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对文艺价值的构筑与强化

2020-10-15 15:00
新疆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技艺文艺技巧

□ 蔡 毅

在对文艺之“技”的概念析义,并对技与艺之关系进行区分后,本文对技、技术、技巧、技能、技法的功用展开考察,尤其是对技所能发挥的效用、创造的价值进行追根溯源。阐明技无疑是孕育价值、形成价值、催生价值和拓宽、深化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方法和力量。技在塑造艺术品形质,在提升艺之质量,使其变得高明、神奇和深具魅力方面功不可没。强调技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技巧问题,而是一个关乎艺术本质的问题。文艺之技,从来皆与心灵紧密相连,它是艺术家立身行世的独门绝技,是艺术创造的核心秘密,也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最重要的一种价值,千万不能丢弃与忽略。

文艺创作是一种赋予意义、创造价值的活动。这活动既需随心所欲地尽情发挥,又不能凭空捏造胡作非为,它是有基础有门坎和有标准的。如果我们把文艺创作者比喻为一个做木工、打磨钻石、修理钟表的人,那都存在是一个门外汉还是熟练者,是工匠师傅还是能人、大师的区别。熟练与陌生、有技术与无技术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舞蹈家一举手一投足随便做个动作都比别人好看有范儿,歌唱家一开口起唱便能震住人,让人觉得不同凡响,画家展纸挥笔就让你觉得训练有素,满怀期待,那都是因为其中有专业技术、艺术素养和长期训练在内,令你一接触便感觉需要敬重,不敢小看。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是人类底一种创造的技能”①。傅雷先生则主张技术与精神“一物两体”,一再指出,“一件艺术品,去掉了技术部分,所剩下的还有什么?”“艺术活动本身是一种技术”,“没有技术,才不会有艺术”②。他们从艺不离技,技能创艺方面阐述了技与艺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简洁精辟透彻。那就让我们来详细考察一下“技”与“艺”的关系以及“技”在文艺价值中发生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显然,一切都得追随两者的关系和产生的价值来梳理分析、究诘查验。

一、“技”之概念析义

《说文解字》释“技”:“巧也,从手,支声。”并提示与“拙”,不巧相对。《辞海》释“技”:艺也,才能也。工匠也。相应的在释“艺”字时,第一解释是“才能也,才技也”。从这两种权威的字典查究可看出,技总是从手,靠手,而技与艺、与才能很多时候就是一回事。延续至今,我们今天所说的“技”,通常指的是一种手艺、才能和本领,与古代基本一脉相承,并无什么改变。

稍加扩张,技便与一些相关的字组合成词,出现“技巧”“技艺”“技能”“技术”“技法”“技工”等等,成为它的细化与延伸。技巧是从它的巧妙方面肯定技之作用。技艺是从它达到艺术之目的来肯定它。技能是从能力本领来看待技。技术是从它形成一套方法手段,让务工做事更快更有效率。技法则是从它形成一套规矩方法着眼,归纳总结,有利于传诸后人。在这类词组中,技与艺有非常密切的相关性,“技艺”是一个比“技”更宽泛的概念。即所有的艺必有技作基础,依据技的状况而存在。没有一定的技,艺恐怕是无法独立自存的;反过来说,技不能仅停留于技,它必须升级入艺,才能彰显其最大价值,获得广泛之传播。简言之,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艺术则将技术变得更加重要,更能亲近人,感染人,打动人。两者在实际上所达到的结合、融合程度,构成了艺术经验与艺术审美中的核心部分。

“技”从手因而它的特征是“人为”,它与劳作紧密相连。只要一说到技,就必然联系到人和人之作为。因为世间不论哪种技,都是人之所为,人之所能。离开了人,是谈不上任何的技或艺的。

