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前后基层医疗机构医生队伍稳定性变化趋势及影响

2020-10-19 08:09卢维耐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变化趋势新医改

卢维耐

【摘 要】目的:探究新医改前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群体稳定性变化及其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抽取本市医疗改革新方案实施前后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群体稳定性调查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回归性分析法以及功效系数法作为调查、统计方法,分析其稳定性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本市基层医疗机构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的医生群体稳定性评分分别是61.23分、90.14分、87.25分、96.65分;影响医生群体稳定性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工作负荷、个人发展、同事关系、业务能力提升。结论:新医改方案实施后,医生群体的稳定性显著提升,后期趋势有所下降;其次需调整医生的收入水平、工作负荷、个人发展等因素以改善其稳定性。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机构;医生队伍;稳定性;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R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1--01

基层医疗是我国推行社会卫生体系的主要分支,是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权利的重要部门,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的利器。新的医疗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这使得基层医疗的作用越发重要。现阶段,解决医生群体的流动问题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业务、医疗服务能力的基础[1]。为了探究新医改前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群体稳定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报告抽取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本市基层医疗机构的调查数据作分析,叙述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的有效样本例数是200例,其中年龄范围是31~51岁,平均年龄为(37.18±5.03)岁,男、女比例是113:87;2016年的有效样本例数是157例,其中年龄范围是33~54岁,平均年龄为(41.21±7.11)岁,男、女比例是98:59;2018年的有效样本例数是171例,其中年龄范围是34~54岁,平均年龄为(40.14±6.25)岁,男、女比例是101:70;2019年的有效样本例数是221例,其中年龄范围是35~57岁,平均年龄为(43.14±6.32)岁,男、女比例是158:63。

以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纳入研究人员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年龄、专业、文化程度、性别、婚姻情况等各项数据均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数据调查方法:采取文献查阅调查法,归纳总结医生群体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并采取计分法计算医生群体的稳定性综合功效系数。评分越高则显示其稳定性越高。

1.2.2 数据分析方法:应用回归性分析法以及功效系数法作为调查、统计方法,分析其稳定性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1.3 观察指标

观察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本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群体的稳定性变化趋势(综合功效系数)以及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标准软件SPSS22.0系统对本次试验医生人员的专业、年龄、工作年限、性别等试验数据进行归类、统计、整理,计量资料的表达应用(均数±方差)的形式,采取T值检验分析其统计学显著性。卡方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本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群体的稳定性综合功效系数对比: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的医生群体稳定性评分(综合功效系数)分别是61.23分、90.14分、87.25分、96.65分,其中2010年~2019年评分显著上升,整体呈现前阶段快速上升,后阶段逐渐减缓上升的趋势。差异存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

2.2 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本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群体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如表1。影响医生群体稳定性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工作负荷、个人发展、同事关系、业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差异存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市乡级、县级基层医疗机构2010年、2016年、2018年、2019年的医生群体稳定性评分医生群体的稳定性显著提升,后期趋势有所下降;影响医生群体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收入水平、工作负荷、个人发展、同事关系、业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由此可见,个人发展、收入水平等是基层医生群体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基层的医疗机构之所以人才流失严重,主要的原因在于乡级、镇级卫生院人员的编制岗位受事业编制的影响,无法在体制系统内向上以调动的方式自由流动,医生团体若想到县级妇幼保健院、县级医院、疾控中心等部门工作,必须以新人方式重新考取人事部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而入编,无法继续享受原先的职级待遇,严重降低乡镇医疗机构人员的积极性,使得用人单位难以招到理想的人才;其次,基层机构的空间小、晋升空间小、平台低,医生的水平、素质难以得到更大地提升,收入水平、職称晋升受限;除此之外,基层医生的择偶、子女成长、居住地域等方面会由于基层环境的原因受到较大的影响,许多骨干医疗人才更倾向于向上流动,形成“虹吸效应”。本次调查中发现,新的医疗改革政策推行,虽然改善了基层医生的收入水平,但仍然与医生的心理预期收入有显著差距,但是许多医生对于现有的收入不满,且认为自我价值难以的得到体现,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低,形成恶性循环[2~3]。

因此,需在推行新的医疗改革措施的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群体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医疗技术;与此同时,需继续加强医生收入水平的改善,合理分配薪资,提高基层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使付出多、医疗水平高的医生能实现自我价值,推动医疗改革的深化进行。

参考文献

丁厅厅.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9(34):108-109.

赵黎.新医改与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十年经验、现实困境及善治推动[J/OL].中国农村经济:1-22.

周海波,郭晓燕,王贵清等.地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创新——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构建“优质高效低耗”医疗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2019,23(08):1-3.

猜你喜欢
基层医疗机构变化趋势新医改
昆明地区降水、气温及极端天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