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视域下中日初中英语教材比较研究

2020-10-25 16:27冯雨卓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材英语文化

冯雨卓,丁 珍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200062)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既有工具性,更兼具人文性和教育性。因而,外语教学不应只有语言教学,还应包括文化教学。[1]然而,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仍以外语文化为主,过度忽视母语文化,导致了 “中国文化失语症” 。[2]而母语文化的缺失直接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长远来看,更阻碍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不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辐射力和话语权。因此,当今时代背景下,在英语课堂中有效融入母语文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的重要载体,英语教材中本土文化的编排方式直接影响文化教学的最终效果。已有教材文化内容研究多从跨文化视角切入,少有以本土文化为视角的;研究主题多为文化内容类型,较少关注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及能力要求,如很多研究依据 Cortazzi&Jin[3]的文化分类法,按国别分类研究文化内容[4-6],也有按照显性/隐性文化分类的[7-8],还有按文化内容主题分类的[9-10]。此外,在教材选择上,已有研究更多关注单套教材[11-12],或是同一国籍不同版本的教材[13-15],不同国家间的教材本土文化内容对比研究较少。

中日两国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相似,两国英语教育也面临着相似问题,即在多元文化和英语通用语背景下,教材应如何编排本土文化内容。因此,中日两国教材具有可比性。此外,日本 “传统与文化教育” 已成体系,因此其教材文化内容编写方式具有可借鉴性。日本《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这些传统与文化所养育的国家和家乡的同时,培养他们尊重其他国家,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态度。”[16]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等教育文件也强调: “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这些传统与文化所养育的国家和家乡的同时,培养尊重其他国家,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贡献的态度。”[17]此外,日本的 “传统与文化教育” 成果显著, “日本人的引人注目之处不在于擅长模仿别人,而是在学习和改造外国文化时不丧失自己文化个性的特性和能力” 。[18]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中日两套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国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中日各一套初中英语教材(本文中教材指教材的狭义概念,即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别是译林版《英语》(下文简称《英语》)(7~9年级)和东京书籍出版的New Horizon English Course(下文简称New Horizon)(1~3)。选取这两套教材的主要原因是其编写理念均注重本土文化的融入。

《英语》共六册,各学年两册,遵循《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编写时充分听取广大师生多年教学反馈意见,重视中国文化与国情,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中外文化。其编写特点为:融入中国元素,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New Horizon 共三册,各学年一册,是日本极具影响力的英语教科书之一,由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被很多学校纳为教材。教材编写者希望通过New Horizon 引导学生接触日本以外的新世界,培养能够在国际社会生存的日本人。此外,该教材第三册的学习总目标明确指出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介绍日本文化” ,将 “用英语介绍日本文化” 放在了突出性位置。

(二)研究问题

通过比较中日两套初中英语教材,本研究聚焦以下问题:1.两套教材中主要登场人物的社会文化背景;2.文化内容的国别属性和类别;3.本土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问题1 从登场人物国籍和主要活动场景两方面切入,探讨社会文化背景的异同。研究问题2的国别属性方面,统计文化要素的国别后进行比较,而文化内容类别方面,采用 Moran 的 “文化五要素说” ,[19]将文化分为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五个大类和具体细分小类。

研究问题3 关注 “呈现方式” ,本研究综合两套教材具体设计,从教材本身出发总结出呈现方式的种类:图片(真实/非真实)、文本、练习、口头/书面表达活动、句式操练词汇、电子信息资源。而对问题3关注的 “能力要求” ,本研究使用的框架综合Moran提出的文化体验四个认知阶段[20]和Bloom 提出的六个认知层级。[21]

二、主要登场人物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比

中日两套教材都设置了虚拟人物,文化内容则依托这些虚拟人物在特定活动环境下的所见所闻呈现给学生。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能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22]不仅加深学生印象,更提升学习趣味性。可以说,教材虚拟人物观察文化的视角极大地影响着学习体验。

