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小脑发育不良神经节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2020-10-16 12:5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3医院影像科广西南宁530021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轴位小脑半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3医院影像科(广西 南宁 530021)

卢素洁 李大创 刘然申

小脑发育不良神经节细胞瘤(dysplastic gangliocytoma of cerebellum)又称Lhermitte-Duclos病(Lhemitte-Duclos disease,LDD),该病于1920年由Lhermitte和Duclos最先报道[1]。由于LDD极其罕见,其发生率仅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9%~1.00%[2]。近十几年来,对该病的报道以个案为主,缺乏系统性分析,因而很多影像科医生没有认识到该病或认识不够充分,往往将其误诊为小脑其它病变,如脑梗死、脑炎等。本文收集了6例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LDD,主要探讨其MRI特征性表现,使影像科医生能充分认识该病,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2010至2017年经我院诊治的符合以下标准的病例资料。纳入标准:(1)有完整临床资料;(2)经手术病理鉴定为LDD;(3)患者行影像检查前未对病灶进行其它治疗如放疗等;(4)影像图像清晰、无伪影,符合诊断要求。纳入标准的6例LDD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66岁。所有病例主要表现为头痛,除此之外1例表现为癫痫发作,1例表现为体温升高及耳鸣,4例表现为视力模糊、躯体平衡障碍及呕吐而就诊。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3例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复发,2例失访。

1.2 MRI检查方法 运用荷兰Philips Achieva 3.0T TX MRI扫描仪对6例患者进行扫描,采用8通道头部线圈。平扫序列及参数:轴位T1WI(TR2000ms,TE20ms),轴位T2WI(TR3000ms,TE80ms),矢状位T1WI(TR2000ms,TE20ms),轴位FLAIR(TR11000ms,TE125ms),层厚5mm,层间距2mm;增强检查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肘静脉团注,剂量为0.1mol/Kg,流速3 mL/s,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lWI增强检查。

1.3 图像分析 由2名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MRI诊断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共同阅片,观察内容主要有:(1)是否有清楚的边界;(2)平扫特征,包括T1WI、T2WI、FLAIR;(3)是否合并出血、脂质、坏死囊变或血管畸形等;(4)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是否出现占位效应、梗阻性脑积水及小脑扁桃体下疝等;(5)强化特征;(6)脑内其他区域有无病变及扫描视野内脊髓、颅骨的情况。

1.4 组织病理学检查 肿瘤切除后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主要观察突触素(Syn)、嗜铬素A(CgA)、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增殖指数Ki-67等指标。

2 结 果

6个病例均为单发,其中有3例位于左侧小脑半球,2例同时累及左侧小脑半球及蚓部,1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病灶大小约(2.6cm×3.0cm×2.2cm)~(3.8 cm×4.1cm×3.2cm),边界较清,病变侧小脑半球稍膨大、饱满。所有病例T1WI均表现为等、低相间的条纹状结构(图1、图6),T2WI表现为等、高相间的条纹状或分层状结构(图2、图7),FLAIR抑制了脑脊液信号,其分层状结构显示更清晰(图3)。6例均压迫第四脑室引起幕上脑室不同程度扩张积水,1例出现小脑扁桃体下疝(图8)。所有病例周围均无水肿。增强检查4例于肿瘤内见条索状强化血管影(图4、图9),2例未见强化。扫描视野内脊髓未见空洞、颅骨未见破坏。

6例行全麻下开颅肿瘤切除+脑室引流+去骨瓣减压术,手术发现肿瘤位于小脑皮层下沿脑回样生长,外观呈鱼肉状或胶冻样,肿瘤质地柔软,血运不丰富。2例肿瘤因边界欠清行部分切除,4例肿瘤全切。术后经组织学及免疫组化鉴定为LDD(图5)。

