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0-10-23 09:11林亦农
教师·中 2020年7期

摘 要:构建科学的写作训练体系是写作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以现代写作学理论为依据,以写作主体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目标,以四体融一写作训练和特长文体写作训练为主要内容,以遵循“两化”、实行“四个结合”、力求“六有”为实施原则。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现代写作学;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

中图分類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026-05

写作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理论体系的传授和训练体系的操演当并行不悖。针对高等学校文学及相近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写作学课程,构建和实施与其理论体系相适应的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可以较好地解决写作理论与写作训练脱节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

一、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构建科学的写作训练体系是有效培养大学生写作能力的现实需求

写作是作者以书面语言为工具将实践中认识的事物和形成的思想加以再现和表现的创造性精神活动,涵括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两大领域。文章写作是为了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从事的常用文章的写作活动,是一种生存写作;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表达和生命写作。无论是生存写作,还是生命写作,它们对受过教育的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回应需要,不可或缺;文学澡雪精神,读写两可。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极其贫弱,这与写作教学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不无关系。高校写作教学具有理论的系统性,但常以理论讲授代替写作训练,教学效果堪忧,学生写作水平不容乐观。然而,写作的现实需求却甚是强劲。美国哈佛大学有这样一种理念:思考能力是你的第三只眼,创造能力是你的第二本能,表达能力是你的第一亮点。

美国全国写作委员会在2004年9月发布的《写作:通向工作的门票》中称,“通过对120家美国大公司进行调查发现:在当今美国职场,写作能力已成为求职者获得聘任与在职者得以提升的‘敲门砖。”在我国,“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衡量应聘者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准。毫无疑问,任何一个接受过教育的现代人,都要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对高校文学及相近类专业学生而言,较强的写作能力更是其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构建科学的写作训练体系,是有效培养大学生写作能力的现实需求。

(二)构建科学的写作训练体系是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的深层呼唤

我国现代写作学发轫于20世纪“五四运动”时期,迄今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写作学人广泛借鉴西方语法学、修辞学和文体论,出版有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高语罕的《国文作法》、叶圣陶的《作文论》、夏丏尊和刘薰宇的《文章作法》、孙俍工的《记叙文作法》《论说文作法》、胡怀琛的《一般作文法》《说明文作法范例》、章衣萍的《作文讲话》、周侯予的《作文述要》、龚自知的《文章学初编》、蒋伯潜的《文体论纂要》、蒋祖怡的《文章学纂要》等一系列代表性著作和教材。这一阶段的写作理论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其局限性在于学术层次不高,对文章写作的本质、规律开掘不深。写作训练依文体而设,已然开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教学文体的训练征程,但并未形成真正的体系。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写作理论主要通过高等学校写作教材的形式出现,较之新中国成立前以面向中小学生为主的作文法,有了更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品位,以写作成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逐步建构了一个以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文风、修改和文体为基本内容的理论框架(俗称“八大块”知识体系),出版有朱德熙的《作文指导》、何家槐的《作文基础知识讲话》、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的《文章讲话》、复旦大学的《写作基础知识》、北京大学的《写作知识》、北京师范大学的《写作基础知识》等一系列代表性教材。写作训练依文章知识而设,重讲轻练。

我国写作学真正以现代学科完整形态呈现始于改革开放新时期,至今为第三阶段。新时期以来,我国当代写作学人擘画宏图,创榛辟莽,理论研究成果林林总总,斐然可观。有学者将它的发展概括为写作教材的继承期(1978—1982)、发展期(1982—1987)、综合期(1987—1993)和锤炼期(1994年至今)四个时期,涌现出刘锡庆撰著的《基础写作学》、朱伯石主编的《现代写作学》、裴显生主编的《写作学新稿》、周姬昌主编的《写作学高级教程》、马正平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等一系列代表性著作和教材,多有我国现代写作学史上开山之著、扛鼎之作。这些教材呈现出理论的系统性。然而,写作训练的体系性、实用性、操作性依然甚弱,与理论体系不相协调。

以上三个阶段均呈露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写作理论体系的建构,固然是写作学科独立、成熟的重要标志,但强调写作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是写作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已成为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的深层呼唤。

