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显隐关系的城市郊野地区设计策略初探

2020-10-21 04:19李爽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

李爽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功能和人口涌入郊野地区,由此带来的建设活动给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面向具有自然山水资源的城市郊野地区,以显隐关系为切入点,从发展定位、功能引导、风貌导控三个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策略,为同类地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设计;郊野地区;显隐

1 引言

郊野地区指的是城市板块与乡村板块的交汇地区,一般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过去,郊野地区主要职能是为市区提供农产品,而随着城市人口扩张和产业升级,现在的郊野地区更多承担城市休闲旅游的功能。由于郊野地区条件和职能的多样性,其规划设计策略与市区有一定差别,正在实行的郊野地区设计实践多处于创新探索阶段。本文以郊野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以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显隐关系为主要视角,对城市郊野地区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索。

2 城镇化进程中郊野地区面临的問题

2.1 宏观层面的发展方向问题

郊野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原有的村屯逐渐合并或被取消,城市的居住、服务等功能被陆续引入,情况较复杂的地区甚至会出现公园、水库、耕地、城市居住、村屯居住以及各种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设施并存的局面。尽管相关规划会对部分郊野地区给出规划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地区内社区、村委会以及景区管理部门等部门机构对地区发展方向理解不一,对未来是城还是郊,是居住、生产还是服务等方向问题不确定,势必在发展建设中出现矛盾、挫折和反复。

2.2 中观层面的功能选择问题

对于明确用地类型的用地,其具体功能的选择依旧面临各种难题。一方面,城郊地区多以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为构成主体,周边缺少聚集的居民区,人流和到达方式不同于市区内;另一方面,由于郊野地区建设用地有限,用地多来源于对村民居民点、厂房的置换,难以实现成片式的大拆大建,用地的规模、形态受约束,对更新后的使用功能存在一定影响。因此,郊野地区的用地功能选择至关重要,盲目套用其他地区的功能业态模式将难以带动地区活力。

2.3 微观层面的风貌协调问题

郊野地区的风貌是地区漫长发展演变后的结果,无论现状呈现的是山水、田园、村屯还是城市风貌,其产生都有其根源,如景区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湖泊水系被确定为水源保护区、村镇被纳入城区街道等事件都对地区风貌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由于影响要素的繁多以及缺少统一规划管理,很多地区呈现出建筑风貌混杂、形式千奇百怪的现象,风貌的整治标准较难把握,如果改造要求不能与地区发展相适应,势必会越整治越混乱。

3 基于显隐关系的城市设计策略

3.1 基于城郊显隐关系的总体定位

3.1.1 “显性”近郊地区

近郊和远郊是相对的,本文的近郊指的是对于城市“显而易见”的郊野地区,一般邻靠城市建成区,在城区视觉可见或在城市进出的道路上可见。此类地区由于其和城市关系紧密,一般有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基础,以人工和半自然景观为主,景观尺度较小,斑块主要为池塘、小山丘以及居民点等,有一定量城市建设。综合以上特征,“显性”郊野地区在确定发展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和城市关系,更多考虑到休闲娱乐带动,例如,定位可选择城市后花园、近郊一日游目的地等相关方向内容。

3.1.2 “隐性”远郊地区

远郊地区是对于城市“潜踪隐迹”的郊野地区,一般远离建成区,且在进出城市的道路上难以感受到其存在。此类地区和城市关系弱,交通较为不便,一般地形地势多样,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景观丰富,以自然和半自然景观为主,主要斑块包括森林、湖泊、村落等,尺度较大。综合以上特征,“隐性”远郊地区在确定发展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和自然的关系,更多考虑到自然风光带动、农业产业带动,例如,定位可选取绿色农业示范基地、自然郊野公园等相关方向。

3.2 基于路径显隐关系的功能引导

3.2.1 显而易达地段

在地区主要过境道路上易于识别且便于达到的用地,在此称之为显而易达地段,在过境路上看到的公交场站、临路的零售店所在用地就属于这类地段。此类用地交通便利、易于识别,但是环境相对较嘈杂,宜在此处规划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或景区旅游服务设施;不宜安排需要安静环境的设施,如旅店客房、养老设施等。

3.2.2 显而难达地段

在地区主要过境道路上易于识别,却难以从观察地顺畅直达的地段,在此称之为显而难达地段,例如从过境路上看到的湖泊对岸的度假山庄、远处山坡上的眺望塔就属于此类。此类用地的交通可达性相对较差,但其展示性、标志性佳,宜建设常见的旅游设施,如运动公园、温泉酒店等。

3.2.3 隐而易达地段

一些分布于次要道路两侧的用地,由于周边地势、环境等原因,内部建构筑物被遮挡,在主要过境路上难以发现,在此称之为隐而易达地段,如山谷蜿蜒道路一侧的农家院就属于此类。此类用地具备一定交通优势,但通常用地较独立,与周边关系弱,客源多为专程来访者,宜结合环境设置特定人群的活动场所,如青少年营地、奢侈会所等;不宜设置学校、诊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3.2.4 其他地段

对于其他地段不建议设置附加功能,发展至一定程度可结合地形增加步行路径和观景平台等游览设施。

3.3 基于山水显隐关系的风貌导控

3.3.1 临山滨水地段的建筑排布

在城郊地区,自然或半自然要素是构成郊野意象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大尺度山林、水面等自然要素。在郊野地区,山水自然环境应作为显性要素,建筑应作为半显性或隐性要素。

临山滨水地段,为了避免建筑过于凸显,应对建筑高度提出控制要求,宜与周边自然要素尺度相关联,例如,山体上建构筑物高度不宜明显高于周边成熟林木,滨水建筑高度不宜大于建筑距离水体距离,具体要求应根据当地主要自然要素确定。为了避免对自然要素形成墙式遮挡,应对建筑连续界面的长度提出要求,界面长度上限应与观者的观赏角度和行进速度相关联,例如公路旁滨水建筑的连续界面长度可适当大于滨水步行道旁的界面长度,具体要求应根据道路设计速度和游览要求确定。为了明显感知山水要素,应对建筑间的观山观水通廊宽度提出控制要求,廊道宽度不宜小于连续界面长度的三分之一,或根据廊道指向的自然要素尺度提出具体要求。

3.3.2 临山滨水地段的建筑色彩

在建筑色彩方面,应通过对建筑材质和色调的控制引导避免对自然山水的喧宾夺主。在临山地区等以林木、土壤等暖色调为主色调的区域,建议建筑采用米黄色、卡其色等暖色调为主;而在滨水地区等以水体、天空等冷色调为主色调的区域,建议建筑以白色、蓝绿色等冷色调为主,使人工建筑环境融入自然背景中成为半显性或隐性的视觉点缀。

4 结语

郊野地区规划设计中体现出的各种关系与中国传统书画中的显隐关系异曲同工。显隐关系不仅是一种美学关系,也可以反映在空间与功能的主次、动静以及虚实等方面。本文以显隐关系为切入点,对郊野地区定位、功能以及风貌等方面提出了初步要求,以期为郊野地区城市设计提供参考,引发规划设计实践中更多关于传统美学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金志庚,阳树英,欧阳锴.近郊和远郊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差异[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29–1531.

[2]席琛,徐田.基于场所精神的山地建筑设计手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7,43(27):3-4.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
城镇宜居环境建设研究
浅谈弥合城市断裂带的可实施性意见
试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下的滨海地区城市开发
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建筑遗产文化价值构成及评估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城市资源特色控制与详细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