统计发现,New Horizon 的主要登场人物社会文化背景多元,《英语》则极为单一。具体来说,New Horizon 共有12 位主要登场人物,英语母语者5 人(美国3人,加拿大1人,澳大利亚1人),非英语母语者7 人(日本4 人,巴西2 人,印度1 人)。此外,DS 版块(本文使用的New Horizon中的版块的缩写:Book=B,Unit=U,Daily scene=DS,Presentation=Pre,Listening Activity=LisAct.,Let’s Read=LR)主人公是日美混血Erika。而《英语》共6 位主要登场人物,国籍均为中国。两国教材本国国籍人物占比都很高,都注重从本土文化视角看待世界。不同的是,New Horizon 增设了6 名英语母语者和3 名非英语母语者,覆盖亚、欧、美三大洲,兼顾来自目标语文化、本土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背景的个体。在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背景下,多数时候交际对象来自非英语国家,交际内容涉及多样文化,[23]New Horizon 的多元人物背景设置很好地适应了这一趋势,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跨文化交际。

从人物活动环境看,统计发现:New Horizon 人物活动环境多样,兼具真实感和趣味性;《英语》人物活动环境单一且缺乏真实感。具体来说,New Horizon 呈现了不同文化身份属性的人物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生活体验,这些环境可以是国家、城市、地区等 “大环境” ,也可以是餐厅、寄宿家庭、家庭派对等 “小环境” 。如Erika 参加韩国同学的生日聚会,逐渐适应日本国际学校环境,后因家人工作原因前往纽约生活,期间又两次返日旅游。再如,伊藤光太去英国旅游,在伦敦工作的姐姐向他介绍英国风景名胜;咲等日本学生体验美国家庭寄宿等。而《英语》主要以Sunshine Middle School 为活动背景,很少提及人物活动场景的切换。绝大部分教材指示语按以下形式呈现:Millie is writing/listening/reading…Help her complete…,Millie and Daniel are talking about…Work in pairs and talk about…大多是主人公在进行听、说、读、写某项任务,要求学生帮助他完成该任务。由此可见,《英语》创设的情境大多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设置也较简单重复,且各活动场景间缺乏连续性,任务导向性强而情境体验感低。

总之,从虚拟人物国籍看,New Horizon 人物国籍多元化,兼顾来自目标语文化、本土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背景的个体,而《英语》人物国籍单一。从创设的情境看:New Horizon 兼具多样性、真实感和趣味性,在 “大环境” 和 “小环境” 的切换中,呈现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融合、文化冲突、求同存异,凸显 “异文化理解” 主题;而《英语》创设的情境缺乏真实感、故事性和趣味性,任务导向性强,学生更像一个 “旁观者” ,配合教材设置完成各项练习,教材最终不能有效引领学生参与多元文化体验。

三、文化内容的国别属性和类别对比

(一)文化内容的国别属性对比

文化内容的国别属性从国家层面对文化进行划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目的语、本土和世界文化是至今未解决的难题。纵观英语教学史,无论是直接法、听说法,还是沉默法、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无一不强调 “目标语文化” 教学。[24]但在近年英语文化的强势盛行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领导人担心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问题,因此 “本土文化” 教学不断被强调。此外,在全球化发展和英语通用语背景下,英语的交际对象经常来自非英语国家,因此 “世界文化” 也成为英语教学的关注点。本研究统计了两套教材的国别文化占比,见表1。

表1 国别文化呈现次数

(本文在Cortazzi 和Jin 的分类基础上,增加 “非某国独有” 文化,指两国及两国以上共有的文化)

总体上看,New Horizon 呈现的文化要素总量更多。其总页数为453 页,仅为《英语》页数(814 页)的一半左右,但New Horizon 中的文化要素总频次(298 次)明显高于《英语》(250 次)。可见New Horizon 文化内容密度更高,充分彰显编写者用有限空间展示更多的人文价值的文化教育理念。

此外,New Horizon 比《英语》更注重本土文化的表达。New Horizon 中的本土文化要素占比(60.4%)高于《英语》(40.8%)。New Horizon 的本土文化总量甚至超过了目的语文化,这也印证了近年来日本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2006 年,日本政府全面修订《教育基本法》,在其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充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此后,日本不断多次修改《学习指导要领》,不断将《教育基本法》的精神贯彻到中小学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逐步系统化。

虽然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但教材中有关对方文化的呈现极少。New Horizon 中,中国文化元素占比2.0%;《英语》中,日本文化元素仅占0.8%。事实上,中日两国历史人文渊源深厚,步入新世纪以来,两国更是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仅以旅游业为例,2000—2017 年间,中国赴日旅游人数增长近 20 倍。[25]因此,两国教材应适当增加对方国的文化内容,以促进两国人民更好地开展交流活动。