(三)构建科学的写作训练体系是纠正单一要素写作训练体系弊端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依据写作学研究成果构建了两类颇具代表性的训练体系。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写作学界静态研究写作成品的基本构成知识,从苏联文艺学汲取养分,形成“八大块”知识体系,以此为据,构建了文章知识训练体系。这是一种将文章知识的学习和相应的训练紧密结合、边讲边练的教学体系,一个教学单元分为五个步骤,就“文”论“文”是其基本特征: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有关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选择典范作品分析品评,引导学生鉴赏;教师布置与讲授的理论知识有关的作文练笔;学生在课上或课后完成作文,交给教师评改;教师批改作文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总结讲评。

二是20世纪80年代,写作学界首先进入写作过程的研究,形成写作过程理论体系,以此为据,构建写作过程训练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是“写作智能——技能训练体系”,它以写作智能、技能的训练为教学的中心,围绕写作全过程的三个阶段(摄取、构思、表述)和九种能力(观察、采集、感受、想象、开合、思索、结构、语言、修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笔。以林可夫主编的《基础写作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为代表性教材。这一阶段探索采集、构思、表达的奥秘,旨在更好地屯文料、得文意、排文序、用文技,其核心依然指向“文”,究其实质,仍旧是忽视“人”之养成、“人”之建构。两大体系都是围绕写作活动系统的某一个要素展开,或进行文章知识训练,或进行写作过程训练,训练综合性、全面性不足。写作训练体系牵涉整个写作活动系统,既要重视“文”的训练,也要重视“人”的训练,更要重视“人”“文”结合训练,尤其强调更为深刻、更为宏阔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人”的修炼功夫。构建科学的写作训练体系,是纠正单一要素写作训练体系弊端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抓住写作活动系统四要素及其多重双向建构关系,初步构建了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何谓“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当一个人受到外界的激活,萌生写作的欲望准备写点文字的时候,就由日常状态进入了写作状态,这一状态下的思想行为,即是写作活动。写作活动的要素、过程是怎样的呢?“解剖这个细胞便可以看到,個人的写作行为乃至人类的写作活动都由四个因素组合而成,即谁来写、写什么、给谁看和怎样写。正是这四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写作因素,构成了一个严整的写作体系,从而产生了写作学的四个基本概念:‘写作主体(进入写作的人)、‘写作客体(写作的描述对象)、‘写作受体(写作的诉诸对象)、‘写作载体(写作的体式规范与语言规范)。”此之谓“四体”。“四体”各有作用,缺一不可,“写作主体是统摄因,写作客体是基础因,写作受体是归宿因,写作载体是赋形因”。写作活动过程是四体相适相融、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四体融一,一方面内化为写作主体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另一方面外化为文章,实现写作活动的目标。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四体融一写作训练,此之谓“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

二、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的指导思想

该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在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一方面,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先由感觉、知觉、表象而发展到概念,再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这是一个由物质到思想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验证,又有一个由思想到物质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写作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拥有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特点,遵循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归属于认识范畴。实用文章是从客观事物中来的,文学作品是从社会生活中来的,从客观事物到文章,从生活到写作,它们遵循着“物—意—文”的转化规律,亦即“实践—认识—表达”的写作基本规律,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这就是我们在写作问题上应遵循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三、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的理论依据

该体系以现代写作学理论为依据。现代写作学以写作活动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其本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过程与规律,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写作活动论、写作主体论、写作客体论、写作载体论(含文章要素论、语篇构件论、文本层面论、写作文体论、技巧文采论和作品风格论等)、写作受体论、写作流程论(含写作流程及其规律)、接受流程论(含接受流程及其规律)、传播流程论(含传播流程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文风论等,揭示了人类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写作观和写作方法论。现代写作学不仅是指引写作实践活动的“阿里阿斯涅线团”,而且是构建写作训练体系的行动指南。

四、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的核心目标

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的外层目标要求学生写出较好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内层目标则是提高写作主体的素质、加强写作主体的修养、培养写作主体的能力。前者是落点,后者是核心,前者是后者的体现,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它们不是两个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两个方面。即是说,该体系的核心目标是训练“人”,求诸“文”。“文”之优劣体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大方面,前者着重考察作品中人性的复杂度、社会生活的广度、历史文化的厚度、哲思意蕴的深度以及作者在追求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方面的审美理想与价值取向,后者着重考察作品语言的个性度、结构的巧妙度、文本的创新度和文体的合适度,这两者有机统一在一起,是“人”(写作主体)的品德、学识、才情、技巧、生活、思想、精神和境界等各种因素形成的一种合力之凸现。概言之,四体融一写作训练的核心就是训练“人”,训练学生“为人”,要求学生立身于生活之中,直面现实生活中的伤疤和问题,展开对人性、社会、历史、文化的洞察,进行灵魂的建构、生活的磨炼、学养的积淀、技巧的操演,终而寻找合适的方式,把感受最深的生活自然丰盈、独具特色地表达出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五、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的基本内容