说到此,我想到庄子的名作《庖丁解牛》是一篇高度赞赏“技”之神力的文章。以前人们多赞赏其文“顺应自然,依乎天理”,是秉承事物之道理,体现安时处顺的生活态度。有人说:对于人事就是要善于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运用规律办事就顺利,做事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些总结都对。我想说的是《庖丁解牛》其实更是一篇技能赞、一首技艺歌。因为它用故事和夸张手法将技艺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了出神入化的高超渲染。首先,庄子将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及刀法作了中音合舞、处处顺耳悦目的描述,引起梁惠王的高度赞叹。然后庖丁自己解释说,这解析牛的技术并非他所看重。他看重的是超越技术之上的“道”——自然规律。但是要达到“道”那就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穷年累月的努力学习。开头时,他眼中所见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只见外表而不知内里,这是初级阶段。三年后他看见的已不再是一只完整的牛,而是一只虚化的牛,弄清了其骨骼构造和血脉筋肉。这是第二阶段。再经过二十年后,他对牛之构造肌理,全然烂熟于心,已经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因此剖牛便能依照其生理结构进刀,一切迎刃而解,如入无人之境,达到提刀而立踌躇满志,无人可及神乎其技的最高阶段。庖丁之所为所讲,非常生动准确地将技是如何经一次次实践——反复地琢磨、练习、操作,就熟能生巧,积累突变,发展到极致,由“技”进“艺”达“道”。二十多年的技艺努力,“所解数千牛”,从目中有牛至目中无牛,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达到化繁为简,举重若轻的神奇境界,用了十九年的刀仍像新磨的那么锋利,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我看来,《庖丁解牛》就是一曲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断提升精进的技术歌,是从生到熟、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渐进发展,达于顶峰的技术进化史。它对我们今天研究重视技艺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庄子《庖丁解牛》

其一,技是一种隐秘的知识、内在的方法,也是一种独特的技巧和具体的技能。寻常看不见,但它广泛存在于人与事物的一切活动之中。比如盖房子,怎样选址,何处垒墙,哪里安窗,何处开门,都有学问讲究,必须仔细思量策划,才能有舒适房屋居住。又如写作唱歌跳舞,没有哪一样离得开技能技巧,否则便搞不好。离开了技的事,一定简陋粗糙、不值一提。技当然也有完全显露在外的东西,易看易学。但更多的技,确实是隐藏难见的,所以才会有人存技存,人亡技灭的痛心事,让人感叹不尽。

其二,技是长久努力、持续磨练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幸运。任何一种技术、技巧、技能、技法、技艺,全是由于不断地学习演练、操作实践,才能一步步提高,逐渐掌握形成。没有谁是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天才。古人强调“功深百炼”,强调想要功深那就得千百次地学习磨练。我想说的是“技须苦学”,因为技术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必须通过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下大功夫,才可望能做出成绩。多少能工巧匠、文人学士是靠了几十年或一辈子的苦功,才练就高超过人的技艺本领,奉献人世社会的。因此刻苦重于才华,勤奋胜过天赋,那是获取技艺的不二法门。

其三,技无止境。任何一种技,其发展往往都是无限而没有止境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浅到精深,从初级到高级,存在无穷的阶梯层级,几乎看不到尽头。这一是由于知识的无穷无尽会带来技之内容和范围不断的扩大改变,庄子早在《庖丁解牛》篇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类的科技越发达,知识越增多,人类面临的知识、技术问题就越多越大也越难。二是每一种技,它本身的构成与发展,也是无限上升,可以不断提高深化的。俗话说,强中更有强中手,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又一代人们对技术、技巧的追求,不断在提升着技的内涵、效率与精准度,这也是一个永远向上向前,无休无止的过程。

讨论技和重视技,是因为任何一种技,皆是人为了摆脱和克服事物对人活动的限制,超越所有的束缚,而去求取效率与自由。技是好东西,“技”能改变事物,改变人和世界,改变科学技术自身的研发方式、内容和水准,改变文化和社会的运行方式和面貌。技术的进步,能让人看到神奇和不可思议的事,做到以往根本做不到或不敢想的事。技术是永远在不断变异求新,永远需要提高推进的。

美国杰出发明家雷·库兹韦尔指出:在不远的将来,技术将帮助人类变得更聪明、更健康。他预言随着技术和医学进步,人类很快就会到达“奇点”。届时计算机将超越人脑,人类则可永生不老。他预计这一巨大变革将在2045年前到来。他发明的“库兹韦尔定律”(又称加速循环定律),大意是说,技术的力量正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向外扩充。人类正处于加速变化的浪尖上,这超过了我们历史的任何时刻。他说,更多的、更加超乎我们想象的极端事物将会出现。这并非神话,而有很多正在我们身边逐步发生实现。

