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的幸福论论析

2020-10-20 13:09朱格瑾
青年生活 2020年25期
关键词:幸福观反思人工智能

朱格瑾

摘要:当代社会技术是我们的聚焦点,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伦理问题的诉求是当代活动的内在的一个规定。其内在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快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技术的力量和亚里士多德幸福伦理问题之间的产生和碰撞,这是我们要讨论的幸福观伦理问题的原因。由此,提出的一些根本性的人工智能与幸福观伦理问题。

关键词:幸福观;善;人工智能;反思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

幸福主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不论是国家还是和个人的终极目的都是善,我们要达到“至善”这一终极目的。在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有不同等级的,较低等级的善是要服从更高级的善,并且要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幸福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出自人的自然性情和本性。

人的一生会有许许多多的目标,这些目标都是出于人们的自身所需求的去追求,是没有人愿意追求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并且,人们的这些目标都是可以通过自身活动达到的。然而,这许多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终极目标而被追求,这个终极目标就是幸福。幸福是自满自足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是人之为人的活动,这里所说的德性是指人的德性,因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理性思维,人可以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合乎德性的理性活动,去追求幸福,追求幸福就是所谓的最完善的活动。还有一种对幸福的定义,即认为幸福是整个一生中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需要完满的德性和完满的一生。”来阐释,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就要从整个一生来看,而不是就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或某个具体的行为来判断。幸福是人们靠自身固有的德性所获得的。人类具有理性思维而动物不具有理性思维,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动物更没有德性的活动。所以,我们便不能说某个动物是幸福的,或者某个没有理性思维的小孩是幸福的,幸福的标准其中一项是是否具有理性思维。

诸善即各种善,这些善是不同的,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生活分为三种: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沉思生活。如果以当前人们所过的生活作为判断标准的话,可以这样理解,多数人想过享乐的生活,因为他们把快乐认作为善。但要明确说明的是享乐的生活并不是幸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享乐的生活如吃、喝、玩、乐完全是以生理感官的满足为目的,这样的生活显然是人类在婴孩时期所经历的生活,因为婴孩的大脑发育并不完全,其理性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所以只能依靠感官生活,就会出现吃喝玩乐是所谓的幸福的说法,但是当人们成年时能够合理的支配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人们便会知道,当时所谓的幸福生活是动物式的是不合符理性的是达不到善的。而人想要获得幸福获得至高的善的话,理性、美德这些品质都必不可少。政治的生活追求荣誉和权力,然而这也是不完善的。一般人想要过享乐的生活,但是更高级一点的人愿意过政治的生活,因为他们把荣誉当作幸福,之所以说这样的生活也是不完善的,是因为这些有品位的人所追求的荣誉,是依靠其他人的肯定而获得的,一旦他人不在肯定自己,那么他所谓的政治生活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幸福便不取决于自己。然而人们所追求荣誉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但这并不能说明其本身就是优秀的。这一切都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各方作用,而人们更乐意从有权威的人士那里获得荣誉,并且认为权威人士基于的优秀是真的优秀。亚里士多德乐意将德性用于所有生命物及其实践活动之中。幸福绝不能仅仅依靠外部条件而达到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沉思的生活才是最高贵最高级的生活,因为沉思是我们本性的最好部分的实践活动,沉思越多幸福便越多。沉思的生活是一种向往的神性的生活,是对个人心灵的超越。沉思的生活并不是在没有任何条件下进行的沉思,而是从内到外,从内到外,逐步过渡形成的,从个人品德到社会生活再到国家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的生活是幸福的终止,并指出,个人只有投身于城邦的政治实践中,他的美德才会得以提升,而想要更进一步发展,便需要过上沉思的生活。虽然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只是少数人,但是亚里士多德仍然将其作为幸福的最终目标。

二、人工智能技術对人的幸福的双重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带有一定的神秘的色彩,一直以来倍受社会各种争议,人们可以像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一样创造出与自己一样具备高度智能的机器人,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便捷。然而,在创造人工智能后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的智能机械产品,人工智能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人工”和“智能”。然而人工智能产品只具备机械运动,并不具备情感意识,没有任何想法,只有冰冷的有序的流水工作,即便长时间工作也不会感到疲倦和痛苦。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仅仅具备了机械思维,在一些不具有情感意识的地方是人工智能工作的地方,能够比人类更好更快更准确地工作。

