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中国汉传佛教建筑探究

2020-10-20 06:25谢宛鹿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0期
关键词:佛殿斗拱寺院

谢宛鹿

摘要:从佛教建筑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隋唐两代。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对于佛教的推波助澜,此时期安定与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中土僧人与西域、天竺僧人密切的互动与往来,使得隋唐中国的汉传佛教地区几乎成为了一个佛教社会,这些都促进了汉传佛教建筑艺术的发展。本文将以隋唐两代汉传佛教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此时期汉传佛教建筑的特征。

1.      汉传佛教建筑的起源

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相传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 悉达多于公元前6世纪所创立,后在西域广泛流传。中国与佛教的渊源则始于东汉时期,由汉明帝派遣使臣前往西域,将天竺高僧摄摩腾等请至洛阳,诸位高僧被安置于洛阳鸿胪寺(后改建命名为白马寺),是当时掌宾客朝会之所,该寺便是中国佛教建筑的起始之处,后世将佛教寺庙建筑通称为“寺”也是沿用了此时用来表示官署名称的“寺”字并流传至今。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与之相伴随的佛教建筑艺术也从印度传入汉地,而后在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为具有汉族特征的佛教建筑形式。

从佛教建筑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隋唐两代。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对于佛教的推波助澜,加上这个时期安定与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中土僧人与西域、天竺僧人密切的互动与往来,使得隋唐中国的汉传佛教地区几乎成为了一个佛教社会,这些都促进了汉传佛教建筑艺术的发展,这一鼎盛时期大约经历了约380年。下文就将探讨隋唐两代汉传佛教建筑的特征。

2.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建筑特征

从初步传入中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沉淀,佛教在隋唐时期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土大地,并在建筑上形成了一定的范式。下面将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结构和装饰两方面阐释这个阶段佛教建筑的特征。

2.1.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建筑平面布局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建筑的规制已趋于成熟、整合化,这点在平面布局上也有所体现,大致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以塔为中心的院落布局。这是中国佛教建筑较早的平面布局形式,具体可分为两种。首先是以塔为中心四周环绕廊阁庑房的布局,在平面的中央是明堂,四周用庑房围绕成一个方形的庭院,在四个方向上设置门;其次是以塔和佛像为中心的格局,一座大型塔寺放置在平面中心,塔内置佛像,周边紧密地围绕如菩萨、圣僧等雕像及小型塔寺。

以塔的建筑要素为主的布局形式还有以下四种。前塔后堂布局,讲堂是传播佛教义理之处,与佛殿的地位几乎同等重要,因此经常在佛教布局中出现,通常来说塔是居于中轴线位置,如若前方是大门,后方是僧舍,那么讲堂会设于僧舍的附近,如隋代的栖岩寺;前塔后殿布局,此种布局的北方是佛殿所在,在佛殿的正南方则建塔,据遗迹复原的隋代寺院遗址就是这样的布局形式:佛寺的南廊址正中设有门址,门址后有长宽约15米的方形塔基址。塔基后约50米处,有长约50米、宽30余米的长方形佛殿遗址①;南阁北塔布局,就是在佛塔的南部设置重阁,建重阁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寺院的庄严宏伟,同时也可为高大的佛像遮风避雨;一殿双塔布局,双塔一般分于殿堂兩侧,塔对峙于寺前在隋唐时期已经是较为常见的寺院形式,如杭州的开元寺。

除了以塔为主要的构成外,也有其它的布局方式。前殿后堂布局,这种佛寺有由住宅改建,将旧有住宅纳入佛寺的空间中,住宅中原有的前厅和后堂分别改为佛殿和讲堂,从而形成前殿后堂的格局;一正二配式布局,是在基址轴线的中央设置佛殿,殿前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座配殿,如《法苑珠林》中记载的荆州寺院,寺院的正殿总面阔共13间,正殿的前东西两侧各有两座配殿;一阁二楼式布局,在隋初还出现了一阁二楼式的佛寺,是在南北轴线上建高阁,在高阁的左右对峙两座阁楼,高阁的出现多是由于原先的佛殿较为狭小因而加建的。

除了以上这些,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平面布局还有其它的一些表现形式,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从整体可以看出,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平面所呈现的是较为严整的布局样式,在严整中又赋予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寺院和谐、古朴的理性精神。

2.2.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建筑结构和装饰

隋唐,尤其在唐代,官造和私造的佛教建筑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等级较高的官造寺庙通常在各方面都优于其它的佛教寺院,这点也体现在了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但是佛教建筑在总体上都具有简洁明快、雄健有力的特征,展现出了这个时期特有的艺术魅力。

屋顶。隋唐时期的佛教建筑的大殿一般采用的是庑殿、歇山顶的屋面式样。庑殿式屋顶多用于高级别官造寺庙的正殿,可以说只有最尊贵的建筑才可以使用其作为屋面,例如著名的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庑殿式屋顶共有五条屋脊,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前后左右共四个斜坡面,隋唐时期的庑殿顶正脊短于垂脊,四面的垂脊向四周飞扬开来,营造出了宏大的气势;歇山顶屋面也会应用于一些重要的大体量佛殿建筑,但是与庑殿式相比等级较低一些。歇山顶的构造共有九条脊,分别是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前后左右也有四个坡面,但是左右两个方向的坡面比庑殿顶的要低,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建筑南禅寺大殿就是一座歇山顶建筑,这种屋面形式结合了直线和斜线,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视觉效果。

脊饰。无论是庑殿还是歇山顶,在正脊的两端都缀有鸱吻,状似鱼鳍。在垂脊上设有垂兽,每条垂脊上各安一只,一般使用兽头的形状。在戗脊上也各安置走兽和戗兽,戗兽的用法和数量有专门的等级之分,“九”的等级最高,用于皇家宫殿,依次下来分别是“七”和“五”。脊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它们也是古人用来庇佑建筑平安的方式之一,具有防雷、防水、稳固屋脊的功用,从象征意义来看,它们也被人们认为是“避邪之物”,能保佑宅屋安宁,例如鸱吻就被人们认为具有“避火灾,驱魑魅”的象征意义。

斗拱。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斗拱在隋唐的佛寺建筑中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它的横向构件发展成为了横拱、斗、柱头枋等结合起来的框架形式,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着关键作用。补间铺作则多以人字拱为主,但也有了带出跳的斗拱。目前已知的隋唐时期最高等级的斗拱是山西佛光寺东大殿的柱头铺作,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这一斗拱的形制影响深远,从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到崇明寺北宋中佛教建筑均有采用。

此时期的佛教建筑通过各异的屋面、丰富的脊饰、浑厚的斗拱,展现出了隋唐佛教建筑豪迈、刚健的气韵,更加丰富了佛教建筑的内涵。

3、结语

隋唐时期的汉传佛教建筑在继承前人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向豪迈、浑厚的方向发展,平面布局的丰富变化和恢弘气势,建筑细部的大方和精美,无不体现出这一时期特有的时代特色,在我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上熠熠生辉,呈现出其特有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贵祥,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佛寺的建造、分布与寺院格局、建筑类型及其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第二卷),中国监护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    宿白,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4]石嘉忻,唐代寺庙装饰艺术研究,美与时代(上),2018年。

①宿白,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猜你喜欢
佛殿斗拱寺院
说不完的斗拱
Fantasy and reality
民居趣读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王冕长明灯下苦读
明清瓷器上的《西厢记·佛殿奇逢》图像研究
南寺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中国佛寺布局中心由“佛塔”向“佛殿”转化原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