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对班级精神的有效引领

2020-10-21 06:16彭弘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班风班规论语

彭弘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笔者当主任有20多年,一直尝试将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融入到班级管理中,以期实现传统文化对班级精神的有效引领。

一、《论语》相助,仁法并施,共同培育良好班风

班风,是班级精神的风向标。班级建设成效如何,首先看班风。我们的班风建设,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约。班规班约以《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为蓝本,意在教导学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内容有:第一,自立自强,包括“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第二,习惯养成,包括“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第三,勤勉治学,包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第四,谦谦君子,包括“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五,反躬自省,包括“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第六,修身立德,包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第七,宽厚谦逊,包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第八,谨言慎行,包括“巧言令色,鲜矣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以约失之者鲜矣”。第九,爱国孝亲,包括“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修己以安百姓”。

这些班规内容有些是指向学习习惯的,有些是指向修身立志的,有些是指向爱国孝亲的……总之,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每一条班规班约都温润可感,全部指向孩子的精神领域。

第二步,礼仁之德法双彰。如果有法可依是培育良好班风的第一步,那么,这个“法”,是指向精神的,更偏向于儒家的“礼”。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来感化学生,以礼义之法度引导学生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使其见贤思齐,是我们迈出培育良好班级精神的第二步。这一步,是指向“仁”的。我们班有一个特殊的“每日一课”,我们称之为“心灵成长课”。班级中的大事小事,在心灵成长课上,都可以真诚讨论,从而找到事情的最佳解决之道。

例如,我们班曾发生过在饭厅插队、抢饭不得而争吵的事件。对此,在心灵成长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三个问题:自己不想吃的菜,可能其他人也不想吃。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并实践的?倘若每个同学都去插队抢饭,校园就乱了,你愿不愿意在一个乱糟糟的学校中生活学习?《论语》讲“当仁不让”,是不是也可以“当佳肴不让”?学生对以上三个问题交流后认识到,插队、抢饭、争吵的行为是不对的。同学们纷纷发言:“‘以利为利是小人所为,做君子应该多想到别人。我们虽然年龄小,思想境界不能低。胸中只写一个‘我,那就是‘自私。‘以义为利很难,但是值得去实践。”

第三步,知行合一。班风建设的第三步,是《论语》思想的实操步骤,是对“知行合一”的操练。比如,在班级选举时,落选的同学懂得,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有些不完美,我们可以去修正;有些不完美,会陪伴我们一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

再如,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有些孩子经常将秽污词、市井语“喷向”同学,但经过《论语》思想的洗礼,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承认错误,然后改过。在此过程中,班主任作为让文化生根的引领者,要引导学生,给“过而能改者”送去掌声,这就是文化的熏习和落地生根。

二、老子善教,无为而治,培育学生人生大格局

读《论语》,学儒家,做仁者,行仁道。《论语》思想改变了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方式,而《道德经》中老子的思想,能让我们做最智慧的班主任。“太上,不知有之。”当学生并不觉得有班主任的存在,而能做好他们自己时,班主任的工作就进入到了最高境界。

班主任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呢?那就是不断学习老子的思想,开阔自己的胸襟,不为名利教书,不为名利育人,与孩子一起精神共振,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垂衣而“天下治”。

有一次,我们班上有个学生向我抱怨,说自己的座位空隙太窄,根本坐不进去。我请她去量教室每个座位之间大约有多宽,量完以后,比较一下,别人的位子比她宽多少。她去量了一下,并认真地作了比较,别人的位子比她的位子大约宽5厘米。当她来汇报结果时,我没有和她说座位的事,而是和她讨论了《道德经》中“不争”与“善下”的问题。《道德经》中讲:“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我问她,老子这里说的“善下”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班的同学早就把《道德经》背得滚瓜烂熟了,这位学生自然有很多话说,说着说着她就明白了,要有大格局,不能在小事上争长短。这一番讨论后,我没有一句批评,但小姑娘再也不争座位的宽窄了。

我经常会把这样的班级故事,在心灵成长课上与学生探讨;经常从《道德经》中,找一些相关的句子出来,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起体会。我发现,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心胸渐渐变得开阔起来了。

三、《易经》为善,阴阳互转,以传统经典化人

在班级管理中,我经常灵活运用《易经》中的思想。对于一个班级来说,集体“精神沃土”的形成,都需要“典型事件”和“琐碎事件”的催化。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样的事件。在这样一些事件发生的时候,要遵循“阴阳”转化之道,考虑如何把坏的事情转换成正能量,把批评转换成“表扬”。

比如,有一个女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早饭来不及吃,还迟到……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却愁坏了家长。这时,我运用阴阳守恒的法则,遵循推己及人的理念,跟她进行了两次小谈话。第一次,我对她说:“今天早餐没吃啊?那就赶紧吃,别冷掉了哦!”第二次,我说:“你今天还是7点20起床吗?来得及吃早餐吗?有没有带来?快悄悄吃掉。”第二天,我注意到她的头发梳得很整齐,就笑着对她说:“10分钟就能梳洗整齐,吃完早餐,太神速了,好厉害啊!”同时夸张地伸出大拇指,在她面前用力点了点。到了第三天,同学们在我的带动下,就把掌声送给了已有明显改变的她。如此,在她“切磋琢磨”自己的同时,也培养了其他同学的“善心”。

教育是艺术,陪着孩子们做这样的艺术,滋养的是孩子们的灵魂,丰富的是他们人生的底色。

四、学习实践传统文化,融汇并得,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我们班级常年开展读书活动,师生共读《四书》,家校共读“老庄”,弦歌《诗经》,慢诵曲词。慢慢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濡染下,孩子们的表现开始转变:评先进时,大家会诚心诚意地互相举荐,中国人应该有的儒雅、谦让、虚怀若谷、上善若水、不矜不伐,正在班级中渐渐崭露头角。比如六年级开学,按照惯例,学校要评选“孝道之星”“读书学习之星”“公益实践之星”,同学们一旦被选为这样的“星”,他的“事迹”和“照片”就会做成硕大的图片,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很显然,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可是当这些“星”被选出来时,他们都十分谦逊:

陈立同学说:“我很荣幸被选为‘寒假孝顺之星,但是,这个‘冠冕我是不敢当。说孝顺,也不过是做了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事。”

朱洲同学说:“感谢老师和同学,让我有机会参选‘寒假之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突破自己!”

学习文化經典,用传统文化引领班级精神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让班级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让传统文化精华滋养孩子们的心灵,这是一个新的教育课题,我们将继续努力,做更多更深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小学)

猜你喜欢
班风班规论语
My New Year Wishes
神奇的班规
班风:班级教育的场域
班规“七问”
多元化评价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好班规应守护学生心灵成长
浅谈家风与班风的良性互动关系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