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诗词艺术的中国画视觉特征探究

2020-10-23 09:11路智祥
教师·中 2020年7期
关键词:视觉中国画诗词

摘 要:中国画在演变的过程中与中国诗词文化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画视觉特征中所显露出来的神韵,与中国诗词中的意象蕴含的意境一脉相通。如何在中国画视觉特征中营造出含意不尽的视觉妙境,使诗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欣赏者获得惬意的艺术享受呢?文章从“植根于诗词艺术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视觉特征探究”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抛砖引玉,希冀得到广大同仁的批评指正,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诗词;中国画;视觉;探究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100-02

中国画的创作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字,仓颉造字之际,就是用各种符号表达各种事物,可谓开创了中国画的先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图画逐渐从文字体系中分裂出来,人们用各种图形来表达思想与情感。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在演变的过程中与中国诗词文化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画视觉特征中所显露出来的神韵,与中国诗词中的意象蕴含的意境一脉相通。

中国画的画家如何发挥“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功力,植根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词中,在中国画视觉特征中营造出含意不尽的视觉妙境,使诗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欣赏者获得惬意的艺术享受呢?中国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三大类型。人物画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山水画意图表现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世界;花鸟画表现了大自然中的万物生灵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主题。总而言之,中国画把人生的艺术思维升华为哲学思想,引导着广大民众在思想领域内享受着“鸡汤”的熏陶,对自身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植根于诗词艺术的中国人物画视觉特征探究

植根于诗词艺术的中国人物画的作品运用细致的点、线等笔画具体地刻画每一个人物,使其“形象丰满,各具神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人物画作品比比皆是。例如,东晋顾恺之根据曹植《洛神赋》诗词而创作的《洛神赋图》可谓极品之一。顾恺之在《洛神赋》诗词艺术的基础之上,把曹植见到洛神时的表情、侍从的表情、洛神的美态等全方位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形成独特的视觉美。《洛神赋》叙述洛神的美貌和神态时,有诗云:“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顾恺之通过点、线、色描写了洛神高高的云髻、轻盈的步伐、随风而起的飘带、婀娜多姿的体态、含情脉脉的眼神等,使其色彩丰满,线条准确流畅,并且具有较强的动态感,赋予了洛神“翩若惊鸿”的仙女形象。《洛神赋》诗云:“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曹植见到洛神时,心情非常激动,用“脉脉含情”的目光向洛神表达爱意,还解下身上的佩玉作为定情之物送给洛神。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为了强化视觉效果,突出表现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思念之情,与《洛神赋》诗词中的情感世界融为一体,除了用线条、色彩重点体现了曹植“站在岸边凝滞”的表情、初次见到洛神时“又惊又喜”的神态以及担心侍从惊动洛神时“用手拦住侍从”的动作外,还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程式化”地畫出了侍从们“呆滞的目光”和“木然的表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曹植高兴的神情。当观众看完整个《洛神赋图》之后,惊讶于顾恺之的绘画手法:把曹植专注、惊讶、激动、矜持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种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有通过点、线条、色彩的配合,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上感受,为曹植执着的爱情观而赞叹。

张择端的巨作《清明上河图》以北宋时期汴京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为创作原型,采用了散点透视构图的方法,选择了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场景作为作品的绘画内容,画中人物众多、形态各异,给观众提供了视觉上的盛宴,使得人人都能感受到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景象。张择端在描绘郊外的人物时,把他们置于小溪、小桥、庭院、茶馆远处的农田等场景中,农民在这些地方辛勤地劳作着,正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所描述的一样:“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劳动人民在劳作时还不忘与他们“寒暄家常”“行抱拳告辞礼”,如此将劳动人民的喜欢、高兴、紧张等各种情绪和表情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张择端通过描绘汴京郊区农民祥和平静、舒适和谐的生活场景,向观众呈现了诗情画意、恬静闲适的画面。