可以肯定的是,技中蕴含着新的可能、新的成就。比如电脑的运用,给创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互联网的运用,使创作的数量和内容突飞猛进。技术技艺在不断地革新中催发艺术上新的形式和内容、新的领域和新的成就,技丰富强化了我们的感知领域,更新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理解洞察,为想象力和工作方法提出新的方向,为日后的前进提供了更大的可靠支持。

二、技与艺之关系与区别

倘若说对于许多领域而言,技是技,艺是艺,两者有不小的差异。那么对于文艺而言,技与艺简直就是亲兄弟一家人,形影相随难舍难分。比如李白杜甫之诗,来如江海腾巨浪,去似朝云无觅处,何处为技,何处为艺?朗朗弹钢琴,手指在琴键上如鸟一样上下翻飞,什么是技,什么是艺,谁能回答?黄豆豆跳震人心魄的《醉鼓》,那俊朗微醺腾跃扭转的舞姿,哪些是技,哪些是艺,谁能分得清?此类现象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而且越是高明的艺术,技与艺越是融为一体无法区分,这大概就是文艺最为感人动人的显著特征。

黄豆豆代表作《醉鼓》

考查历来的理论,对技与艺关系的说法大致不外两种,一种是认为技是技,艺是艺,一个是手段,一个是目的,两者各有不同内涵、目的和分工,不容混淆。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是代表,他在其名著《艺术原理》中认为:将艺术认为是一种技艺是一个重大错误,“真正的艺术不可能是任何一种技艺”③。他主张艺术是一种情感、一种认识或一个目的,它是表现性、想象性的。另一种主张技艺不分家,乃一物两体,或就是一件事。前述宗白华、傅雷的观点可作代表。在我看来,两种说法皆有道理,关键只在要看场合与对象。那就是在谈大的宏观问题时,技艺完全就是无法区分也毋须区分的一回事;而在细究详解,研究分析问题时,则应当分开来说,因为有助于问题的具体、明晰和深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便对艺术制造过程提出过:“关于制造过程,一部分称为‘思想’,一部分称为‘制作’——起点与形式是由思想进行的,从思想的末一步再进行的工夫为制作。”④艺术创作就是一个从思想到制作的过程。他还说:“从技艺造成的制品,其形式出于艺术家的灵魂。”⑤这种既分又合的基本思想,是非常有见地的艺术观,也是最早便主张艺术与技巧相统一的代表性观点。

通常来说,技多指技术、技巧、技能、技法,主要指一种本领,无论内涵外延都比较明确。艺则指艺术,但什么是艺术,却颇多含混模糊之处,从来都不够明确。艺在古代指的是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你看又回到技上来了),在现代则指包括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百度百科释艺:意思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在英文中是art,是个多义词,指代创造性表现的作品,也指一门技巧,后天习得的技术。正因为“艺”多义而含混,所以连科林伍德也转过来承认:技艺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的贡献,“至少是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那个学派的最伟大最坚实的成就之一”⑥这一切说明,技与艺联合没问题,分离就得谨慎,因为它们微妙而精细的差别必须细致分剖。我们既应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须弄清它们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纠葛。

技与艺的关系大致存在三种:一是游离,各行其是,没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二是矛盾对立,你扯我后腿,我拽你前脚,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三是密切配合,技与艺目标方向一致,齐心协力,共同为实现一个目标努力奋斗,那就是比较理想的境界。第一种情况出现,我们会看到一边是在苦苦努力,另一边则无动于衷,见不到什么效果。比如文艺创作中出现的劳而无功、事倍功半或两张皮、无中心大体就是这种情形。第二种情况出现,我们就会看到错乱、冲突,技不配艺,艺不符技,相互拆台,力量抵消,导致一事无成。文艺创作中心力交瘁、心劳日拙就是此类情形。最正常也最好的就是第三种情况,那就是技艺一体一心,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你为我出力,我给你加油,并肩携手,共创美好。凡成功的文艺创作,都不外这种合作共赢的情形。