最后,New Horizon 更关注世界文化的呈现,而《英语》更关注西方文化的介绍。具体来说,关于来自 “英语国家” 和 “非某国独有” 的文化要素上,《英语》的重视程度(47.2%)高于New Horizon(25.8%)。而在 “其他国家” 方面,New Horizon 对此的关注(6.1%)也高于《英语》(2.0%)。

总之,New Horizon 的文化要素总量更丰富,密度更高,注重本土文化的表达。而《英语》在处理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上更均衡。此外,两国对对方国家的文化关注度不高。

(二)文化内容的类别对比

基于Moran 的文化分类框架,对两套教材的统计结果见表2。统计发现,两套教材中各类别文化内容的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都是相同的。首先,文化产品频次最高,因为它是最容易认知的文化物质形态,是文化冰山的显露部分,[26]最容易作为切入点去介绍文化。接着,文化实践占比位居第二,它是一种生活形态的文化呈现,具体包括文化产品的操作、仪式化的交际实践等。文化个体频次位于第三,是文化活动中的个体,两套教材都聚焦了很多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最后,文化观念居第四,指人们的感知、信仰、价值观和态度,属文化冰山的隐性部分,有时文化个体本身都不会意识到它的影响,因此最难教学。最后,文化社群出现频次最低,New Horizon 只出现了3 次,分别是中国福建土楼建筑群村落(B2 Pre2)、塔利班运动组织(B3 FR)以及因纽特人(B3 LR3),而《英语》并没有涉及。究其原因,在初中阶段,文化教学的重难点是国家层面的文化,某一文化之中的微观文化大多纷繁复杂,不是该年龄段学生学习的重点。

此外,New Horizon 更注重 “文化实践” 的呈现,《英语》更关注 “文化观念” 的呈现。New Horizon 中, “文化实践” 出现频次(67次)远高于《英语》(36次),接近其两倍。文化实践与具体生活情境密切联系,而情境化的呈现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容,并增加教材趣味性。 “文化观念” 方面,New Horizon 仅出现9次,《英语》中出现的频次(23次)为其两倍多,这说明《英语》更多关注文化冰山的隐性部分,更多挖掘人们行为背后的文化观念。

表2 不同文化内容类别占比

四、中日教材中本土文化内容的对比

(一)本土文化类别的整体对比

研究问题3 聚焦本土文化,对两国教材中本土文化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后,结果见表3、表4。总体上看,New Horizon 中渗透着大量本土文化要素(158个),远高于《英语》(92 个),反映出日本教材极重视本土文化内容学习,也符合其《中学学习指导要领》中英语学习的目标,即 “积极向国外宣传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观点” 。[27]

表3 日本本土文化内容

具体来看,对于 “文化产品” 的具体子类别 “物质产品” 和 “艺术形态” ,无论是数量还是进一步细分的小类,New Horizon 都高于《英语》。相比《英语》,New Horizon 还涉及了传统乐器、服饰、瓷器、棋牌类游戏、动漫和运动这些类别的文化元素。而在具体的子类别 “居所” 和 “机制” 里,《英语》类别更丰富。

“文化实践” 方面,New Horizon呈现的 “场景化活动” (32次)多于《英语》(7次),且相比《英语》的零散化呈现,New Horizon 更具全面化和体系化。具体来说,《英语》中的 “场景化活动” 主要涉及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分别是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出现位置在七上U5 的同一单元中。相比之下,New Horizon中 “场景化活动” 类型多样,主要是日本传统行为习俗、传统节日(七五三节、撒豆节等)及学校例行活动(校园文化节等)。New Horizon “全面化” 的呈现具体表现在,它不仅在教材主体部分介绍的传统节日,更在书后 “资料编” 的 “Bonus Word Box” 部分,完整呈现了日本全年16 个节日和6 个年中例行活动。而 “体系化” 布局体现在每册书开头都写明了学习目标,并且 “场景化活动” 错落地呈现在3 册书的不同位置。

