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2020-10-14 13:57史家玺李浩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史家玺 李浩

摘 要: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在时代的发展下,这些众多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我们去继承和保护,更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的特点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对陈式太极拳保护与传播的途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当前陈式太极拳保护与传播现状,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梳理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而为今后陈式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文化;保护;传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和精神追求,并形成了中华儿女独有的性格和魄力,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重要支柱。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佼佼者,陈氏太极拳在我国有着大量的习练人群,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陈式太极拳就位列其中。陈式太极拳这一独具特色的拳种,不仅拥有着身心共养的养生理念和内外兼修的锻炼方式,还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精髓,是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成就象征。由于受我国目前经济转型、网络文化崛起及外来文化长期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陈式太极拳的保护与传播在当下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提出,为陈氏太极拳文化保护与传播迎来了一个新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吹响保护与传播太极拳文化的号角,认识到保护与传播太极拳文化的必要性,让太极拳文化在现代化的今天也能展现出耀眼光芒,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下太极拳文化保护与传播的基本途径

1.地方政府助力式传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开放政策为陈式太极拳在国内外的传播开辟了新道路,陈氏太极拳不仅在国内外太极拳赛事中屡获大奖,还在全球开设大量太极拳馆和学校,同时积极向外传播陈氏太极拳所蕴含的中国传 统文化理念。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太极拳发源地焦作市政府在当地打下的坚实基础,为了使太极拳运动走出去,焦作市政府不仅每年定期举办各级、各类、各式的太极拳竞赛与交流会,还努力推进陈氏太极拳走进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同时焦作市政府还依托地域优势与当地云台山风景区相结合,提出“一山一拳”的理念和“中原养生地,世界太极拳城”的口号,出台的各项政策与方针都把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作为焦作市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地方政府的助力使得太极拳运动和太极拳文化不仅在焦作地区的发展蒸蒸日上,更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峰会竞赛促进式传播

为了促进陈式太极拳的进一步传播,打造特有的太极拳文化,近年来,由焦作市主办及承办的太极拳赛事不胜枚举,例如中国陈家沟太极功夫精英赛、中国陈家沟传统太极拳邀请赛、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等。从目前来看,其所办赛事的质量历年攀升,比赛盛况更胜从前,参赛选手以及代表队逐年增多,比赛模式也越来越新颖。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成功举办十余年后,国家在2005年把“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更名为“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赛”,并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2019年9月16日举办的“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共邀请了来自59个国家或地区的437支代表队,运动员人数达到了4365名,其规模、范围远超历届,同时也吸引了中外企业家和文化旅游界专家学者等各领域代表数万余人。太极拳竞赛与峰会不仅为全球的太极拳组织与太极拳习练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也对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3.媒体网络多样化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8.5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1]太极拳传媒产业规模在此背景下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如手机APP的开发、太极拳网站的建立等,都为太极拳习练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在通过这些平台学习太极拳技艺、交流太极拳文化、探讨太极拳心得的同时,也为太极拳文化的横向传播做出了贡献。

4.名家传承人承担重任

太极拳教学作为太极拳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最基本方式。自陈式太极拳诞生以来,一直以传统的师徒传承或家庭继承的方式传播。然而,随着陈式太极拳的不断发展,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于是太极拳馆和太极拳学校应运而生。陈式太极拳十九世嫡宗传人陈小星、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陈正雷、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陈炳等都创办了不同规模的太极拳学校,这些名家传承人都有着优质的教学资源,明确的教学宗旨,深度挖掘太极拳文化,不仅进一步的提高了陈式太极拳全球的知名度,而且极大的推进了太极拳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在这些名家传承人的努力下,焦作地区共有130万人练习太极拳,现有太极拳武馆、学校50余座,基层太极拳协会200多个”。[2]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练太极拳者达1.5亿人,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3]

二、太极拳文化在保护与传播过程中的问题

1.文化产业体系不完善

目前,追求健康仍然是太极拳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相关领域的太极拳教学、太极拳服装器械等已经初具产业规模,但太极拳在文化产业体系构建成效上却相去甚远。首先,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未形成合力,作为河南省独特的文化形式,太极拳文化产业无论是政策重视程度,还是政府资金的倾斜,都不能与同属河南特色文化的少林文化与豫剧文化相提并論;其次,当前焦作市区与温县两地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方向、目标不同步,从而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最后,焦作地区当前文化产业项目只有二十余个,产业总额不足一百万亿,生产规模、融资能力、发展前景均不足,文化产业小而杂,使得产业体系构建上困难重重。

2.健身价值的认识模糊

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太极拳在国内外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全球有超过1.5亿人次习练太极拳,但多数人在习练的过程中“只知其招式,不知其内涵”,使得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无法体现。而且不知从何时起,太极拳被贴上了“老人拳”、“麻将拳”的标签,近几年对于太极拳习练人群的相关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全球各地众多的太极拳习练者中老年人占据大多数,年轻人则对此持排斥态度。现阶段,太极拳习练人数单一,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健康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同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所谓的“太极大师”,歪解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使大众对太极拳健身价值认知模糊,从而导致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举步维艰。

