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及思考

2020-10-14 04:13张凯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4期
关键词:就业难对策

张凯

摘 要:就业难现象体现当代大学生对更高质量就业的期待,本质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表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理性认知、高校就业服务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刺激就业难现象的产生和蔓延,树立以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服务精准度为导向的工作理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开展就业指导、全方位开拓就业市场、全力改善就业服务是破解就业难现象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就业难;本质解析;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本质解析

1.物质生活水平整体提升是产生就业难现象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的历史飞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社会现象都是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着教育的本质回归,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美好就业期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攀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就业难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代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一种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客观性。

2.人力资源成本攀升的客观现实刺激就业难现象产生。近年来中国人口增长放缓、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攀升客观上刺激着人民群众尤其是大学生对更加美好就业的期待和要求,助长就业难现象的产生。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自2006年以来中国国内平均工资水平增幅超过一倍。人力资源成本的普遍上升客观上缩小了各类就业群体的收入差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月均收入与农民工月均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小。

3.当代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理性认知催生就业难现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不仅拥有更加优越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条件,而且对就业、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问题有更早的接触和更加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高质量就业不仅是个人更好的谋生方式和手段,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是个人奉献社会的更高追求。这些认识和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的适应度、行业前景对个人追求的支撑度、工作环境与职业理想的满意度、提升空间对事业发展的保障度等都是大学生考虑的重点要素。

二、破解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现实路径

1.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培养质量是对大学生更高素质能力期待的积极回应,是解决就业难现象的根本之策。如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改革高校专业设置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专业的生命力在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高校的专业设置不但要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而且要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超前预测,防止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滞销。其次,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合理设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过程。课程是传递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核心。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当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紧跟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不仅让学生掌握扎实知识,而且培养其独立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再次,要改革评价机制,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建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着力解决“领导精力投入不到位、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推进本科教育的四个回归。教师和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两个基本点,改革教师评价机制的重点是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改变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态势,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让教师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分上来;改革学生评价机制的重点是变知识导向为能力导向,合理增加学习的难度,扩大学习的开放性,评价重点应回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全过程开展就业指导。择业观念决定学生的就业行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理念是破解就业难现象的重点。学生择业观念的形成不是在毕业前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职业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职业理想、职业追求的思考是重要前提。马克思曾经指出,认真考虑职业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意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高校就业指导要注重做到四个渗透:第一是渗透进新生的入学教育,从进校开始加强专业教育,深化他们对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情,树立对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培养对未来职业的热爱。第二是渗透进四年的专业学习,专业课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增进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将就业引导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就业的理性认同。第三是渗透进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优秀毕业生(校友)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需求、职业发展的思考,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切实降低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第四是渗透进毕业生的思想教育,通过辅导员、班主任一对一谈话、咨询等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认真做好自我分析。

3.全方位开拓就业市场。开拓就业市场的目的在于提升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择业需求的匹配度,解决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对破解就业难现象意义重大。市场开拓的“全方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象覆盖要“全”。一方面,就业市场开拓要关照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特点和冷热门程度,根据专业就业特点确定市场开拓的重点领域,根据冷热门程度确定市场开拓的规模和层次,不必盲目追求用人单位的数量和质量,而忽视市场开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就业市场开拓还要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关注不同群体和个体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学生就业进程合理确定市场开拓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二是区域覆盖要“全”。学生来源的地区差异决定了就业需求差异,市场开拓的区域全覆盖回应的是毕业生求职的地域需求,扩大学生就业的多样性,避免学生就业区域过度集中。三是参与对象要“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程莉莉,李丹青.过去5年,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8.8%[N].工人日报,2018-04-13.

[3] 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國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 贾玉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就业难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影响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