表4 中国本土文化内容

“文化个体” 方面,New Horizon 选取的文化名人时代跨度广、具有代表性、职业多样、男性居多,而《英语》选取的文化名人虽然职业多样,但缺乏朝代多样性、传统文化代表性、性别单一。先从年代看,《英语》中的文化个体大多是现代人(袁隆平、姚明等),此外仅包含春秋时期2人(墨子、鲁班),东汉1 人(蔡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文化名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印迹,目前《英语》中个体所处的朝代的多样性和代表性还远远不够。反观New Horizon,所选人物的年代十分具代表性。从最久远的平安时代到今天,跨越一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朝代均能在教材中找到代表人物。如: “战国三杰” 中的两位政治家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江户时代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昭和时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太宰治等。其次从职业看,两套教材中的文化名人在职业多样性上差距不大,但由于New Horizon 比较注重日本传统文化,提及了多位传统文化名人,如浮世绘画家、作家以及落语家(落语:日本传统曲艺形式)。此外,New Horizon 还在呈现中突出传统文化与现在、未来的连结,如描绘了日本动漫、漫画的海外影响力(B3U1),落语家桂かい枝在国外进行多场公演、推广日本文化的故事(B2U6)。相比之下,《英语》中的名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力度不够。最后,就人物性别而言,虽然New Horizon 男性人物占比极高,女性仅三人(作家:紫式部;运动员:佐藤真海和宫间凌),但《英语》中的文化人物性别严重失衡,无一女性,这可能与中国古代长期 “重男轻女” 的思想有关。

(二)本土文化的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对比

1.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的整体对比

表5 中日 “本土文化” 内容不同呈现方式出现的次数

表5是两国教材中本土文化要素呈现方式的占比统计结果。整体来看,两国教材都做到了图文并茂。New Horizon 中 “图片” 的呈现形式占比31.7%,《英语》中占比也达25.0%。教材中带插图的文本知识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学生借助图示所学效果远远好于单纯使用文本。[28]插图的风格、颜色等也将会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豁然开朗” 。[29]

但New Horizon 更多使用 “真实图片” (真实图片占图片总数的59.0%),而《英语》更多使用 “非真实图片” (75.0%)。风趣可爱的非真实卡通图片能提高学习兴趣,但过多也会分散学习注意力。而真实图片直观反映现实,在向学生传达情感、传递信息时,能产生更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30]因此,《英语》中真实图片比例偏低。

此外,《英语》设计了很多 “练习” 来帮助学生理解本土文化,而New Horizon 更常使用 “句式操练词汇” 的形式呈现本土文化元素。 “句式操练词汇” 即练习的重点不是文化要素,但提及了该文化要素。这种 “见缝插针” 的形式有利于让学生在操练其他知识点的同时,接触到传统文化,可谓 “一举两得” ,极大地提高了教材的空间利用率。最后,在 “口头/书面表达活动” 这一呈现形式上,New Horizon 的占比(17.9%)高于《英语》(10.0%),而该形式的能力要求一般较高,可见New Horizon 对本土文化的学习能力要求总体高于《英语》。

表6 中日 “本土文化” 内容不同能力要求的呈现次数

表6是中日两国教材中本土文化要素能力要求的占比统计结果。整体来看,两国教材中近50%的本土文化的掌握要求为 “知道” 即可,例如New Horizon 中的乐器三味线、味增汤、作家夏目漱石等,《英语》中的中国结、筷子、十七孔桥等。此外,能力要求为 “描述” 的文化要素占比均为第二。在 “阐释” 这一层级,New Horizon出现1次,而《英语》没有涉及。在 “理解” 这一层级,整套New Horizon 中的文化要素有此要求的仅占6.7%,相比之下,《英语》占比更多(13.4%)。最后, “反应” 这一能力要求在两国教材中差异明显,该等级要求学生能够评价文化内容,表达与文化内容相关的情感、观点、态度,形成与文化体验相关的决定、计划,开展与文化内容有关的探究等。在这一能力层级上,New Horizon 占比高达20.6%,而《英语》中仅占7.8%。总之,New Horizon对本土文化能力要求集中在 “知道” “描述” 和 “反应” ,而《英语》集中在 “知道” “描述” 和 “理解” ,相对而言,New Horizon 对本土文化要素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

