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研究

2020-10-23 09:11宋佳琪
教师·中 2020年7期
关键词:舞蹈课程教学探析学前教育

摘 要: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培养幼师的幼儿舞蹈教育能力和幼儿舞蹈创编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幼儿舞蹈以及幼儿舞蹈创编为主要内容。在当前环境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够严谨、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学生专业基础浅薄、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等问题。文章针对这几大问题做初步的探索和思考,望能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到解决或减少问题的一些方法,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116-02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以培养幼师的幼儿舞蹈教育能力和幼儿舞蹈创编能力为主要目标。因为学前教育专业主要面向学龄前的儿童,对幼师舞蹈技能的要求并不像对专业舞蹈演员或者从事专业舞蹈教育的教师的要求那么高,所以在舞蹈技能方面不要求幼师有多么高深的舞蹈技巧和专业水平。然而当今时代对艺术教育这块越来越重视,从幼儿的艺术教育抓起已经成为广大家长的共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舞蹈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舞蹈技能作为幼师必备的专业技能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的建设与革新也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没有明显的专业特点,此课程的专任教师大多来自艺术院校舞蹈专业,习惯沿用舞蹈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而学前教育市场需要一专多能并且具有舞蹈艺术特长的人才。笔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的现状,总结了此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舞蹈课程缺乏严谨的整体规划,课时较少

舞蹈课虽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但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缺乏固定的模式和严谨的课程规划及管理,如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安排不统一、不同年级之间缺乏内容的有效衔接、考核标准不一致、技能要求不统一等,这些问题都将致使舞蹈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也会影响学生对舞蹈课程的重视程度,削弱其积极性。

在课时安排上,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仅为一周一次,一次课2课时共一个半小时,每学期约为16次课,而学生需要学习的舞蹈技能却很多:首先90%零基础的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规范形体姿态,学习基本功的训练方法,以提高身体柔韧度,增强肢體力量和控制能力;然后,学生需要学习幼儿舞蹈,以及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等基础的民族民间舞蹈,所以他们必须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反复练习,才能适应舞蹈的运动方式,达到肢体协调,而从肢体协调到跳好一支舞更加需要时间打磨;最后到幼儿舞蹈创编这块,如果舞蹈基础没打牢,没有舞蹈语言做支撑,那么今后从事幼儿教育,恐怕在节日活动的节目编排上也会很吃力。如此看来,舞蹈课的现状可谓内容多课时少,此等情况下课时完全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杂乱,方式固化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特定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然而现状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非常明确的,虽然表明以培养幼师的幼儿舞蹈教育能力和幼儿舞蹈创编能力为主要目标,但是此课程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的不同之处和特别之处却没有系统的规范和明显的界限。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参照舞蹈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学习舞蹈技能为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相对杂乱,容易偏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幼师工作的需求。而要想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但现实中多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依然采用舞蹈专业教学的固有模式,教师一板一眼地教,学生一个一个动作地学。在课程结构上呈现呆板的固化状态,学生不知为何跳舞,动作呆板不走心,如此一来,舞蹈课程缺乏了应有的趣味性和艺术美感。

(三)学生专业基础浅薄,层次参差不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更是如此,舞蹈是靠肢体语言表达的一门艺术,这就要求舞者的身体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和时间的磨炼,达到应有的柔韧度和灵活度。然而学前教育专业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多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舞蹈。只有极少数中职学校师范专业的学生上过一些舞蹈课,但基础也相对薄弱。而学生入校时年龄基本上已是17、18岁,此时骨骼发育已经定型,若从来没有接受过肌肉拉伸训练,练习舞蹈基本功便会更加辛苦疼痛,且在舞蹈基本功软开度方面很难有较大的突破,从而很难产生成就感。因此,面对学生专业基础弱、层次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一方面要降低基本功训练的强度、弱化组合难度,另一方面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学生身体柔韧性和灵活度的问题,这导致教学进程缓慢。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效率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实践型教学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从职业能力出发,根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舞蹈课程教学和管理模式。首先要严格制订有针对性的课程整体规划,针对职业能力培养明确教学目标,设定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同时根据舞蹈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技能考核标准,整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技能题库,也可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学科课程增强联系,构建相应题库,如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舞蹈技能题库、歌舞表演技能题库等,技能结合,互促互进。在此基础上,在日常教学中,专业任课教师应集体备课,统一规范教授内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精华技能知识点,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也能确保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舞蹈技能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课前抽组回课、竞赛等带动学生利用网上舞蹈学习资源在课余时间自主预习、复习、练习舞蹈,以促进舞蹈技能的提高。

