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归因理论的疫后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2020-10-14 14:15王海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4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

王海

摘 要:突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学生在疫情中易产生的突出心理问题,应用归因理论,提出疫后针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新冠病毒;归因理论;心理疏导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不但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生命财产损失,更给人们造成心理的创伤与危机。尤其是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们被迫居家隔离、延迟开学、学习网课等,这些对学生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究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是教育工作者在疫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归因理论的内涵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它反映的是个体对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认识。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里茨·海德提出。他认为个体对事件的归因无非有两种,即内因和外因。人的行为从产生的动机到过程再到结果,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导致其结果的基本原因,这种归因影响着后续行为;而后续行为的结果又会再次被归因,如此成循环反复。如果归因是积极的,即有利于维持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那么这一循环就趋于良性循环;如果归因是消极的,则不利于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维护,产生消极情感,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归因在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疫情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

疫情发生后,人的心理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反抗期、抑郁期、接受期。人的心理一旦进入后半阶段(第四、第五期),就会出现严重的身心问题。甚至观念、人格都会改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对以后的生活、工作负面影响非常大。正常的成人面临疫情都会出现相应的心理应激反应,何况是正处于成长期、青春期的学生们,突发的疫情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

1.恐慌焦虑

疫情发生后,学生的第一心理反应是恐惧、焦虑和紧张。主要表现为恐慌、焦躁、不安、担忧、无助。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分的恐慌、焦躁、不安、紧张的情绪和过度的担心会削弱身体的抵抗力,降低心理免疫力,反而更容易患病,同时还会引发非理性行为。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和平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难以应付各种压力而表现出逃避、思想闭塞、不合群、浮躁等不良行为,有的还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2.应激性心理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突发事件时,为了迅速采取有效行动,人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即为应激状态。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受到疫情的影响,破坏了原有的春节计划,尤其是突然要居家隔离,无法外出,均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心理,导致在生理、情绪和行为上出现过度的反应,理性判断力下降,盲从、轻信,甚至做出冲动行为。

3.认知迟钝

受到长时间的疫情影响,很多学生由于思想不够成熟,自控力较弱,容易产生认知迟钝。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没办法深度思考问题,一拿起书本就想睡觉,甚至对危险情境失去敏感性;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干劲,整天无精打采,逃避网课,做事磨蹭,甚至沉迷网络游戏,强迫性洗手、刷手机等。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疏导,容易对学生的认知观念、乃至人格产生不良影响,会认为世界太可怕,自己太渺小,能力太有限,从而自卑、怯懦、逃避。

三、基于归因理论的心理疏导策略

疫情结束、学生复课后,教师要积极探索,依托归因理论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积极查找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正确地归因,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教育引导,进行正确归因

学生受年龄、社会阅历限制,存在着信息片面、社会认知不足等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会造成归因误差,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疫情中和疫情后,教师都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尤其是在疫情结束后,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明确疫情发生的原因、背景、应对措施、防控效果等详细情况,消除学生恐慌和心理负担,建立自信。

2.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不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归因,都能明确地认识到完善自我的重要性。复课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自我完善,通过阅读、运动、游戏、交流等各种活动,锻炼身心,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加强学生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提升,促进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冷静、客观地看待疫情,保持良好心态。

3.自我调适,提升免疫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内部自我调节,就是从自身做起,针对不良情绪,进行正确的归因,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应对行为模式,调节好自身的情绪状态;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外部调节,即借助外力,通过谈心疏导、调整学生人际关系、获取社会支持、利用正面舆论引导等办法,调节学生情绪状态。通过这些方法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从而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身心状态,提升免疫力。

4.积极关注,良性循环

首先是诉求表达。教师在疫后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多层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主动陈述自身存在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行为偏差等。其次是归因分析。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和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归因分析,从多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归因,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沟通引导。这是心理疏导的主要环节,沟通的目的在于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引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思想认识,并以此指导其自身的想法和行为,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四是反饋调节。教师要对心理疏导的结果进行评估,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行为习惯总是随着客观调节的变化而变化,已解除的症结有可能再次出现,或是出现新的症结,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或者建立学生心理疏导档案袋,形成一个连续的反馈系统,有针对性地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 钱海忠.试论心理疏导工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素质教育2014,(36):200.

[2] 付梅,马利暖.基于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6,(1):109-110.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
浅谈心理疏导在基层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从严治院”背景下的学生心理疏导对策研究
梅花针叩刺加拔罐配合护理及心理疏导治疗神经性皮炎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的体会
浅析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的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