2.本土文化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的具体比较

上文对两国本土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进行了整体对比,本部分结合教材本土文化详例,具体比较分析四类文化内容。

(1)文化产品

New Horizon 倾向于选择图片(34.4%)和句式操练词汇(23.5%)呈现文化产品,而《英语》则倾向选择练习(49.5%)和图片(21.1%)。此外,两国教材对文化产品均提出低层次能力要求,集中在 “知道” “描述” 层面,例如:

图1 选自New Horizon一道基本练习,要求用日本传统文化元素表达 “被动结构” 。教材编写者在语法题中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即日本三大名城:名古屋城、大阪城、熊本城及其建造者:德川家康、丰臣秀吉、加藤清正,三本文学经典:《银河铁道之夜》《我是猫》《奔跑吧,梅洛斯》及其作家:宫泽贤治、夏目漱石、太宰治。这种处理方式既拓展了学生 “被动态” 表达方面的语法知识,又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提高了语法学习的趣味性。此外,这类练习让学生从熟悉的本土文化知识出发,有话可说,更有表达欲,从而逐步建构起新知识。又如B3U3 基本练习中利用日本传统乐器三味线、富士山等文化元素操练 “现在完成时” ,New Horizon 中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图2 为听力匹配题,涉及一部中国文学作品《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学生只需了解《京华烟云》的体裁,根据听力信息完成配对即可,课本对该文学作品没有进一步详细介绍。因此,该练习能力层级为 “知道” 。

总之,对于部分无需深入理解的 “文化产品” ,无论是 “句式操练词汇” 还是 “练习” ,都能帮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New Horizon 以 “句式操练词汇” 这种 “见缝插针” 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提高了课本有限空间的利用程度和人文价值。

(2)文化实践

New Horizon 倾向于选择口头/书面表达活动(42.4%)呈现文化实践,而《英语》倾向于选择练习(32.1%)。New Horizon 提出的能力层级多为 “反应” (44.7%),而《英语》多为 “描述” (50.0%),反映出New Horizon 对文化实践的能力要求高于《英语》。文化实践是生活中实践着的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因此, “口头/书面表达活动” 的 “情境性” 和 “个性化” 比注重操练的 “练习” 更适合呈现文化实践,且《英语》提出的 “描述” 这一能力层级对 “文化实践” 来说过低,仅仅是单纯地描述,不能使学生在文化教学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以下是详例:

图3 是New Horizon 中一个书面/口头表达活动,学生首先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文化要素,如Tool box 中的 “儿童节挂锦鲤旗” ,此外前文还提供了很多素材,如 “女儿节” 等,然后按照 “名称、简单说明、特征、其他信息、个人看法” 的结构介绍,逐渐加深学生对该文化元素的理解,表达个人观点,最后交流分享。

图4 是《英语》中的一个书面表达活动。首先呈现 “what-how” 的写作结构和相关句式表达,然后让学生完成一篇范文填空,填空多为本单元重点生词、词组,最后让学生以 “最喜欢的节日” 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对比New Horizon 同一主题中的五个步骤,可以发现《英语》提供的写作结构 “what-how” 更简单,不强调个人观点的表达,但提供的支架更加充分,在 “useful expression” 部分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句式,最后还提供了 “self-assessment” 的表格,不过该表格并没有针对 “表达个人观点” 进行评价,更多是围绕新词运用、语法结构和节日内容描述展开的。

总之,两套教材在学生写作前都提供了支架,New Horizon提供了13个可供选择的本土文化要素以及文章写作结构。而《英语》同样提供了写作结构,此外还有句型结构和一篇范文填空(聚焦本单元重点生词、词组),其自评表也侧重新词运用和语法结构,并未提供丰富的素材选择。可见《英语》重视语言本体知识和技能,而New Horizon 更重视让学生感受到更丰富的传统文化,表达与文化内容相关的情感、观点和态度。

(3)文化观念

New Horizon 倾向于选择练习(57.1%)呈现文化观念,能力要求一般为 “反应” (75.0%)。而《英语》的本土文化观念共出现2 次,能力要求为 “理解” 和 “反应” 。两套教材都未充分挖掘文化观念,但提出的能力要求较高,如:

