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幼儿参与度的美术区域活动策略探究

2020-10-21 09:10张晓霞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老房子生活化美术

张晓霞

回归儿童生活的美术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参与度是落实回归幼儿生活美术教育理念的核心要素。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参与度包括广度和深度,广度指参与的人数和时间的多少,深度指是否涉及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如何提高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参与度?幼儿是否乐于参与、专注参与、持续参与?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巧创生活化情景,点燃创作热情,幼儿乐于参与

回归幼儿生活的美术教育应将美术区置于幼儿可知可感的生活背景之中,在不经意间点燃幼儿创作的热情。巧设与幼儿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幼儿感兴趣的创作情景,让幼儿在观察体验、自由联想中乐于参与美术区域活动,这不仅意味着幼儿因兴趣而产生参与的需要,还意味着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进而生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身临其境的生活化情景是幼儿最为重要、最為有效的学习场所。只有让幼儿充分自由地接触、感知、体验,他们才能充满热情地走进美术创作。因此,我们首先倡导走进自然生活、走进真实环境,将关在活动室里运用示范与讲解的方式教幼儿学技能,转为让幼儿在真情实景中感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美术创作积累丰富的视觉感性经验。如在美术区域活动“家乡的老房子”中,当教师捕捉到幼儿对黑白相间的老房子感兴趣时,并没有以教的方式让幼儿直接画黑白房子,而是和幼儿一起走进村庄,借助实地、实物、实景,引发幼儿运用观察、拍摄、写生等不同方式充分体验家乡老房子的建筑美。以此,让幼儿入境入情,借境悟情。

其次,我们鼓励教师与幼儿一起把真实环境“搬进”幼儿活动室,虚实结合,给予幼儿进一步的观察感知机会,将生活情景变成美术资源,并将美术创作融于生活化情景之中。如在美术区活动“家乡的老房子”中,幼儿从村落回到活动室,对黑瓦白墙老房子的感受与体验需要拓展和延伸。于是,教师借助家长资源用悬挂张贴的图片、滚动播放的视频布置“摄影展”,将室外延伸至室内,再一次将生活情景“家乡的老房子”鲜活、生动、富有美感地重现在幼儿面前。幼儿在欣赏、交流中不断积累、丰富着相关经验,并自发地选择美术区,主动地用绘画、拓印等方式表现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家乡的老房子”。

二、强调生活化表现,探索创作方法,幼儿专注参与

参与度高的美术区域活动是融绘画、手工、欣赏等为一体的广义的审美教育活动。活动中,幼儿不仅仅可以画画,还可以使用不同材料,探索不同创作方法,表达自己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心意愿与情感体验。活动中,我们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与生活事例为元素来进行创作,顺应幼儿的认知特点,从而促进幼儿达到专注参与创作过程的目的。

我们关注幼儿在美术区中表达的方式方法,强调贴近幼儿生活和心灵的“生活化表现”,而非“像与不像、好与不好”的评价。在强调“生活化表现”的美术区域活动中,为呵护幼儿的创作兴趣,教师必须改变喋喋不休式的灌输,当幼儿对创作保持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时,他们会主动专注于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重组材料、探索创作方法,会生发出与生俱来的创作冲动,以满足自己对生活中形与色的兴趣,进而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如美术区域活动“一把抓怪兽”中,教师将源于生活的、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物作为创作源,通过创设“动物大变身”的问题情境诱发幼儿强烈的好奇,激发幼儿探索“抓与变”的关系,通过主材料超轻彩泥和辅助材料纽扣、吸管、树叶、树枝等的组合方式进行创意制作。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变“被动”为“主动”,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并运用多种工具及载体,充分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塑造自己眼里的动物大变身,因此幼儿创作的作品可谓是千姿百态。在表现“动物大变身”的时候,有的幼儿会用油画棒在纸上进行天马行空的构画,生活中写实的动物形象变得形态各异、夸张有趣;有的幼儿则会用轻彩泥先捏出“兔子”,再用不同辅助材料扣子、牙签二度创作成“刺猬兔”,幼儿在选择使用材料时不断冒出新奇的构思,不仅使常态的泥塑变得鲜活,而且丰富着师幼的审美体验,拓宽着师幼的美术视野。