(一)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

(1)满足人类多元化需求,人工智能再被人类所创造发明的时候,就考虑到人类多元化的需求,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思维和实践行为的大数据技术集成,在人类推动下发展和普及,则更容易满足人类在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多元化需求。(2)促进人类劳动解放人类双手让更多时间去创造更有价值的事物,每一次人类的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意味着人类从自然中又发展了一步,使得工作方式变向简单,提高效率。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大大减轻了人类的劳动量,使人类更加自由。(3)保障人类生活安全性目前主要采取数字密码、电磁密码等安全防盗技术,现阶段其具备一定先进性,但仍存在一定漏洞。 而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图像识别、 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在安全防盗方面的应用有效加强了人们人身财产安全、隐私等,保障了人类生活安全性。

(二)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消极影响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1)人类过于依赖智能技术,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普遍运用,有效的替人类减轻负担代替人类工作,效性较高,但正是这种极强的实用性价值助长了人类的惰性,过于依赖人工智能,容易导致人们身体工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锻炼越来越少,进而人类会变得退化,人工智能占领社会主导地位,从而整个社会会变得异化。(2)大数据的泄露隐患,在人工智能技术普遍的社会我们几乎每人人手一部手机,手机固然方便,但手机里面的APP暴露了我们平时喜好和行走的路线、各种银行卡、以及一些个人隐私。

三、人工智能对应幸福伦理反思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对人类安全、隐私和价值构成具有伦理挑战,这直接影响着人们在使用人工智能中的体验和对人工智能最初的目的,通过借鉴相关人工智能伦理原则,一致认为发展人工智能应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一是人类共同的根本利益原则,即人工智能以实现人类根本利益为服务人类为最终目标。二是责任原则,即人工智能开发方应遵循适度合适原则,应用方需遵循权责一致原则。

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劳动造成劳动者失业和两极分化尽管处于机器大工业时期的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体力和智力劳动才能求得必要的生存资料和劳动的资格,但“机器技术方面的一切改进措施都有始终不变的目的和趋势,那就是尽可能取消人的劳动”,人工智能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换代及其在市场空间内的普遍运作,使劳动者拥有的体力和脑力优势都存在被其取代的可能,这将造成社会上一大批工作者失去工作。众多依赖体力劳动和高学历人才会因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智能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勾连最终只会给市场留下具有非凡创新能力的超天才的个人。因此,人类就会沦为低级带有感情色彩的低质量劳动者,到那时,人工智能的优越性就会使人成为被抛弃和被排斥的劳动主体。人工智能僭越道德冲击幸福论,比如人工智能机器泄露人类隐私问题,与人生命相连接将病人病诊情况存入机器留作实验标本,进行试验,一面研发出治病救人的方法,一面冲击着伦理。研发出新的医治方法是不是意味着人人可以长生不老,不可死去,死去的细胞得以重生或者说再造,这就成了无数人的幻想,人的生命得以大部分延长,是否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这样人类自然繁衍生息的“逻各斯”定律便化为可控操作的非理性贪生欲,而有關生死、家庭、婚姻、代际、生育、劳动、生产等人类伦常道德关系都需要被重新解读和定义。甚至机器由此掌握人的身体缺陷、既往病史和一些难以启齿的秘密,这些由人工智能引发的结构性的社会道德问题,那么还会达到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幸福论了吗?值得我们对其进行反思。

总结:

人工智能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确实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当我们在人工智能新时代前行时,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问题不容忽视,应当从自身出发反思。深度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论,并结合当代人工智能,做到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幸福最高级的善为宗旨,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是指向大多数人的幸福。幸福不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幸福要在整个社会创造一种规范。合理弘扬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激励人们人、机器、自然三者共存。只有真正的解决了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才会真正造福人类,我们要借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妥善处理好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伦理问题。

猜你喜欢
幸福观反思人工智能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数读人工智能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