(二)立足学前教育,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必须仔细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入幼儿园进行实践研究,厘清幼儿园对人才各项艺术技能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技能发挥的侧重要点;要在舞蹈教学上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有针对性、训练意义强并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达到教学目的。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舞蹈基础训练”以及“幼儿舞蹈和创编”两部分。第一部分“舞蹈基础训练”主要是针对幼儿教师自身舞蹈素养提升的训练,幼儿教师通过学习舞蹈基础理论知识,明确了解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意义以及舞蹈对幼儿的教育意义,知晓舞蹈基础的理论知识;通过芭蕾基础训练,训练形体,培养端庄教态,增加肢体的灵活性,提高肢体运动能力,为后面的舞蹈学习打牢基础;通过中国古典舞训练,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提升审美,增强舞感,提高身体韵律;通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感受中国各个民族风格各异的优秀舞蹈文化,增强肢体协调性,提高肢体舞蹈能力。第二部分内容“幼儿舞蹈及创编”主要针对幼儿教师在职业教育中所运用的舞蹈技能和舞蹈教学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幼儿舞蹈的学习,幼儿教师感受幼儿心理,熟悉幼儿舞蹈的特点和规律,为日后教学打牢基础;通过幼儿舞蹈创编的学习,培养幼儿舞蹈创编能力以及幼儿园舞蹈活动设计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幼儿园实际,增加有关幼儿园舞蹈教学实践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实践能力。总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抓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所学的舞蹈技能能为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三)多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对任何课程来说,培养学生的兴趣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舞蹈课也不例外,应根据学生基础,从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爱好着手导入舞蹈技能。在舞蹈课程开课的初期,可以先让学生欣賞一些优美的舞蹈作品,观看一些热门的舞蹈比赛,教师适时做一些讲解,让学生懂得欣赏舞蹈的美,体会舞蹈的魅力所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有的“舞蹈之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经过日复一日脚踏实地的刻苦训练,以此激励学生学习舞者不怕苦、不怕累和痛,坚持到底的精神。还可以展示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风格和魅力。最后回归到幼儿舞蹈上,可以带学生观看一些幼儿舞蹈节目、幼儿舞蹈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各种舞蹈节目形式的对比,找到专业定位,明确自己学习舞蹈课程的方向,从而提高信心,增强学习舞蹈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并取长补短。比如,在教学的初期必须摸清学生的舞蹈基础,开课前期不应教授太过于复杂的知识点和难度较高的技术技能,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可以划分小组,根据舞蹈基础和学习情况遴选相对优秀的学生当各组组长,再从组长中选优秀的学生当队长,每次上课抽选小组进行回课和舞蹈展示,给予成绩优秀的小组一定的成绩加分或者其他奖励;还可以将优秀的舞蹈视频作业上传到学生感兴趣的、安全的网络视频平台,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学生学习和交流,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舞蹈。通过金字形人员分组实现以优带差,这样既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鞭策,也可以让教师时刻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带去更多的鼓舞和帮助。

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要有感染力和亲和力,认真对待每一个舞蹈动作,力求规范、优美、投入,让学生多模仿多练习,从而掌握动作要领,理解动作内容。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基础弱的学困生,教师的态度应更加亲切、耐心,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结合小组帮扶模式,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培养中坚力量,以优带差,共同进步。教师还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开发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让教学环节体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技能标准,逐步提高训练要求,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伟.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9,32(5):262.

[2]刘 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11(4):144-145.

作者简介:宋佳琪(1991—),女,湖南武冈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舞蹈课程教学探析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中学生实用性能力的提升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析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怎样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