之所以要区分“技”与“艺”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内涵和侧重各有不同。技追求的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努力和有目标的活动去达成预期效果。这预期效果就是目的,就是艺。此时技主要就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为达目的而不遗余力。而凡技,又涉及计划、选材与执行,制作、加工与成品等问题。技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计划,达到目的,做出结果。艺因是目的,是追求的内容和结果,涉及创意、立意、理念和追求目标,所以艺侧重的是凝聚资源,引导文意,统领标准,整合与强化技巧,形成冲击力、震撼力。如果说技的本质是运用,技的进步能促进艺的发展,那么艺的本质就是审美,艺对技有完善提高校正的作用。技所重者方法、技巧、能力与功夫,艺所重者,则是性情、志气、趣味和精神。技重精雕细刻,追求的是血肉丰满;艺重心领神会,求取的是传情达意。技让人惊叹技艺非凡,艺让人深明大义。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将技视为一种文艺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艺则是其目的。技解决“如何做”“怎么做”的问题,艺解决“做什么”“要什么”的问题。因此有人提出:技术是艺术表现的基础,艺术是技术追求的最终目的。这大体是对的。我只是想强调:技与艺虽有分工,但根本的目标目的是共同一致的,所以虽有时各司其职,但总体上是围绕着一个大目标不分彼此地尽心竭力,这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而且由于技与艺紧密衔接,各自提携,相互照耀,交织递进,所以技与艺任何时候也不该分家,它们亲密无间时,就能大大提质增效,提高它们的魅力、感染力。它们各自为政时,就会两败俱伤。因此谁也别指望着打倒谁。压倒谁。

显而易见,从整个文艺事业来说,区分技与艺,便于将问题细化具体化,分门别类地加以处理。但在现实生活与实际创作中,哪有什么纯粹的技、纯粹的艺?两者若不合起来一并对待,你怎么能解决复杂交织的多重创造问题。有技无艺,作品便会无魂魄,无主心骨;有艺无技,作品或流于简单、浅薄、粗陋,或根本无法制作完成。唯有两者齐心协力,才有技艺之并驾齐驱互利共赢。

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吴中绝技”写下:“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艺之能事。至其厚薄深浅,浓淡疏密,适与后世赏鉴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是岂工匠之所能办乎?”他用精炼语言记述了当时各行各业的名艺人,都是通过巧夺天工之技艺造出精美绝伦的金、银、玉、犀等各种艺术品,供世人享用。他们是用生命磨练技艺,又用技艺照亮了生命。实现了魏源所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⑦的理想。世间无论什么“技”或什么“艺”,统统皆是人工所造,人智所为,造化当然自我而立,这是一种最精彩深刻的思想。说来说去,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技,才能更透彻地了解艺;只有尽最大努力去追求技,才能成就更高的艺。研究技的根本目的在于艺,从技去研究艺才能真正取得切实的进步,获得可靠而有价值的帮助。

三、技对文艺价值的构筑与强化

诗人席慕容在《诗的价值》中写道:“我如金匠 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 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这诗既描绘了诗人像个金匠日夜辛劳,用技艺将忧伤转化为诗——艺术品,又肯定了这样打造的诗有美丽的价值。它启示我们对“技”“艺”的研究要超越技艺,走向更高的价值探索。因为文艺价值是文艺的精华所在,是文艺创作产生的花朵,文艺活动结出的果实。因此若要说透技,那就不能停留于现象,而要到技所能发挥的效用、创造的价值中去追根溯源。技无疑是孕育价值、形成价值、催生价值和拓宽、深化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方法和力量。技、技术、技巧和技艺是文艺价值诞生群聚的一个大本营。我们应当深入其间,去寻芳揽胜探幽揭秘。

画家黄宾虹先生说画“从意生”,“由笔成”。他还说“技以立其形质”,“夫善画者,筑基于笔,建勋于墨”⑧。不多的话,肯定了技在塑造艺术品形质方面的功用,筑基建勋,建功立业,任何一项工作都少不了技的促进与支撑。这不难理解,即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有个如何使用技术、技巧和技艺的问题。比如建筑须先选址择材,绘画须先选择描绘对象和内容,创作小说戏剧也得先确定题材、故事和人物。有了大体的构思创意,随后就得要技来立形质、建结构、造宫殿。技在整个建造过程中,承担着设计规划,调整虚实,控制张弛,掌握进度,穿针引线取长补短,左右开弓上挂下联的无数工作。只有通过艰辛努力,才能让理想的文艺大厦呼之欲出。若缺少技之切割取舍、穿插联结、呼应回馈、去伪纠偏,增光添彩,为“理念的感性显现”出力,一切都只会是沙上建塔、白日做梦。任何艺术的诞生形成,离开技之鼎力相助,那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说技在立形质、筑基业方面功不可没,那么技在提升艺之质量,使其变得高明、神奇和深具魅力方面就更大有可为。过去许多人受传统重道轻技观念之影响,将技视为形而下范畴,将艺、道视为形而上范畴,好谈玄论道,却忽视技之伟力。有的人仅关注形而上的文论文艺研究,却将大量技巧技法贬为形而下的东西加以排斥。殊不知,缺乏形而下——技巧技法的支撑,所谓的形而上便会堕入空泛,流于虚妄。视野、观念的狭隘偏颇,既导致判断认识的错误,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完全不懂技对构成艺——艺术价值和艺术精髓方面的作用。