二、植根于诗词艺术的中国山水画视觉特征探究

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客观事物产生的思想感情付诸文字,形成诗词;付诸笔墨,形成中国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两种传承形式把人们的主观意识、思想情感等植入其中。通常来说,中国山水画的绘作者精通诗词的内涵,在作画时胸有成竹,先把所要描绘的内容全部装入大脑之中,再运用点、线以及色彩等绘画元素,通过意象,使诗画同质、融会贯通,观众则能通过中国画在外部视觉上所展现出与诗词同质的特征,感受中国山水画的意蕴。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舒春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他青睐于西部的大漠山水画,在绘画时,把景致、空间、水墨画和色彩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画新的视觉表达方式。他认为山水画的创作之源就在大自然之中,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孤身一人进入大西北的边塞地区采风,创作了一幅又一幅山水画作品。唐朝王维《使至塞上》诗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舒春光教授所创作的一幅边塞作品,以此诗为蓝本:在无边无垠的沙漠上,一辆马车上插着一支孤零零的旗帜,不偏不倚,直直地紧贴在旗杆边,在天际,一轮白花花的圆日与地平线同处一线。作者创作此作品,运用了简约的笔墨,没有过多追求形似,但求神似,只有超越了形似之后,才能与诗词中的意境相吻合,从而使此作品“画中有诗”。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在画山水的时候,通常借助诗词中惯用的虚实结合手法,节省笔墨,在一片荒凉原野之处,不见人迹、鸟迹及其他动物的行踪,仅以孤草孤木,写尽天地间的苍茫,画中的诗意正是以诸如此类的手法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南宋姚勉《雪景四画·寒江独钓》诗云:“残芦飒欲乾,枯柳渐已集。彼舟者谁子,被此玉蓑笠。寒鳞正依藻,垂饵安可及。此兴不在鱼,携竿雪中立。”同期的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在诗作《雪景四画·寒江独钓》的基础上创作《寒江独钓图》时,并没有把诗中所有的事物“残芦、枯柳、蓑笠、寒鳞、藻、雪、渔翁”全部画出来,而是把与山水画作品创作意境无关的事物全部排除在外,只描绘了“一渔翁、一小船、一钓竿”,再增添了诗词中没有的“几道波浪”,此四件物体超出了观众的视觉想象,在其刺激下,观众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在无穷的想象中去感受图画作品中的诗意美和诗词中蕴含的图画意境美。

三、植根于诗词艺术的中国花鸟画视觉特征探究

中国花鸟画与山水画、人物画同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熏陶,在创作时,与诗词的创作一脉相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花鸟画赋予花草树木、禽鸟游鱼情感,与诗词所使用的手法一样,创作者借这些花草树木、禽鸟游鱼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意志,采用通俗的点、线、色彩等工具,把外在的景物与内在的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美感,让观众在视觉上享受美的盛宴,与作者的感情共鸣。

在中国画历史上,依诗作画、依画作诗的情况比比皆是。宋朝皇帝赵佶在书画上的造诣较高,在他现存的作品中,诗画结合的作品有《听琴图》《蜡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例如,在《蜡梅山禽图》之中,蜡梅的枝头点缀着几点梅花,犹如阵阵梅香向我们袭来,两只山雀在蜡梅的枝头上互相依偎着。赵佶用线条勾勒出山禽、枝条、梅花,在填色时只使用了水墨色,以衬托画中的意境,然后,结合画面,在上面题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诗以五言绝句的形式传神地描绘了画面:“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前两句属于实写,把图画中的意象——鸟和梅花融入其中;后两句属于虚写,化用了阮籍《咏怀》的典故“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丹青是指绘画中常使用的颜色,只要着了色,就不容易清洗掉,“丹青约”是指画中的“山禽(白头翁)”的爱情坚不可摧,白头偕老。在这幅中国画中,赵佶采用诗画互相释义的方式,以文字、色彩、点、线条等工具,给观众们造成视觉上的冲突,让观众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对此作品的含义进行准确地理解和阐释。

郑板桥是清朝时期著名的画家,擅长画兰、竹、梅等花草树木,并且根据自己所作画中内容题诗于上,在诗中用嬉笑怒骂的语句抨击朝廷不顾民生的做法。例如,在完成代表作《衙斋竹图》创作之后,他在其上题了一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衙斋竹图》中,郑板桥用竹子托物言志,表明自己一身正气,要以清官的身份关心贫苦人民的生活,使之过上幸福的生活。為了让观众能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郑板桥配以诗词,让观众在欣赏画中竹叶、竹枝时,再与诗中“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结合,领悟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声”、视民如子的思想情感,并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侧面了解作者抨击官场黑暗的现实。

四、结语

诗词和中国画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展过程中形影不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画创作者从诗词中挖掘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渗透正能量的思想,可以使广大民众获得中国画和诗词等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找准方向,成为有高尚情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田 叶.赵佶花鸟画中诗画互文的隐喻性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叶澜涛.论中国现代画家诗词中的文人意识[J].艺术评论,2019(8):155-167.

作者简介:路智祥(1972—),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中国画。

猜你喜欢
视觉中国画诗词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