大胆率真、自然稚拙、充满生活气息是儿童美术作品宝贵的特点。因此,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应避免让幼儿呆板地进行单纯的技巧练习,而是以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创作的自信心,支持幼儿任何一个创作行为,用心呵护儿童期最本真的创作表现。让幼儿阶段简单的表现技能,通过大量的表现过程不断积累而渐进成熟,在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美术区中悄然习得。

总之,以生活化表现为导向的美术区,必须保持幼儿对创作本真的爱好,不局限于使用单一的材料,不拘泥于特定的创作技法,而是诱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允许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去创作,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特征。生活化表现为导向的美术区,关注幼儿的创作能力。因为,在他们离开幼儿园以后,给予他们的能力会形成惯性,成为后继美术创作的动力,让幼儿在生活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地探询艺术之美。

三、落实生活化互动,优化创作过程,幼儿持续参与

回归儿童生活的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应聚焦于未来公民的基本审美素质培养,而不是少数技艺高超艺术家的早期训练。生活化互动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照顾差异、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注重过程的理念。教师不会以美术作品好坏为活动目标,而是使美术创作过程遵循幼儿的生命成长规律,成为满足幼儿心理需要和唤醒幼儿生命的手段。

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创作潜力是高参与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体现,落实生活化互动,旨在充分利用幼儿生活中的创作资源,给予幼儿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交流创作空间,让每一位幼儿都能不同程度地参与美术活动,持续、大胆、真实地表现自己。生活化互动贴近幼儿心灵,营造自由、宽松的创作氛围,让童心在创作中萌发并得到真正张扬。在幼儿专注于创作时,教师切记不轻易打扰。如把能力强的幼儿作品予以表扬,并作为榜样要求能力弱的幼儿模仿学习,或习惯性地使用各种充满技能技巧的提示,控制束缚幼儿的想象。其实,创作中的打断是最消极的干扰性指导,是一种很不自然的阻碍。因此,教师要调试好自己的教育心态,以“雪中送炭”的方式,在幼儿有需要时,才给予支持性介入,不以成人自我的审美标准,破坏幼儿的天真构想。如捕捉幼儿在美术创作时情感、行为的细微变化,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让幼儿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技巧技能和创作元素,有效助力幼儿达成自己的创作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提供的支持力度越有效,幼儿的持续参与度会越高。只有教师相信幼儿,幼儿才会相信自己。所以,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要保护儿童期宝贵的想象与创造的良机,和他们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同时对幼儿进行随机的、及时的点拨,让幼儿的创作自然流露其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师应明确,对幼儿成长影响最大的是美术的创作过程而并非是作品的优劣。为此,我们提倡以呵护与启发幼儿的美术创造力为目的,不管教师教与不教,幼儿都敢进行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创作。教师应用心聆听幼儿的创作想法,让幼儿从越来越敢到越来越会,让伴随着创作过程的愉悦与新奇,不断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保持幼儿参与美术区的积极性、主动性。

综上所述,对幼儿而言,高参与的美术区域是幼儿带着惊喜、好奇,带着期待、自信、欢呼着走进去自己获取生活艺术宝藏的地方;对教师而言,高参与的美术区域活动是一个发现幼儿创作点、支持分享其创作过程、再发现创作点、再支持分享创作过程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对美术教育而言,高参与的美术区域活动旨在引发幼教工作者重新认识美术区的价值,努力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藩篱,从注重幼儿作品的效果转向关注幼儿在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强化美术活动中幼儿的自主创作、经验分享,着眼于日常美术区域活动质量的提升,从而使美术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增强的过程,更是幼儿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百合教育理念下课程园本化建设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8XB02098)。

猜你喜欢
老房子生活化美术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老房子》
创意美术
老房子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