明万历文人潘之恒在谈戏班演出时说:“其为技也,不科不诨,不涂不秽…不越不和,不疾不徐…必得其意,必得其情。”⑨他讲的是优秀的表演,其演唱疾徐有度,格调高雅清纯,整体和谐完美,这样才能“必得其意,必得其情”。若欲求“情”求“意”,不靠技靠什么去实现它?类似情形,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说:“我最渴望的就是要抓住正展现在我眼前的某种情势的全部本质,我深信只要一张照片就够了。”一张照片就要反映事物的本质,不靠高超精湛浓缩的技艺又靠什么呢?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说过类似的话:“仅以一条线的质量就可以判定该作品是否出自一位好画家之手。”这既须判断者有眼光,也需要线精准有力、特异不凡,能集蓄意味和技巧功力。按苏珊·朗格的理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线条则是构造和描述生命感的符号。唐代张彦远论画也说:“真画一划见其生气”⑩。因为以气贯之的中国画的线,是一种起伏流动、有情有意、有生命的线,是构成完整艺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条线在中西艺术家眼中便有那么重要和丰富之意味,因为它显示着技巧、气韵和情意,也影响和决定着艺术创造的价值与质量,切不可小视。美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在分析塞尚早期作品《宴会》时,谈到他的笔触始终明朗而精致,色彩也始终鲜艳而纯粹,“他的每一笔也从不虚下,不是增加了作品的和谐性,就是为富有创造力的色彩大合唱平添了丰富性。正是在他的色彩中,我们才发现他那最根本的品质,以及他那种造型创造力的首要灵感来源……他那种认为色彩不是附丽于形式,也不是强加于形式的东西,而是形式的一个直接组成部分的观念。”⑪这些关于线条、色彩的论述,无不从一个特定角度讲述了技的重要,技不仅仅是在组构形式,它直接就是组构的内容,是让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高度统一的动力和价值。没有技,哪有艺?离开技,到哪去寻艺?更何况,欲为善根福德助力,为天地立心、万物立命,哪能不讲究技巧技艺?唯有让技术技巧纵横捭阖大展身手,才可能有艺术的出奇制胜建功立业。因为凡艺术,皆是艺术家投入经验、智慧、生命、技艺和匠心所造成。缺少技艺,没了良工苦心,精雕细镂,剩下的只能是些零乱的感慨、体悟和杂物,而根本不能构成艺术。

塞尚绘画作品《宴会》

说到此便不难明白,其实,技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技巧问题,而是一个关乎艺术本质的问题。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不光是内涵和境界的区别,也是有无技艺,技艺高低的区别。当所谓的艺术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时,当所谓的艺术完全与平常事物混同时,艺术存在的价值何在,艺术还有什么稀罕?肯定已不复存在,或者说已完全被取消了。因为它已经没有难度、高度,没有过人之处,没有特殊构成,最终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技的特征是“人为”巧作,只要一种“技”独特高超,超越大多数人之所为,它就可能从实用层面上升到艺术审美的层面,由普通人工制品上升为精致艺术品。所以当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技巧,将技巧当作一个陈旧过时的东西时,一定会影响艺术存在的价值意义。对于技巧的轻视,其实是一种惰性反映,是一种懒汉思想与舍难求易表现。我们需要的是攻克难关,挑战高度,去追求价值。迟子建说:“作家就像淘金工,没有‘技’,没有艺术的‘慧眼和慧心’,怎么去沙取金建构小说?但这个‘技’,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刻意而为之。每部作品,都有很多表达方式,作家要做的,是选择其中最恰当的适合你这个素材的方式构建小说,这也是技术。没有技术,等于演员失去了舞台,谁能在空中表演呢?可是仅仅有舞台,没有灵魂人物,这个舞台也是死寂的。”⑫

