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回信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

2020-10-14 22:40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祖国

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让你们这届高校毕业生经受了磨炼、收获了成长,也使你们切身体会到了“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同学们生逢其时、肩负重任。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

以青春之名谱写基层奋斗篇章

一百多年前,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之时,“五四”那一代先驱们挺身而出,以“方今天下舍我其谁”的志气,扛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开辟出新天地,迎來了黎明的曙光。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因此,更需要一批又一批青年,勇立潮头、担当重任,让青春在基层绽放金色光芒。

基层是青年成长的沃土。“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璞玉只有经过精心打磨才能成为珍宝,而青年只有经过了基层的摔打磨砺才能成长成才。青年要以实干为注脚、以奋斗为底色,把磨炼当财富,把挑战当机遇,一步一个脚印,上好基层这所大学校。在淬火中,把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补上去,把“真金”炼出来、本领提上去,在一次次挫折、摔打、考验中,历练出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百折不屈的进取意志。

基层是青年实现价值的舞台。人们常说,丈量青春的宽度,看奉献;掂量青春的厚度,在付出。在基层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四有干部”谷文昌,一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人民公仆”焦裕禄,鞠躬尽瘁治沙丘,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孺子牛”;“人民的樵夫”廖俊波,把人民扛在肩上,被人民记在了心里。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基层得到体现。青年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基层发展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青春华章。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眼下,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尤为不同寻常。决战脱贫攻坚只争朝夕,决胜全面小康时不我待。挑战前所未有,任务艰巨繁重。在如此关键的历史节点,青年“向何处去”,这是一个影响人生走向、事关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

向何处去?要考虑情怀。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实现什么?其实就是情怀,比如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到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莫不如此。现实生活中,正是因为家国情怀,才有深山里的坚守,才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奉献,才有酷暑下的挥汗如雨,才有灾难来袭时的英勇逆行……情怀,一种蕴藏于心的真切情感。坚守、秉持这种情感,才能进一步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被世俗“成功学”报以冷眼和嘲讽时,保持心中的坚定。

向何处去?要考虑成长。陆游在《苦笋》一诗中写道:“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这提醒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地成为人才。不走出“舒适区”,不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下历练,就难以“强筋壮骨”,就难以应对各种重担的考验。说起基层、西部等这些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人们总会想到一个字——苦。然而,苦也是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可以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选择吃苦,就是选择收获。把小我融入大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炼真本领、挑起重担子,一粒粒青春的种子,将成长为更美的花朵,讲述更动人的奋斗故事。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祖国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