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需要?助力成长

2020-10-23 09:11叶牡丹
教师·中 2020年7期

摘 要:为了还幼儿一个自主的空间,教师应一改以往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模式,尝试在点心环节让幼儿进行自主管理,真正做到相信幼儿、尊重幼儿,放手让幼儿去操作、去感知、去体验。可以说,“自主點心”把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权利还给了幼儿。

关键词:自主点心;需要;“无边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0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085-02

在一日生活皆课程、让儿童自主成长及幼儿“无边界学习”理念的指引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苑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对点心环节进行了改革。我们给予幼儿自主的权利,即由幼儿自主布置点心环境、自主选择点心种类、自主选择各种操作工具等。通过一学期的尝试,发现幼儿很喜欢这样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我园“自主点心”环节的做法。

一、放手与自主结合,“自主点心”改形式添规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一日生活中进行的,每个环节都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点心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最基本的环节,此环节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是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积极方式和重要途径。根据《指南》精神,从尊重幼儿出发,我们尝试打破整齐划一的点心组织形式。

(一)确定流程

我园的“自主点心”,在了解幼儿的需要后,摒弃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用餐模式,改成了自主式的。那么,这需要确定流程以改变形式,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就由教师来确定流程和规则,幼儿操作;中班的幼儿则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流程;大班的幼儿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小组自主讨论来确定流程。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确定点心流程和制定合理的规则,从而引发幼儿自主管理。每个班级都会将制定好的流程图张贴在点心取餐区:小班幼儿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盥洗,再排队,4~5人一批,之后选择饼干。中大班幼儿能力比较强,可以由组长先进行点心环境的布置,完成任务的组长可以先洗手吃点心,之后就是其他幼儿自主吃点心,有的可以先吃,有的可以先活动。其间,组长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即进行统计,关注同伴吃点心的情况,看有谁没吃,并询问情况,了解清楚“是忘记了?还是不想吃?如果不想吃,是什么原因?”并告诉教师,教师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然,教师还特别注重细节,在用点心时间,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纸巾。怎样让纸巾发挥作用?师幼共同商量纸巾的使用规则,并将规则形成公约,放置于醒目的位置让幼儿及时了解。比如,用完点心可以取一张干纸巾擦嘴;如有鼻涕等可以取一张湿纸巾;如牛奶不小心泼洒了可以取两张纸巾……当然,“自主点心”的流程少不了最后的收拾、整理环节。教师和幼儿约定:用完点心后,将自己的小碟子放在指定的盒子里,如有垃圾,一并整理后丢到垃圾桶里;最后,中大班的小组长要检查卫生情况,确保桌面、地面的干净整洁。

(二)把握时间

由于是幼儿自主用点心的过程,幼儿都是根据意愿分批、自由地进餐,因此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告诉幼儿:点心用餐开始了或者点心用餐结束了。那么,怎样让幼儿自主把握用点心的时间呢?年龄段不同,幼儿在时间把握上的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为了让幼儿自主地把握用点心的时间,又考虑到不同年龄的差异,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采用了不同的方式。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我们选用音乐来计时。当然,音乐的选择不是教师单方面的选择,而是教师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音乐供幼儿选择,确认后,就作为把握时间的工具,即音乐一响,就提醒幼儿用点心时间快结束了,音乐结束时就意味着用点心时间的结束。中班的幼儿适合用沙漏来作为把握时间的工具,在点心区我们提供沙漏,有10分钟的沙漏,有5分钟的沙漏,并在上面做好标记,让幼儿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充分体现了用餐时间的自主性、灵活性。大班幼儿已经有认识时钟的能力,所以我们就给他们提供时钟,用时钟来计时。

二、开发与创设结合,“自主点心”变单一为多元

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幼儿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注重幼儿自身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给幼儿提供一个自己思考、主动操作的环境暗示空间,不断引导幼儿主动地去观察发现、探索方法,从而自主获取初步的进餐能力和经验。“自主点心”活动对幼儿而言,蕴含着许多潜在的价值,如何让这些价值最大化,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

(一)满足幼儿操作需要

《指南》指出: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是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是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要思考如何尊重和满足他们的这些学习需要。幼儿在吃点心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原来的环境都是设计给成人看的,没有做到以幼儿为中心。我们思考:应该怎样布置用餐环境?谁来布置?我们一改以往统一由保育员分发点心的模式,让幼儿自己动手、自我服务。为了满足幼儿操作的需要,我们除了让值日生布置点心环境,让园部为各年龄段幼儿增添精巧的小盘外,还提供了多样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饼干。我们是如何做的呢?对饼干的选择,我们由原来的每日提供同一品种的饼干,改变为每日提供三到四种不同品种的饼干;考虑到幼儿的口味、个人喜好等情况,我们提供了大小不一、品种不一、口味不一的多样饼干,幼儿在此过程中可以尽情地选择。在容器的选择上,我们摒弃了原来的不锈钢餐具,而是让幼儿根据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碟子,如为小班提供心形、五角形、米奇形等不同形状的点心碟;为中班提供了笑脸、爱心等不同心情和表情的碟子;为大班提供多云、雨天、雪天、晴天等不同天气情况的碟子。我们还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夹子,以便让幼儿从密封罐取放饼干到小碟子中。

