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观察神经内科结核性脑膜炎规范治疗的效果

2020-10-19 08:43罗育川胡晓洁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神经内科治疗效果

罗育川 胡晓洁

【摘 要】对神经内科结核性脑膜炎的规范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近两年收治的11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并以采用常规治疗和以此为基础采取腰穿鞘内注药进行治疗方法,以对照组和研究患者平均分配。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好转率分别为 83.64%、98.18%,研究者患者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辅助腰穿鞘内注药,可使其治疗效果明显提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神经内科;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8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0-251-01

结核性脑膜炎属于中枢系统感染的多发疾病,而且近些年该病发病率不断提升。该病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在严重时期才能被进一步确诊,此时患者会表现出严重的动脉阻塞、脑梗死、脑积水等症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情况。医学上治疗该类疾病时一般是采用抗结核药物进行常规的治疗,但却得不到彻底的治疗,治疗效果不明显,所以对高效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方面意义重大。我院对结核性脑膜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腰穿鞘内注药,获得良好的效果,进一步论述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神经内科近两年收治的11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并按照其采用的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8:27,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59岁,平均为(32.01±1.15)岁;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9:26,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61岁,平均为(33.23±1.5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区别,在统计学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首先经CT检查患者的脑部,对其脑脊液各项常规指标进行观察,并监测患者的脉搏、血压和体温等基础体征,为患者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按照患者的体质指数和病情合理的控制抗结核药物的剂量,选择甘露醇静脉注射,为避免患者脱水还应辅助呋噻米治疗;地塞米松激素静脉注射,在综合考虑患者恢复基础上适当采用脑代谢激活剂和维生素等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营养,多吃一些温性的维生素含量较高的水果和高蛋白食物,保证每日摄入充足的营养。对患者进行4-6周的治疗后,检测患者的脑脊液生化指标及恢复情况。

1.2.2 腰穿鞘内注药治疗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腰穿鞘内注药治疗,具体为:对患者的腰椎间隙进行腰椎穿刺,然后缓慢拔出穿刺针,防止患者脑脊液在承受较大的压力后快速流出,缓慢把患者的脑脊液放出5~10mL,然后把提前进行灭菌的生理盐水等量注入,然后对患者脑部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重复对患者的脑脊液进行2-4次的置换,最后在鞘内注入异烟肼(50mg)和地塞米松(2mg),在患者腰穿鞘内每周注药2-3次,并对患者各颅内指标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

1.3 判断指标

结束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颅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治疗效果包括明显好转、好转和无效等,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脑脊液生化指标正常恢复表示明显好转;患者基本上无临床症状,脑脊液生化指标好转比较明显表示好转;患者没有消失临床症状,脑脊液生化指标仍存在异常表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获得的各项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分别选用(x±s)和%表示计量和计数资料,并分别用t和x2进行相应的检验,两组数据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示为P<0.05。

2 结果

(见表1)

根据表1可知,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者患者的好转率分别为83.64%、98.18%,相比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优势明显(P<0.05)。

3 讨论

在结核病中结核性脑膜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且地域性对其有较大的影响,尽管我国也非常重视结核病的防治,但是结核病在偏远地区的控制和治疗的有效性仍然较低,因此结核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结核性脑膜炎所占的比例较大。结核性脑膜炎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脑屏障有所损伤,增加了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导致其感染炎症而使脑脊液循环通路被阻塞,进一步增加了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蛋白浓度和压力,进而影响到患者的颅内情况。

而目前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过程中已经对腰穿鞘内注药疗法进行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穿刺患者的腰椎间隙,用生理盐水置换其脑脊液,既使患者脑脊液的压力得到降低,其脑脊液中所含的白细胞和蛋白数量也进一步减少,对患者阻塞的脑脊液循环系统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患者临床恶心和头痛情况得以缓解,防止患者病情更加严重,进而有脑积水等病变出现。

通过穿刺把患者的脑脊液进行置换后,在鞘内注入50mg异烟肼和2mg地塞米松,對结核病的治疗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治疗效果更佳。我院为对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应用腰穿鞘内注药的效果进行研究,选择了近期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对其分组实施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最终得出,和实施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好转率(83.64%)相比,以此为基础实施腰穿鞘内注药治疗的研究组的好转率(98.18%)明显较优,两组数据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综上所述,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常规治疗+腰穿鞘内注药可使患者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且患者各项脑脊液生化指标也改善比较明显,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有效参考,在临床治疗中可加强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正.腰穿鞘内注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9(07):757-758

[2]陈宇.樊丽超.陈禹等.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8(03):221-224.

[3]刘家斌.欧阳懿.王明琦.鞘内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7(06):925-926.

猜你喜欢
结核性脑膜炎神经内科治疗效果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CT、MRI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疗效探究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40例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治疗疗效观察
神经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PDA在神经内科预防跌倒发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