文艺涉及的技,是从最初的感受力开始,延续到想象力、思维能力、赋形能力、构思能力、语言能力、表现能力、锻造能力等等,同时涉及理念、目标、伦理、文化等一切因素。技承担着创意审核、形象塑造、故事演进、情节提炼、意蕴发散、主旨升华和联结中西、熔铸古今、营造氛围、意象、意境等多种任务。技从素材中提炼意义,从现象里淬取思想,从体验中发现价值。技能将创意转化为构思,把想象化为现实,将感受转化为艺术,把意图付诸实施,如同把水变成酒、桑叶变成锦锻一样,一切都得依赖技。有技才能用精准、优雅的语言传递信息。有技才能清晰明白地开展叙述,刻画人物。有技才能潇洒灵动地从容表演,展现风姿,传神达意。有技才能自信满满地宣讲艺术,弘扬理想,展示美学。技打开能量通道,让文思顺畅无碍奔流;技拓宽表现能力,让意绪流转自如;技扩张延伸创作理念、意图,促使它展现神采、焕发生命力;技攻坚克难,解放艺术生产力,极大提高艺术创作的速度与质量,大大增进艺术品的魅力和价值。

如此说来,技在哪一环节哪一地方发生作用,就是价值诞生、形成、涌流,大展拳脚和绽放光彩的时刻。立形质、筑基业是技之所为,扩大形象魅力,增强作品能量,纵横驰骋花样百出、以少胜多创建功勋也是技之所为。技从始至终贯穿整个创作的全过程,在提升效率,化无形为有形;点石成金,将空想转化为现实;以小见大,强化艺术效果;妙手回春,催生无穷价值方面,从来都不可或缺,发挥着提速优化的积极贡献。

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文艺之技——包含了所有技巧、技能、技法、技艺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最重要的一种价值,千万不能丢弃与忽略。这一是因为若不掌握技,那就根本无法进行文艺创作。二是惟有掌握了一定的技,才能进入得心应手的文艺创作。三是技是构成艺术精髓的重要因素,是决定艺术等级、价值地位的重要内容。一句话,技本来就是艺术构成的重要部分和核心内容,技从来便直接或隐秘地滋养着艺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品质等级往往是与它所包含的技艺含量、难度成正比例关系的,即技艺成分越多,技巧越高,难度越大,品质等级才会越高,价值才会越大;反之则品质、价值等级越低。文艺之技,从来皆与心灵紧密相连,它是艺术家立身行世的独门绝技,是艺术创造的核心秘密。技高才做得到“透发心花,穷搜诡谲”;技高才可能精妙绝伦,无人可及。因为高难度的技艺技巧才能有效提升作品的美感与意境,高难度的技术技巧传情达意效果才更强大,且是低难度所无法比拟。没有高超纯熟完美之技艺,谈何艺术、价值之高峰?!最伟大的艺术一定是由最高超的技艺所组成,低劣的艺术常常是由稀薄低劣的技艺所构成。就像棋手高低段位的区分,完全是根据棋技棋艺来划分的。高低段位的功力差距是一目了然,也根本无法逾越和对阵的。赵朴初曾有诗:“金银琉璃众宝器,精微工巧辉煌极,金缕袈裟待展开,天衣遍覆无边际,勤劳智慧叹先民,妙手所到如有神,密藏加护赖佛力,多劫能留稀世珍。”⑬他写的是陕西法门寺佛指和许多文物重见天日之事,赞叹那些文物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平,是无与伦比的。先有“精微工巧”,才会有辉煌至极的“稀世珍”,离开了如有神之妙手高技,到哪去寻精妙绝伦的宝器?

技“巧法造化”,顺应自然物性,遵循自然规律,将物性与人的巧思、意匠有机地结合起来,或上升为一种思维方式方法,或形成一种实际的行动操作能力,有效地推动文艺创作和表演艺术。任何文艺之技——技巧技艺的发明运用,本身都是为了克服困难、消除障碍、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创生价值。每一种技艺,都是在体验和经验基础上的总结提高,是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和心血才掌握练就的本领。任何一种技,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种有用之武器。你掌握了它,便获得了一种能耐和便利。并且,技这种特殊价值,还能推动和促生其他事物去创造更多更好更大的价值。你若有技,便能将欲表达之意集中强化,将欲赞美之情渲染传神,能放大事物功效,提升精神之价值。技还能激发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催生新的艺术探索,打破固定的创作和表现模式,使艺术呈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你掌握运用它,就能打开过去根本无法进入的领域,见识更多新现象新景观,为自己和他人造福。比如戏曲的起承转合、四功五法,绘画的画龙点睛、匠心独运、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文学的“略其形迹,伸其神理”,直取文心法,倒插法、夹叙法、“烘云托月”、“横云断岭”、“草蛇灰线”法等等,都有助于安排情节、设置悬念、凸显形式,强化内容,增进情感传达与意蕴揭示,拓展、深化和创造以往没有的价值。