该体系包括四体融一写作训练和特长文体写作训练两大板块。前者是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后者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的文体训练、个性化写作训练。该训练体系费时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四体融一写作训练,第二学期进行特长文体写作训练。

(一)四体融一写作训练

这一板块,对写作活动体系作静态剖析和动态把握,实施写作主体训练、写作客体训练、写作载体训练、写作受体训练和写作流程训练。

1.写作主体训练

写作主体为写作实践活动确定方向和目标,赋予写作客体以生命和灵魂,是写作载体的酿造者,在写作过程中发挥着主宰作用。写作主体训练要求学生弄清写作主体的含义、地位及心灵建构方法,掌握写作主体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具体内容,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2.写作客体训练

写作客体指与写作主体发生对应关系的客观世界。它是“触发写作者产生写作动机和欲望的诱因”“获取写作材料的源泉和从事精神劳动的对象”“表达主观意向和情思的凭借和依托”“制约写作者精神劳动的一种客观尺度”。没有写作客体,写作主体就不能最终形成,写作活动就没有指向的对象和反映的内容,也就无从开展。写作客体训练要求学生了解写作客体的含义、特点、地位、作用和类型,掌握观察、体验、调查、采访和集录等感知方式,形成把握写作客体的能力。

3.写作载体训练

写作载体是写作成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担负着表达写作主体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任务,体现着写作活动的直接目的。只有对写作载体进行剖析和借鉴,才可能写出规范或创新的作品。

杰作所以独到,自有其内在密码。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柳建伟说:“伟大作品成功的密码,在作品中藏着,失败的原因,也藏在作品中。”然而,写作载体的把握具有复杂性,应从多层面多视角进行分析,单一视角很难奏效。写作载体训练从文章要素、语篇构件、文本層面、技巧文采等四个角度展开。

(1)文章要素训练旨在掌握主题的含义、特征、作用和要求,材料的含义、作用和收集方法,结构的含义、形式、原则和要求,语言的含义、体式、功能和要求,具备提炼主题、使用材料、安排结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语篇构件训练旨在掌握语段的概念、特点和结构成分,段群的概念、特点、类型和层次,语篇的概念、类型、结构和基本规律,具备安排语段和完结语篇的能力。

(3)文本层面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文本的语言、形象和意蕴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具备运用语言塑造形象、建构文本的初步能力。

(4)技巧文采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技法和辩证技法,以及文采的含义、特点、作用和表现,具备熟练运用常见写作技法以及修辞达意增强作品文采的能力。

4.写作受体训练

写作受体指接受写作成品的读者,他们是写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文章价值的实现者和文章的再生产者。写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写作主体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在写作中预先要有读者意识。写作受体训练要求学生了解写作受体的含义和地位,弄清写作受体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形成写作受体意识。

5.写作流程训练

写作流程是写作主体经过复杂的精神劳动完成作品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物”到“意”,又由“意”到“文”的复杂转化过程,包含感知、构思、表达和修改四个环环相扣的写作阶段,蕴藏着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达的写作基本规律。通过感知训练、构思训练、表达训练和修改训练,旨在熟悉写作流程,弄清写作规律,掌握观察、采访、感受、想象、开合、思维、谋篇、语言、修改诸种写作能力。

以上五项训练不是分割互立的,而是有机组成为四体融一写作训练,它以提升写作主体的素质、修养和能力为主要发力点和归宿点。四体融一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写作活动的本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过程与规律,弄清写作活动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位置及与个体生命的关系,明确为什么学习写作,树立写作即生活的理念,激活学生内在写作冲动和欲望,引导学生带上生命激情和责任担当投入写作实践。