《英语》九上U1 Integrated skills 中,介绍了 “中国的十二生肖和性格” 。其中,A1板块介绍十二生肖代表性格,A2、A3 板块听听力,完成一篇笔记和短文,内容均涉及与西方十二星座的对比。B板块给出示范性对话,要求学生关于 “生肖与性格” 发表看法。整个板块内容由浅到深,呈现形式多样,能力等级层层加深,还涉及了文化共现(见表7)。

表7 《英语》文化观念实例

图5为New Horizon的一个听力活动,日本是注重礼仪的国家,该板块探讨了年轻人是否要坐 “优先席” 。Step1 要求学生听听力,选出双方立场(支持/反对)和理由。Step2 要求学生听争论后续,完成填空。Step3还是要求学生听更多观点,完成填空。呈现形式都是听力题,较单一,能力层级也为 “理解” 。另一处文化观念练习是B2LR2 人物小传中出现的新垣勉的座右铭 “Try to be the only one,not just number one” ,学习者需用日语发表对这句座右铭的认识并反思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对比两套教材对 “文化观念” 的呈现,显然《英语》的活动设计更为精细,不仅有双重呈现视角,考查能力层级也逐步加深。此外,两国教材的不同之处是New Horizon 更注重观点表达,而《英语》更注重语言知识。具体来说,图5 Step1和Step3的语言都是日语,教材允许学生用日语表达观点,这说明教材编写者有时宁愿牺牲 “语言形式” 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理念。相比之下,《英语》更注重语言知识和支架搭建,比如教材提供了很多中国生肖的信息,两篇听力短文的中西文化对比,还有一篇示例性对话,而在帮助学生后续形成观点部分,反而着墨较少。

(4)文化个体

New Horizon 倾向于选择句式操练词汇(33.3%)呈现文化个体,而《英语》向于选择练习(44.4%),两套教材提出的能力要求均不高。New Horizon 以 “句式操练词汇” 的形式 “见缝插针” 地尽可能在教材各处渗透各类 “文化个体” ,而《英语》大多是以低能力层级的 “练习” 形式介绍文化个体。如New Horizon 以知识窗的形式介绍了落语家桂かい枝、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赴美先驱中滨万次郎,以语法练习题的形式,提及了作家川端康成、太宰治等。《英语》以配对练习题形式,介绍了中国风筝艺术的推动者墨子、鲁班和蔡伦。此外,第五部分中的 “本土文化分类的整体对比” 已从数量、职业、年代和性别角度对比过文化名人的身份属性,此处不赘述。

五、分析与讨论

英语教材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载体,其文化内容的编排方式直接影响文化教学的最终效果。本研究从多个方面对比了中日两套初中英语教材。

(一)登场人物及活动场景

New Horizon 虚拟人物国籍多元,活动场景兼具多样性、真实感和趣味性,整套教材虚拟人物在 “大环境” 和 “小环境” 的切换中,凸显 “异文化理解” 主题。而《英语》人物国籍单一,创设的情境缺乏真实感、故事性和趣味性,任务导向性强,学生更像一个 “旁观者” 。

(二)国别属性及文化类别

New Horizon 文化要素总量丰富且密度高,注重日本本土文化表达。而《英语》相比之下本土文化要素少,在处理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上更加均衡。此外,两国对对方国家的文化互不关注。从文化类别看,两套教材都呈现了大量 “文化产品” ,但未充分挖掘 “文化观念” ,而New Horizon 更注重 “文化实践” 的呈现。

(三)本土文化类别、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

从本土文化类别的整体对比看,New Horizon本土 “文化产品” 总量更多,分类更细,本土 “文化实践” 呈现更全面化和体系化。从本土文化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的整体对比看,New Horizon 更多使用 “真实图片” ,而《英语》更多使用 “非真实图片” 。New Horizon 倾向于使用句式操练词汇,而《英语》使用了大量练习。此外,New Horizon 对本土文化的能力要求总体高于《英语》。