3 讨 论

3.1 临床与病理特征 LDD是一种起源于小脑皮层的良性病变,具有真性肿瘤和错构瘤的特点,2007年WHO将其归于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I级,即低增殖潜力的、单纯手术可能治愈的肿瘤。目前,尚未有报道LDD发生恶变的病例[3]。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Kresak等报道LDD是Cowden综合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部分患有Cowden综合征的患者是以LDD为首发症状[4]。Cowde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肿瘤抑制基因PTEN的突变有关,以皮肤粘膜病变为主要特征包括肢端角化征、皮肤丘疹等,还可伴有多趾(指)、巨颅等畸形,部分患者还合并有甲状腺、乳腺和泌尿生殖系统的肿瘤。本组1例患者LDD术后1年随访发现乳腺出现结节,诊断为Cowden综合征。1例表现为一侧颅腔偏大,笔者认为可能为肿瘤呈良性缓慢生长趋势,长时间压迫颅骨导致颅腔增大,提示LDD与巨颅有相关性。其它4例体格检查无特殊,也未发现身体其它部位的肿瘤。

LDD多见于青中年人,平均年龄34岁,男女比例相当[5]。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16~66岁,男女各3例,基本符合文献。LDD生长缓慢,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不易诊断,后期病灶体积较大具有占位效应,才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等。LDD病程较长,目前尚未有文献报道该病的播散及转移。本组对6例中的4个病例进行随访,未发现播散转移,1例术后复发,可能与肿瘤未能彻底切除有关。本病特发生于小脑半球,很少发生于小脑蚓部,本组有2例虽然累及小脑蚓部,但病灶中心位置仍位于小脑半球。LDD多为单侧发病,查阅文献尚未有关于两侧小脑半球多个LDD的报道。

LDD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小脑结构紊乱,皮层弥漫或局限性增厚,小脑分子层明显增生、变厚变宽,伴有较多发育不良的神经节细胞替代颗粒层细胞,这些发育不良的神经节细胞常呈圆形或多角形,体积大小不一,胞质红染、丰富,细胞核大呈圆形并且无分裂相,白质萎缩并脱髓鞘改变,间质较疏松,少数病例可观察到瘤内微囊及小钙化灶,局部小血管呈簇状增生[6]。免疫组化Syn、S-100、Neu-N均阳性,GFAP阴性,Ki-67增殖指数<1%,部分成人病例具有PTEN/MMACl基因突变,但PTEN基因突变几乎不发生于儿童[7]。突触素(Syn)及嗜铬粒素A(CgA)阳性支持肿瘤细胞起源于神经元,Ki-67增殖指数小于1%,提示肿瘤无增殖活性。本组均符合上述免疫表型,但并未行PTEN测序。

3.2 MRI特征分析 CT受后颅窝条状硬化伪影的影响,观察小脑病变有局限性。少数LDD虽然可伴有层状钙化,但发生率极低,因而LDD的CT诊断价值有限。

图1-5 男性,16岁,左侧小脑发育不良神经节细胞瘤。图1 轴位T1WI示左侧小脑肿大伴一团片状异常信号,边界清楚,内见等、低信号呈条纹状相间分布,占位效应较明显,幕上脑室显著扩张,周围未见水肿;图2 轴位T2WI示病灶呈等、高条纹相间的不均匀信号;图3 轴位T2 FLAIR抑制了脑脊液高信号,病灶分层状结构显示更清楚;图4 轴位T1WI增强扫描病灶内见条索状轻度强化灶;图5 显微镜下显示小脑分子层明显增生、变厚变宽,伴有较多发育不良的神经节细胞替代颗粒层细胞,间质较疏松,有微囊改变,局部小血管呈簇状增生(HE 10×10)。图6-9 女性,66岁,右侧小脑发育不良神经节细胞瘤;图6 轴位T1WI右侧小脑见一团片状等、低信号,内见条纹状分层结构;图7 轴位T2WI显示右侧小脑病变呈等、高信号,沿小脑脑叶走行,呈条纹状分层结构,表现为典型的“虎纹征”;图8 矢状位T1WI示病变疝入枕骨大孔并压迫延髓及上段颈髓,幕上脑室明显扩张;图9 轴位T1WI增强病变内见条索状轻度强化影。