(二)特长文体写作训练

文体即文章体裁,是指文章外在的基本格局和内在的一般规范,是写作思维得以体现的整体形态。掌握文体知识,在阅读和写作中才会识体、辨体、选体。当代文体归为应用(文章)文体和审美(文学)文体两大门类,文种繁多,不可能每体俱练。“写作训练不能样样都‘摸,四处‘突击,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写作训练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数、有限的指导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只能是以‘点带面,以‘少总多,抓住‘典型文体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务期有成——而抓住了‘散文训练,正是治‘本的最好办法。”“这样‘典型的训练文体,这样像绘画中‘素描一般的基础训练文体,这样可以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的训练文体,我们就是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向它要文字的‘基本功,向它要写作的实际‘能力,向它要较高、较强的‘写作水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世纪80年代“写作”课第一学期主要训练“散文”,这是可取的做法。对教师而言,两大门类文体的训练都要提供,既要提供应用文体训练(包括党政机关公文训练、事务文书训练、新闻写作训练以及政论、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训练等),又要提供审美文体训练(包括诗歌训练、散文训练、小说训练等);学生则依据应用、审美所长或兴趣所在各选练其中一体(或数体),以成其效。

六、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的实施原则

学生只有通过严格的写作训练,才能把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水平。该体系的实施原则有以下三条:

(一)遵循“两化”

1.写作训练的科学化

“写作训练的科学化指的是从写作的内在规律出发,去确定写作训练的总体目标和计划以及具体的训练项目和内容。”无论是四体融一写作训练,还是特长文体训练,训练的目标、项目、内容设计和训练方法都以科学的写作理论为依据。

2.写作训练的系统化

“写作训练的系统化指的是写作训练的各个项目和内容必须按照其内在联系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出最优化的安排。”该体系设计科学合理、便于操作,改变了写作训练随意性的状况。

(二)实行“四个结合”

1.综合培养与特长修炼结合

第一学期实施四体融一写作训练,进行综合培养;第二学期实施文体训练,进行特长修炼。两大训练先后相继,结为一体。

2.文学训练与文章训练结合

文学创作和文章写作在成品形态、作用方式、传播媒体、读者对象、构思规律、写作方法、训练方式、写作过程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大文体门类的写作训练均被纳入写作教学之中,要求学生从审美文体和应用文体中各选练一体(或数体),旨在互明其异,互鉴其长,两体同练,相得益彰。

3.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

坚持“先分解、后综合”的原则,先进行单项训练,再进行综合训练。四体训练是如此,文体训练是如此,落实到具体的文种也是如此。例如,党政机关公文写作训练,可先实施公文专用语训练、标题训练、书面格式训练、相似文种比较训练、局部改错训练等单项训练,然后进行病文修改、完篇写作等综合训练。

4.系统训练与自由训练结合

系统训练就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随意性,要求整体有序,避免零敲碎打,其涵括四体融一写作训练和特长文体写作训练,在课内进行;自由训练,就是要求学生不限内容、不拘形式,将经历过、感受到、发现了的事物以及自己的思想火花、真知灼见,记载在生活手记上,每周三五则,在课外进行。

(三)力求“六有”

1.有魂

指该体系将核心目标确定为训练“人”——训练“人”,必铸“魂”,唯有铸魂,可救文弊。写作及其教育乃为铸魂工程。该体系通过引导学生的“读”“写”“思”“行”,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科学态度、人文精神。

2.有据

指该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以科学、系统的现代写作学理论为依据。

3.有本

指有独立、系统的写作训练教材。为了搞好写作教学,笔者编写了“四体融一写作训练教程”(写作训练授课稿),并初步整理出相配套的“中华古今文粹”“写作例文选”“写作技法示例”“写作掌故选”等辅助教学材料。

4.有序

指写作训练要科学、系统,循序渐进。该训练体系首先对写作活动系统作静态剖析,分别进行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的单一训练,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和前提;然后对写作活动系统作动态把握,进行写作流程训练,这是该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最后进行特长文体训练,开展写作主体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综合检测,这是该体系的落点和归宿。

5.有招

指该体系打破以往经院式(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文选式(重视范文教学)和学徒式(重视技巧训练)等单一的教学方法,融入现代教学理念,研究创新与组织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即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将理论讲授法、熟读成诵法、范文赏析法、病文指瑕法、文种比较法、原件传阅法、案例教学法、考察名胜法、采访名人法、作品研讨会法、作品结集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进行优化组合与灵活运用。

6.有效

指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各体文章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形成较高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完成既传授写作本领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双重任务。