3.传承人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一名优秀的太极拳传承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技术动作水平,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焦作地区诸多的太极拳馆与学校的传承人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年少时无法完成学业而被迫习练太极拳,再加上拳馆未对小习练者文化学习进行强制性规定,使得未来可能会出现陈式太极拳传承人文化素养普遍不高的现象。此外,部分传承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深入理解太极拳的套路招式,只注重动作技能的培养,缺乏动作技击内涵的传授,使太极拳所蕴含的深层次价值不能得到体现,长此以往直接影响陈氏太极拳的良性发展趋势,从而使保护与传承太极拳运动和太极拳文化的意义大打折扣。

4.学校教学各自为阵

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以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并承担着传承太极拳文化的重要使命。据调查发现,焦作地区各学校都开展了丰富的太极拳教学活动,但从整体来看,各学校之间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在教材筛选、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教学内容的选择大多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喜好与特点,这种情况与陈式太极拳提出的规范化发展相矛盾,学校各自为阵的教学局面,使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文化无法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传承路径,从而一定程度阻碍了太极拳文化在学校中的保护与传播。

三、“非遗”视域下保护与传播新路径

1.打造太极拳文化产业体系

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視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太极拳发源地焦作市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作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头兵。但当前太极拳文化产业体系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太极拳文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要阻碍。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太极拳产业的发展虽有当地政府的扶持,但是在构建太极拳产业化体系上当地政府仍需努力,只有深度挖掘太极拳文化、规范太极拳市场,扶持中小型企业、与其现代化资源相融合,才能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获得最大的收益。另一方面,要借鉴成功的产业模式,例如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林寺,其所打造的少林文化产业不仅在国内蓬勃发展,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到全球市场。太极拳文化产业在学习少林寺模式的同时,也要把握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结合时代潮流,将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太极拳文化产业成为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2.确立太极拳传承人制度

中国优秀的传统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宗族关系的影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陈式太极拳,其保护与传播的主体必然与传承人密不可分。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在其领域的正统性与权威性备受认可,若无法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引导,则会导致传承体系混乱,无法真正发挥起传承人的责任。因此,确立太极拳传承人制度迫在眉睫。另外,相关的监管部门也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传承人充分的投入到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的过程中,避免传承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商业开发。

3.深度挖掘太极拳健身价值

一方面,近些年焦作地区通过交流大赛的形式邀请了国内众多太极名家讲授与探讨太极拳理论,每逢大赛都能吸引一大批的太极拳爱好者。但是,交流大赛赛期短,名家讲授时间有限等问题使太极拳理论难以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从而导致大众无法对太极拳的健身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因此,打造太极拳专门研究机构,深度挖掘太极拳健身价值,让更多人参与到太极拳的健身中来,才能使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养生价值和健康理念虽已得到全球习练者的认可,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还是难以与当前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相融合。因此,只有挖掘与当前社会相匹配的健身价值,让太极拳融入日常生活中,才能使太极拳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播。

4.建立学校教学统一体制

虽然陈式太极拳是焦作地区中考体育加试的必考项目,但是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材选择各不相同、教学动作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对各学校进行规范化教学刻不容缓。一方面,市教育部门应发挥牵头作用,对太极拳教材、动作 教学以及评价体系等各

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另一方面,在教师选拔机制上学校应作出一些调整,适当引进精通太极拳套路和熟知太极拳文化的优秀年轻教师,优化学校太极拳教师层次结构,为高校传承和发展太极拳文化奠定人才基础。

5.加快太极拳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陈式太极拳想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播,就要扩大其受众接触面,使受众积极地参与到传承的过程中来。因此,要尽快的完善与太极拳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市规划部门除了在公园、广场、学校对太极拳爱好者提供必要的习练场地外,更要把精力投入到与太极拳相关的遗址、古迹以及周边景区的改造和修缮的工作中去,让每个人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都能受到太极拳文化的影响。此外,为了避免陷入投资大、见效慢、回报低的尴尬境遇,太极拳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需要物质方面的保障,其设施的正常运行与后期管理也不可或缺。

6.加强网络太极拳文化传播

太极拳文化在当今应抓住网络这股东风,尽快整合资源,使保护与传播效果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太极拳文化必须要发挥出各大新闻门户、社交应用、以及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在传播内容方面要以传承太极拳文化、学习太极拳知识、丰富太极拳理念、养成健康习惯为目的;在传播形式方面不仅要在突显科学性的前提下,保证传播的娱乐性和易接受性;在信息反馈方面也加强线上线下的互动,满足受众的各方面需求。但网络传播也存在一定缺陷,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尤其是现在自媒体盛行,许多人打着“大师”名号去歪解太极拳文化,传播错误理念,从而非法获利,这对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带来极大的副作用。因此,为了让太极拳文化在网络上健康科学的传播,加大网络监管势在必行。

四、结论

陈式太极拳不仅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武术让人们熟知,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闻名于世。但是,太极拳文化在当前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急需解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只有打造太极拳文化产业体系、确立太极拳传承人制度、深度挖掘太极拳健身价值、建立学校教学统一体制、加快太极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太极拳文化传播,使太极拳文化蕴含的“文明”、“和谐”理念成为一张重要的名片传遍全球,向世界彰显着中国智慧和大国风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 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9.

[2]佚名.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 [EB/OL](2011,8,20)[2012.12.1].

http://sports.ifeng.com/gundongxinwen/detail_2011_08/20/8561284_0.shtml.

[3]刘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陈氏太极拳传承路径的选择[D].郑州大学,2016,5.

[4]潘壮丽.太极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培育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7.

猜你喜欢
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