MRI检查无硬化伪影干扰并具有较高软组织分辨率,故MRI成为LDD的首选检查方法。近十几年来,国内有十余篇关于小脑发育不良神经节细胞瘤MRI特征的报道,在本组所有病例中,该肿瘤的MRI表现均符合文献。主要表现为受累的小脑半球膨胀、增大,肿瘤位于一侧小脑半球,可累及到小脑蚓部,占位效应较明显,引起脑室受压变形及梗阻性脑积水,肿瘤周围一般无水肿灶,枕骨长期受压可变薄,但并无骨质破坏,部分病灶可引起小脑扁桃体下疝伴/不伴有脊髓空洞。LDD在MRI上的表现具有特征性,受累的小脑叶片皮质明显增厚,T1WI显示小脑半球灰质呈等信号,中央白质呈低信号,两者层状排列;T2WI显示小脑半球灰质呈低信号,中央白质呈稍高信号,亦呈交替排列,形成分层结构;FLAIR序列抑制了脑脊液高信号,使得分层状结构显示更清楚。这种特征性的明暗相间的条纹状结构,亦称之为“虎纹征”[8]。这一特征性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其病理学基础为小脑中央白质萎缩、脱髓鞘,颗粒层弥散大量肥大及分化不良的神经元,而分子层内侧部分结构增厚及小脑回增宽。LDD内钙化、出血及坏死较少见,尤其出血更为罕见,查阅文献仅有王琦等[9]报道了1例LDD伴瘤内出血掩盖了其“虎纹征”,复查出血吸收后清晰显示了“虎纹征”,并最终经手术得以证实。有文献[10]总结LDD不引起血脑屏障破坏及细胞外水肿,MRI常表现为无明显强化。Nair等[11]认为病灶内部可观察到血管条索状强化的影像,并认为LDD内条索样强化为静脉血管的强化,这与其小血管簇状增生的病理学特点相符。谢珊珊等[12]认为,病变脑叶皮质板层周围有扩大的静脉血管走行,运用磁敏感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静脉血管,并将这一特点及“虎纹征”归为LDD的特征性表现。本组有4例增强后肿瘤内见条索状强化,与Nair观察到的影像特征一致,但并未进行磁敏感成像检查,无法证实SWI血管的表现,需今后更多病例完善检查序列去验证。沈健等[13]报道MRI增强后LDD内可观察到明显强化动脉走行,称之为“血管穿越征”,并分析可能为病变小脑叶片中央白质萎缩,导致脑沟加深,软脑膜动脉经增宽的脑沟伸入病灶导致。但在此之前尚未有文献提到该特征,本组也未观察到明显强化的动脉影像,同时LDD为罕见病例,本组样本量偏少,关于“血管穿越征”是否能成为诊断LDD的依据仍需以后收集更多病例去总结。LDD在扩散加权相上多呈略高信号,可能与T2透过效应有关,国外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大量发育不良的神经胶质增生有关[14]。LDD行MRS检查常表现为NAA、Cho轻度下降,出现Lac峰[10]。NAA下降提示神经元受损、破坏或数量减少,LDD免疫组化显示突触素(Syn)及嗜铬粒素A(CgA)阳性支持肿瘤细胞起源于神经元,并非由肿瘤完全替代,因而NAA仅表现为轻度降低。Cho轻度降低说明细胞的脱髓鞘改变。有学者[15]对LDD患者行FDG-PET检查并发现病灶内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代谢亢进,葡萄糖分解增加产生了乳酸,从而推测Lac出现于LDD中是与葡萄糖分解增加有一定关系。

3.3 鉴别诊断 ①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小脑蚓部,主要表现为小囊大结节,增强检查强化明显,部分患者行脊髓扫描可见播散灶;②血管母细胞瘤:常见于中年人,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并见流空血管影,增强后囊壁无强化而结节有强化;③脑梗死:临床起病较急,影像上符合一定血管分布,呈脑回状强化,复查其信号特点有变化、占位效应逐渐减轻。

总之,关于小脑占位,我们通过分析以下特点:①是否为小脑单个病灶;②肿瘤MRI特点是否有“虎纹征”,尤其在T2WI及FLAIR上;③增强后条索状轻度强化或无明显强化等要点,有助于对LDD做出正确诊断。因LDD与Cowden综合征有一定相关性,对临床上疑有Cowden综合征的患者应尽早完善头颅MR检查排除合并LDD,而LDD术后应长期随访,如发现皮肤粘膜的改变应尽快全身检查除外合并其它肿瘤。

猜你喜欢
轴位小脑半球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种改进PSO-ARMA半球谐振陀螺温度误差建模方法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髌骨轴位X线片的结构化报告:诊断和定量测量要点
虹膜纹理引导的飞秒激光囊膜标记法在Toric IOL植入中的应用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双胞胎在这儿呢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奇特国家趣闻
七月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