中医也有外科术

2020-10-14 02:06
养生月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吻合术剖腹产华佗

说起中医,大部分人都只会想到号脉、中药、针灸。而说到外科手术,大多数人会认为与中医无关。实际上,历史上的中医是会做手术的,而且做得很好。

开颅手术

山东省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5000 年前的原始人颅骨、顶骨接近枕骨处有大小约35毫米×25 毫米的椭圆形缺损,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这是我国开颅手术历史上最早的成功案例。手术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引流颅内容物,缓解颅内高压状态。在后世,亦有华佗欲为曹操行开颅手术的典故。虽然手术最终因曹操的不信任而受阻,但通过这件事,依然可以推测到了汉代末期,开颅技术已经开始脱离人体试验的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剖腹产手术

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楚世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翻译过来就是:吴回(的夫人)生下儿子陆终,陆终(的夫人)生下6 个孩子,是剖腹而产。南朝史学家裴骃著的《史记集解》中也有一条关于剖腹产的记录:公元224 年,魏文帝曹丕时期,汝南人屈雍的妻子产子时,“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这就是“剖腹产”。据说,产妇剖腹产后,“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以上两条史书记载证明,剖腹在汉代已是一门非常成熟的外科手术了。

急诊肠吻合术

到了隋朝,中国开始出现比较精细的手术,如肠吻合术。该术式首载于隋朝巢元方等所著的《诸病源候论·金疮肠断候》中:“夫金疮肠断者,视病深浅,各有死生。肠一头见者,不可连也。若腹痛短气,不得饮食者,大肠一日半死,小肠三日死。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纳)之。肠但出不断者,当作大麦粥,取其汁,持洗肠,以水渍内之。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常服钱屑散。”这段文字描述了因为外伤导致的肠断裂的急诊肠吻合术的治疗情况,同时还记载了术后的护理生活,以及术后的预后判断。同时,要行肠吻合术,缝合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此书还记载:“凡始缝其疮,各有纵横;鸡舌隔角,横不相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相望。”这种缝合法类似于现代医学的“8字缝合法”。

清创术+切开复位术

说到中医骨伤科,一般人都会想到正骨、推拿、夹板等非创伤性的治疗手段。但是,在极端情况下,当年的中医师是不得不在有创代价下为病人做手术的。这里介绍最早记载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手术,载于隋朝巢元方等所著的《诸病源候论·金疮病诸候》中:“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若被疮截断诸解、身躯、肘中,及腕、膝、髀若踝际,亦可连续,须急及热,其血气未寒,即去碎骨便更缝连,其愈后直不屈伸。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烦,脓血不绝。不绝者,不得安。”

这是中医手术治疗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案例,详细描述了首先去掉碎骨,复位,最后缝合创口的手术过程。

鼻息肉摘除术

中医同样有微创手术,例如耳鼻喉科手术。鼻息肉,又名鼻痔。最早的鼻息肉手术文献记载于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手术。具体操作如下:“取鼻痔秘法:先用回香草散连吹二次,次用细铜箸二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置水中观其大小。预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戒口不发。”这段描述包含了术前麻醉和术后止血的方法,显示到了明代,该术式已经成熟。

晶状针拔术

说到比耳鼻喉更精密的微创手术,眼科手术当仁不让。东汉末年被誉为神医的华佗曾为婴儿时期的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做目瘤切割术,术后恢复良好,直到47 年后才复发逝世。明代眼科学家傅仁宇亦称“针拔之针”肇始于华佗。

腹腔穿刺术

在古代,肝硬化的发病率很高。肝硬化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就是腹水,中医称作“鼓胀”。腹水过多,如果滋生细菌,就会直接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而快速死亡。“引流腹水”的技术在先秦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介绍:腹水病,(取关节及肿胀之处)取脐下三寸,关元,以铍针针刺,以空心管入内,往来抽送,使腹水全部流出,水尽肉即坚实。水出缓使患者闷烦,水出快就使患者安静。隔日一刺,到腹水尽方止。同时要给患者通闭之药,针刺时即让患者喝药。喝药时不能吃食物,吃食物时不喝药,也不吃对腹水病不好的食物,还要禁忌一百三十五日。论述颇为详细。

猜你喜欢
吻合术剖腹产华佗
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少年华佗拜师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剖腹产率高,因为医生少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疗效观察及临床研究
小华佗拜师
别把剖腹产当作分娩捷径
一半准妈妈选择剖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