七、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评价重心的转向及其意义

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训练“人(写作主体)”这一核心目标的确立,必然引发写作训练评价重心的转向。写作训练评价历来以文章评价为中心,以剖析作品的主题、材料、结构和语言为基本内容,无论是中小学作文评价,还是高校写作评价,均是如此,唯“文”是从,到“文”为止,见“文”不见“人”。这在正式的文学评奖中无可厚非,但针对学生写作训练的评价则欠考量。学生写作训练评价应实现由侧重评“文”向侧重评“人”转变,既评作品更论人,以“人”为本,以“文”为末,“本”“末”相分,“本”“末”结合。透过“文”发现“人”,作品反映着写作主体的素质、修养和能力。“解剖开来看,文章的主题,主要表现写作主体的政治素质、思想修养、思维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文章所选用的材料,主要表现写作主体的生活修养、知识修养,以及观察、感受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文章的结构、语言和写作方法,主要表现写作主体的文化素质、艺术和语言修养,以及思维、想象、表达、决断等方面的能力;而文章的风格特点,则把写作主体的性格、气质、兴趣、习惯等心理素质也反映出来了。当然,这种解剖开来的阐述,只有在理论上才有可能,实际上,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博,是错综复杂的、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的。”

例如,1912年,毛泽东就读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写下《商鞅徙木立信论》,国文教师柳潜写了六则眉批曰:“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精理名言,古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议论潇洒,积理宏富”,一则尾批曰:“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柳潜深刻分析了文章的精彩之处,并由文及人,点评了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和发展潜力,他敏锐地发现了学生毛泽东的个性和特长,并加以正确鼓励和引导,从而在青年毛澤东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导向作用。毫无疑问,对学生,写作教师要作知音,当伯乐,为赞其长,使明其短,导夫先路,促其茁壮。

这一转向,旨在引导学生扬帆逐梦,奋楫笃行,不断追求真善美,淬炼精气神,积淀生活、思想、技巧,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优良文风,努力成为品德高尚、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境界高远之人,终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参考文献:

[1]黄高才.掌握写作技能,让人生更精彩——《大学写作训练》(第二版)序[M]//任遂虎.大学写作训练(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2]董小玉,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7-272.

[3]林可夫.论写作的基本规律[M]//现代写作学:开拓与耕耘[M].南京: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2:80.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273.

[5]叶圣陶.文章例话[M].北京:三联书店,1998:3.

[6]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1-23,30.

[7]舒晋瑜.深度对话茅奖作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243.

[8]刘锡庆,张继缅,吴 炫.写作文鉴(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2-3.

[9]尹相如,王昆建.建立科学的写作教学训练体系[J].写作·高级版,2000(10):28-30.

[10]李京波.毛泽东与国学[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15-16.

[11]习近平.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EB/OL].(2019-01-03).http://www.xinhuanet.com/2019-01/03/c-1123942672.htm.

[12]朱月翻.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5):49.

[13]姚承嵘.首要问题是建立科学的写作训练目标——建立科学的写作训练体系系列谈(一)[J].应用写作,2010(6):7-8.

[14]秦海燕,王 岩.高师院校写作教学之实践模式探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2):149-150.

[15]胡旭晖.关于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6-117.

[16]高红艳.浅析大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1(22):198.

[17]常丹菲.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文写作训练体系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9.

[18]李 静.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策略研究——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9]罗 媛,王 强.应用写作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10(22):124-126.

[20]彭灵丽.让群文阅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3):286.

[21]梁冬丽.古代文学以作品阅读为中心的课程作业教学模式新探[J].百色学院学报,2014(2):51-53.

[22]张冉冉.高校文学写作训练方法的探索[J].才智,2016(11):51-53.

[23]陈 敏.文学写作中比喻艺术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51-53.

[24]徐 涛.复杂性思维视野下大学生写作创新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26-128.

[25]陶尔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5):34.

[26]祁永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实践探析[J].科技资讯,2020,18(14):166-167.

[27]郭梦飞,李姗姗.运动教育模式视角下的花样跳绳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142-143.

[28]宋 伟.摭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3):82.

[29]方小强.大学应用写作教学要重视实践环节[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29-31.

[30]胡晓明.高中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ZJGB201624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建设一流写作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XJK19CZY074)。

作者简介:林亦农(1969—),男,湖南邵阳人,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写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