(四)本土文化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的具体对比

在文化产品方面,两国教材都偏低层次能力要求,无论是New Horizon 的 “句式操练词汇” ,还是《英语》的 “练习” ,都有助于学习本土文化。但值得一提的是,New Horizon 以 “句式操练词汇” 这种 “见缝插针” 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极大地提高了课本的空间利用程度和人文价值。在文化实践方面,New Horizon 倾向于使用 “口头/书面表达活动” ,其 “情境性” 和 “个性化” 比《英语》常用的 “练习” 更适合呈现文化实践。此外,在具体呈现上,《英语》更重视语言本体知识和技能,而New Horizon 更重视让学生感受到更丰富的传统文化,注重学生观点表达。在文化观念方面,《英语》注重支架搭建和语言本体知识,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小。而New Horizon 更注重观点的表达。在文化个体方面,两国教材提出的能力要求都不高,New Horizon 中文化名人数量多、职业多样、年代跨度广且具代表性、男性多;而《英语》的文化名人数量少、所处年代单一且不具代表性、性别单一。

六、对中国初中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研究发现,日本初中英语教材中的 “传统与文化教育” 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基于上述对比结果,对《英语》的编写提出以下建议:

(一)丰富虚拟人物的国籍多样性,创设真实、多元的人物活动情境

教材虚拟人物观察文化的视角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英语》中的主要登场人物均为中国人,但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交际对象多数时候来自世界各国,因此教材有必要创设来自目标语文化、本土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背景的人物视角,使学生从不同文化角度看待问题。此外,《英语》主要登场人物活动环境单一且缺乏真实感。创设的情境大多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设置简单重复,任务导向性强而情境体验感低。因此,中国教材编写者需精心设计人物活动环境,增加其连续性和真实感,可借鉴New Horizon 的做法,描绘不同文化身份属性的人物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生活体验,在文化交流的融合和冲突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教材 “真实图片” 比例,体系化呈现本土文化要素

图片作为多模态中的图像模态,有助于创设情境、促进文本理解、发展思维品质。教材插图的选择应平衡真实和非真实图片比例,《英语》 “非真实图片” 比例过高,卡通类插图过多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此,《英语》应适当提高真实图片比例,直观反映现实,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图片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深层次思考。此外,New Horizon 在书末 “资料编” 等部分完整呈现了日本全年16个节日、18个典型日本文化词汇、16 个日本人文景点和6 个年中例行活动,而课本主体呈现其中部分本土文化元素,在每册书开头会明确学习目标,这种全面化和体系化的编排方能式让学生对日本传统文化全貌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值得借鉴。

(三)深入挖掘 “文化观念” 素材,提高 “文化个体” 的数量及代表性,突出传统文化与现在、未来的连结

文化观念属文化冰山的隐性部分,最难教学。《英语》对文化观念呈现很少,鉴于文化五要素彼此动态联系,教材编写者可以从本土文化人物、文化产品和文化实践入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 “文化观念” 并加以呈现。此外,也可通过文化共现的方式呈现不同文化间的共性或差异。如New Horizon 呈现了和服和夏威夷衫的历史渊源(B3Pre1Challenge),日本浮世绘元素对欧洲绘画的影响(B3U1)等。最后,在文化个体方面,中国教材首先要提高人物数量,通过一个个文化个体鲜活事迹的呈现,更生动地传达人文价值。而在个体选择上,首先要平衡男女比例,提高杰出女性的比例。其次要有年代代表性,所处年代不能过于单一。最后要选取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代表性的文化个体,尤其要突出传统与现在、未来的连结,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四) “见缝插针” 式加强本土文化密度,提高本土文化学习能力要求

New Horizon 本土文化含量明显高于《英语》,但其总页数仅为《英语》的一半左右,可见New Horizon 在有限的教材空间中,实现了最大化的人文价值,而这主要归功于其 “句式操练词汇” 的高频次使用。这种 “见缝插针” 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谓 “一举两得” ,提高了对课本有限空间的利用程度。本土文化是学生生长的土壤,该类型练习让学生从熟悉的本土文化知识出发,有话可说,更有表达欲,增加学习趣味性,值得借鉴。此外,《英语》的本土文化要素学习能力要求总体偏低,在很多的练习及口头/书面表达活动中,教材更注重语言本体知识和技能,学生自主发挥空间小,忽略了学生观点表达能力的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若想让中国价值观真正走向世界,英语教材需适当增加 “阐释” “反应” 层次的本土文化练习数量,让学生在对比、分析、评价、表达情感、陈述观点等高阶思维训练中,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从而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逐步培养起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教材英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材精读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谁远谁近?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