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刻反思小学生基因论文造假

2020-10-20 03:30梁好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研究所课题学术

梁好

云南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某石,凭借一个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三等奖。据了解,陈某石的父母均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领域与陈某石获奖课题所属领域相同。随后,陈某石的获奖过程引发外界质疑。目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7月13日 《新京报》)

结直肠癌基因研究,单从研究项目的名称来看,就让人觉得这应是一项高精尖的现代医学领域课题,非小学生研究能力所能企及。但就是在这样一个领域,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仅用一个星期就顺利完成了,还获得全省乃至全国性奖项,确实让人“高山仰止”。

然而,学术毕竟是学术,科学终究是科学,科学的研究需要天赋,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脱离常识、违反科学规律的研究,哪怕看上去再美,也经不起科学的论证与推敲。据媒体连线,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一位神经生物学博士表示,陈某石所完成的有关科研实验,相关专业研究的本科生需要经过大半年的训练才能操作,但实验结果并不能做到陈某石同学那样完美,很难相信一个小学生会有如此精准的手法。

专业人士的鉴定有力呼应了大众的质疑。那么,这个小学生是如何完成这项研究并获奖的呢?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多名研究人员证实,陈某石是研究员陈勇彬与杨翠萍之子。该所一位研究员指出:“他们是一家子,肯定和这个课题有关系。”各项事实直指问题的本质——这个孩子的父母代子研究,为孩子谋取学术荣誉。

我们不禁要问孩子的父母:你们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想害了孩子?诚然,相关研究能够让孩子获得国家级大奖,可以在将来的升学或素质综合评价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种行为,已然涉嫌学术造假,是典型的不诚信行为,不管孩子知情还是不知情,都是一种极为不良的导向。哪怕当前的获奖能够让孩子在毕业升学上加分,却会让孩子在长远的人生中失分,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学术造假,人人喊打,如今延伸到孩子,着实让人害怕。我们在质问孩子家长同时,更应反思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其根源之一,在于教育评价机制的片面与单一,正是因为类似的研究成果可以让孩子在未来考评中加分,才会让孩子家长铤而走险,步入学术造假的歧途。

更值得反思的是,在陈某石申报评獎过程中,并非仅仅其家长参与了造假,据报道,其指导老师(同时也是校长)也“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试问,教师的教育使命与职责何在?还有,各级大赛的评委(应该都是高水平的专家),竟然没有就此提出质疑,到底是眼力不行,还是有意置若罔闻,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研究所课题学术
睡眠研究所·Arch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心力衰竭研究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