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结构化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0-10-20 05:42宋微微
中学生物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复习课核心素养

宋微微

摘要 以“内环境调节一轮复习课”为例,从知识结构化的引入、形成、巩固和深化四个方面,探讨在复习课中开展结构化教学,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结构化教学 核心素养 复习课 内环境调节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要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实际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比较复杂,因此,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必须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结构化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化教学是一种帮助学生发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知识结构化是指将事实性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有联系的整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要想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化对于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知识结构化教学指以挖掘知识本质内涵为基础,以整体建构认知为特征,以发展思维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突破章节限制,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发展科学思维,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结构化教学在复习课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以“内环境调节一轮复习课”为例,从知识结构化的引入、形成、巩固和深化四个方面,探讨在复习课中开展结构化教学,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引入结构化知识

有效的情景创设可以起到理论联系实际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和知识建构。因此,创设一个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马来西亚沙巴沉船事故,幸存者讲述海上漂泊生死经历”的视频来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分析情景中真实人物体内内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内环境已有知识的再现,梳理知识脉络,唤起情感共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設计活动,形成结构化知识

情境导入后,还需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内环境调节的复习课实践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有效问题串、课前建模等教学活动。教师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2.1 创设有效问题串,梳理结构化知识内在联系

围绕情景设计有效问题,通过对环环相扣的问题串的思考、讨论,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并梳理旧知,又可以使学生经历生物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寻找核心概念,并深入理解核心概念,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提高思维品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课上,教师围绕教学情境,创设了以下问题:

①上述视频资料中,涉及到人体内环境的哪些调节改变?在此过程中发生怎样变化?

②上述变化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调节?

③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包括哪几个环节?其中感受器和效应器的实质是什么?效应器分布于哪里?神经中枢包括哪些结构?

④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是否能建立联系?是否存在既具有神经细胞,同时又具有内分泌细胞的双重调节功能的结构?该结构在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中分别产生的信号分子是什么?

⑤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能直接调控哪些内分泌腺的活动?

⑥参与上述内环境调节的内分泌腺有哪些,分别产生哪些激素,分别调节哪些生理过程?

⑦上述内分泌腺中不受下丘脑的产生的激素调控,又如何分泌激素?

⑧控制部分腺体和内脏的是哪种神经?包括哪两种类型?作为反射弧中的哪一环节?

⑨下丘脑神经细胞通过自主神经控制哪些内脏和内分泌腺?

⑩上述视频中哪些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述问题的梳理,促进学生初步自主构建出神经一激素调节的框架图(图1)。

2.2 课前章节建模,搭建知识结构化的脚手架

课前学生以教材为载体,结合已有知识,分别构建以下丘脑为神经中枢的调节模型,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调节、体温的平衡调节、血糖的平衡调节。这样既有针对性地回归教材,用书本的知识精准表达,避免了复习课完全脱离教材,又可以通过回顾旧知,梳理知识脉络,体会简单的建模过程。课上展示部分模型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地方,并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正、补充,进一步完善,为整体知识网络图的建构提供模块化素材,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 构建思维导图,巩固结构化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信息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零散的知识点如果没有经过梳理整合进行结构化重组,记忆存储或提取运用时都将受阻,也难以实现知识再生。

学生通过参与上述活动的过程中.准确找到了内环境调节的核心概念,也对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如何让点状知识、线性知识连结“网”成“体”?教师还需给不同知识之间注入思维的黏合剂,对单元内容进行深度梳理,使其成为高度黏合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以核心概念下丘脑,把图1和图2构建内环境调节的整体思维导图,课上展示部分模型作品,让学生分析该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地方,并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正,补充,进一步总结、完善(图2)。这样可以打破原来的知识章节界限,帮助学生融汇知识,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内在联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建模的复习方法。学生既深化了对重要核心概念的理解,又强化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转变成更符合学生提取规律的、思维可视化的知识体系。

4 联系实际,深化知识结构化

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核心概念构建的结构化知识会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出发点,让学生在遇到相关的真实问题时,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联想迁移,顺利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结构化的深化,也能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再次利用上课初创设的关于马来西亚沙巴沉船事故幸存者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并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学习,真正体验到学有所用,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用生物学语言的精准表达的能力。

①上述视频涉及到图1中的哪些调节?

②在海上漂泊过程中,漂浮在海水中,为什么还会有人因为缺水而死亡?

③喝海水和喝尿液,哪种方式生存机会更大?为什么?此时人体如何进行渗透压平衡调节?

④当水温较低时,抱团取暖和游离在群体之外哪种方式更可取?原因是什么?

⑤遇到这种特殊情况,大声哭喊、奋力挣扎和尽量保持平静,哪种生存的机会更大?理由是什么?

⑥短时间内,血糖有怎样变化?人体如何进行调节?

⑦通过上述分析,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是无限的吗?对你有什么启示?

本节课上,教师通过多次尝试单元结构化教学策略,不但夯实学生的基础,逐能促使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深度学习,从而实现知识向素养与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只有充分研究教材、学情,关注并收集生活中各种素材,将真实情景与知识内容进行适当整合,设计好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等.化学案例教学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205.

[2]蔡留忠,近十年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进展[Jl.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II):45-47.

[3]赵占良.概念教学刍议(一)——一对概念及其属性的认识[Jl.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1):40- 42.

猜你喜欢
结构化教学复习课核心素养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