技既是文艺价值产生的源头之一,是价值发生的一个逻辑起点,又是价值发展的持续动力,也是价值积蓄和创造价值高峰的助推引擎、核心构成。技从文艺创作的初始便开始奠基发力,更延续贯穿于完整的创作全过程,使创作不断获得巨大的支持帮助,在孕育、培植和发展价值方面功不可没。从文艺的源头到文艺的顶峰,处处可见技的身影和功绩。技连接粘合搜妙创真,积累释放统领整合,巧夺天工张扬价值,帮助创作者进入从容不迫、得心应手的状态,并向着酣畅淋漓、炉火纯青、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所欲为的自由创造境界迈进。

技艺是战胜凡人,傲视群雄的才能。欲提高技艺,一要储学,二要磨砺,三要付出巨大的心力与专注。还需要极精微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忘我的投入。艺高人胆大,技高人自如。如何在和其他人的竞争里取胜呢?就是技高一筹,身怀绝技,拥有比别人更强的本领。《菜根谭》道:“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无穷之妙用。”我说人有不屈不挠之真心,才有精妙绝伦之技艺。因为艺术是苦行之路,须保持高昂的激情、精进不懈的精神,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对技术技巧的求新求精是推动文艺进步、价值增长的一种动力。技术要融合、内化进艺术的肌理,有助于艺术内部结构的运行,有利于多重信息的辐射性释放。戏曲理论家阿甲说:“戏曲演员必须熟练地掌握技术,把它的五官四肢锻炼得敏感到有筋骨思维的程度。”“这种筋肉感觉就是要把全部的心理意识渗透到有高度技巧的筋肉里去,骨节里面去,使程式能够表达丰富的语言。”“必先锻炼好形体技术,然后才能自由地运用心理技术;必先使感情表演获得鲜明的物质形式,然后始有戏曲的舞台表情。”“要使这种程式熟练到似乎来自天然,不是来自人工。使形体动作和心理动作成为戏曲表演的有机天性。这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戏曲化了的有机天性。”⑭他提出的从形体技术发展到心理技术,让技术的掌握运用成为一种有机天性,变得像呼吸一样自如的思路太高明了,应成为每一从艺者牢记的座右铭。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语不惊人死不休”说的是诗歌创作中语言技艺的追求能使它开创新局面,达到让人惊心动魄的效果。技术在不断地革新中催发着新的艺术形式,促生着艺术的发展和转型,创造着意义价值和美。一技之高,有回天倒日之力,独领风骚之效。所以我们提倡重视技能,重视技术、技巧、技艺,目的只有一个,为的是能提高文艺的精神含量和艺术质量,让艺术表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更具魅力和影响力,促使文艺向更高明更智慧的艺术方向发展,将人类精神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

注释:

①宗白华:《艺境》。

②转引自童中焘:《气韵出于笔墨:黄宾虹的自由艺境》见2015年5月6日《光明日报》。

③[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第2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④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第137页,商务印书馆藏991年出版。

⑤同上,第136页。

⑥[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第1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⑦《魏源全集·默觚篇》。

⑧黄宾虹:《论画稿片断》。

⑨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二《技尚》。

⑩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出版。

⑪沈语冰:《塞尚的工作方式·弗莱及其形式主义批评》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2009年1月14日。

⑫迟子建、柏琳:《在写作上,我是个不知疲惫的旅人》见2019年第3期《青年文学》。

⑬叶小文:《法门寺、赵朴老与星云》见2018年4月2日、23日《人民政协报》。

⑭转引自万素:《戏曲表演的“有机天性”》见2019年10月25日《文艺报》。

猜你喜欢
技艺文艺技巧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1942,文艺之春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网上点外卖的7个技巧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指正要有技巧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