(二)满足幼儿个性需要

为了满足幼儿个性的需要,让每个幼儿都能享受“自主点心”的快乐过程,我们除了在教室的一角设置取餐区外,还提供了可以满足幼儿个性需要的多元选择,包括空间选择、环境布置等。我们同时思考:点心桌子的摆设是否有吸引力?吃点心的氛围是否够轻松?先说说空间上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并布置教室内的点心区,将喜欢并合适的区域确定为点心区,并为点心区取名,自己制作“点心区名字牌”。之后,幼儿会铺上喜欢的桌布,营造温馨的氛围。但是在食用点心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问题:桌布老是移动,怎么办呢?为此,教师和幼儿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合理的方案:在桌布的背面粘上刺毛,既不影响操作台面的美观性又便于幼儿独立操作。这些个性化需要的满足,也为幼儿自主选择桌位、自主选择用餐同伴提供了条件。幼儿参与布置的童趣化环境,给了他们温馨的感觉。这时候,再播放舒缓的音乐,会营造更加美妙的意境。教师也给了幼儿选择音乐的权利,与他们一起讨论:“用餐的时候适合播放什么类型的音乐呢?热闹的?舒缓的?轻柔的?……”讨论过后,大家更倾向于选择舒缓、轻柔的音乐,这样更有助于进餐。当然,为了满足幼儿的个性需要,除了空间、环境的布置外,还要考虑幼儿的生理需要、情感需要。比如,有的幼儿早饭吃得很饱,点心时间不是很饿,有的幼儿没来得及吃早饭……情况不一,需求不一,所以可以让没有来得及吃早饭的或者吃得不多的幼儿先吃点心,并在量上适度增加。

三、优化与发展结合,“自主点心”变被动为主动

一日生活各环节都蕴含着有价值的东西,不管是在何种状态下,教师都需要捕捉幼儿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倾听孩子的声音是课程计划最好的导向。”幼儿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创造和期待,教师倾听了幼儿的声音,会又一次找到新的追随点,活动也会随着幼儿一次次的发现而不断优化、不断发展。

(一)观察引导

教师在幼儿“自主点心”的过程中,充当观察者、支持者的角色,根据《指南》目标和幼儿年龄段需求,为幼儿发展提供丰富的具有自主性的多元环境。我们要推动幼儿站到活动中央,让他们成为活动的发起者、主动者,相信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智慧和能力;并注重幼儿的经验取向,在观察中捕捉经验,在生成中关注经验,在探究中增长经验。但是不难发现,幼儿间存在着能力差异,即有的幼儿主动性不够,有的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够。怎么办呢?陈鹤琴先生在《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中阐述:“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父母也是参与幼儿成长的重要角色,教师可以就幼儿的情况和家长沟通,并让家长在家同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放手实践

在我园“自主点心”、自我服务过程中,教师虽有预设,但不按部就班,而是将“自主点心”的流程图作为引导的思路。幼儿用夹子夹取自己想要吃的饼干,自己拿、自己吃、自己整理,享受和体验了整个过程,其自理能力、主动性和自主性都得到了提升。幼儿园创设的这种开放的、可探索的环境,为幼儿创造了交往、探究、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观察、解读幼儿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并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反复练习、观察,使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养成了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学习态度,以及阳光自信的个性品质。在点心环节,我们要放手实践,关注细节,注重每一個幼儿的健康成长,以促进幼儿身心的良好发展,让幼儿产生愉悦感。在一次次的自我服务锻炼中,他们提高了动手能力,以及自由支配时间和控制时间的能力,而值日生工作则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基础。

四、结语

教师在“自主点心”管理中,不断地观察、解读、发现幼儿,并创造机会让幼儿去操作、感知、体验,把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权利还给幼儿,更好地实现了“尊重需要,助力成长”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华 瑜.幼儿自主点心环节的管理实践研究[J].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8(10):61-62.

[2]吴珊娜.在生活课程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自主点心”引发的思考[J].教育,2016(8):7.

作者简介:叶牡丹(1982—),女,江苏张家港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