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话黄连

2020-10-26 06:47孙清廉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苦寒黄芩黄连

孙清廉

“良药苦口数黄连,花开争艳正月间,清热解毒起沉疴,苦尽甘来结姻缘”。这首咏黄连的诗,记载了古代在民间流传的一则动人有趣的有关黄连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在我国的大巴山区深处住着一个姓陶的中医,他家有一个药圃,栽种着数百种中草药,有个青年幫工替他经营管理。这位青年勤劳忠厚,每天都在起早贪黑的在园子里浇水锄草。有一年正月的一天早上,寒霜未化,冷风袭人,小伙子在园内后山上,发现一朵黄绿色的小花,迎着凛冽的寒风独自开放,于是他便把这棵野草连根挖起栽在园子里,并经常浇水施肥,终于开花结子。第二年他把种子都洒种在园子里,初春时节小花开满了整个药圃。

陶医生有一位聪明伶俐的爱女,名叫妹娃。有一天她突然患了一种怪病,全身烦热,又吐又泻,两三天就病得不省人事。碰巧陶医生远出诊病还没有回来,请了当地其他几位医生看病都不见效,青年十分焦虑。他突然想起园子中那黄绿色小花,他前个月咽喉肿痛,偶而摘下一片叶子嚼了一下,感到特别的苦,谁知过了不过一个时辰,喉咙痛却减轻了许多,接着他又连嚼了几片,咽喉疼痛的症状竟然全消退了。他想这种花草是不是能治妹娃的病呢?于是他就在园子里拔了一整棵,煎水给妹娃喝了。谁知此药还真灵验,妹娃早上喝的药,到下午病情就有了明显好转,再服了两次,妹娃的病竟奇迹般的痊愈了。陶医生回来,得知青年帮工用园中小草治好了女儿的病,连声赞扬说:“妹娃所患之病,是肠胃湿热太重,一定要用清热燥湿、泄火解毒的药才能治好,看来这开黄绿色花的小草,一定是清热泄火解毒的特效药了。”这位青年帮工姓黄名连,陶医生为了纪念他辛勤培育出这种特效草药,又治好了女儿的病,不但把女儿妹娃许配给黄连为妻,还把这种药正式定名为黄连。

黄连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包括三角叶黄连、峨眉野连和云南黄连)的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等省。由于四川省不但产量大而且质量好,是黄连中的道地药材,故常称川黄连。在秋季采挖,去须根及泥士,晒干。生用、炒用或用酒炒、姜汁炒、吴茱萸水炒等,用时捣碎。

黄连大苦大寒,入心、胃、肝、胆、大肠经。功能泄火解毒,清热燥湿,是泻心胃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热、清心除烦、消痞止痢、治疗湿热郁火之主药。故凡心火炽盛、烦热神昏、心烦不寐;或肝胆火升、目赤肿痛、羞明流泪;以及肠胃湿热所致痞满呕吐、腹痛泻痢等症,皆为要药。

一般而言,用于心火炽盛、胸膈烦闷、口舌生疮等症,常与黄芩、栀子(黄连解毒汤)、竹叶、木通等同用;若温病热邪入心而神昏谵语、烦躁不宁、汗出口渴、身热舌红等,本品可配郁金、石菖蒲、天竺黄、远志、连翘、生地、元参、犀角等同用;若因火热内盛、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并伴便秘尿赤者,则多与大黄、黄芩(如泻心汤)以及丹皮、生地、栀子等凉血止血药配伍;若治心烦失眠,多与朱砂、枣仁、阿胶为伍,方如朱砂安神丸、黄连阿胶汤;若用于肝火上升、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视昏暗等症,多与黄芩、栀子、菊花、草决明、石决明、木贼草、薄荷、羊肝等以清肝明目,方如黄连羊肝丸;用于胃热、呕吐苦水酸水。则可与吴萸(左金丸)、苏叶等配伍。

清热燥湿,用于肠胃湿热、泄泻下痢、里急后重,多与木香(香连丸)、槟榔、白芍、黄芩、白头翁等同用,有清肠止痢之功。若赤痢兼有身热表症者,可与葛根、黄芩合用,如葛根芩连汤;用于肠胃湿热、脘腹痞满(胃脘部堵塞感)、呕吐恶心,多与黄芩、半夏、生姜以及枳实、厚朴等同用,如半夏泻心汤;若胸中有热、肠胃有寒、寒热不调,以致脘腹欲呕者,可与干姜、半夏、桂枝等配伍,方如黄连汤。此外,黄连用于清热消炎解毒,医治疮痈,则多与金很花、连翘、蒲公英、地丁、赤芍等配伍。本药苦寒,少量应用,尚有健胃作用,可促进消化,若应用过量,则苦寒败胃,反使消化不良。

在临床应用中,黄连配伍常以药对的形式出现:如黄连配吴萸,可用于肝火旺、肝胃不和而致的胃痛嘈杂、泛吐酸水;配细辛可治疗牙痛、口疮;配肉桂(交泰丸)可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配木香治疗痢疾;配干姜用于腹寒痛下痢;配枳实治疗心下痞;配大蒜用于大便下血。前人这些经验,皆用一寒一热、一阴一阳,互相配合,相互制约,常取得意想不到的良效,在组方时可资借鉴。

现代研究表明,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以及黄柏酮等成分。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各型痢疾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多种致病性真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优于磺胺。临床常用于治疗呼吸、消化等系统多种炎症以及口腔溃疡、牙周炎、中耳炎、急性化脓性炎症、妇科滴虫性阴道炎等。此外,本品还有抗癌、降压、促进胆汁分泌、苦味健胃等作用。配伍恰当,临床应用广泛。

一般而言,黄连清心与大肠火宜生用;清肝胆火宜吴茱萸水炒;治上焦火宜酒炒;清胃火呕恶宜姜汁炒。炮制诸法,既能增强治疗功效,又可缓解苦寒之性,可随症而施,但不宜多用。临床入煎剂、丸散和外用均可,常用量3~10克。

黄连苦寒,故凡血少气虚、脾胃薄弱、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泻等宜慎用或不用。

总之,黄连苦寒走心经,泄火除烦用最灵。清热燥湿疗热痢,疮痈目疾皆能平。

编辑:迟昊

猜你喜欢
苦寒黄芩黄连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遣怀
观菊赏鹦有怀
不一样的“双黄连”
黄芩苷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咏棕树
苦寒吟
“小矮子”黄连
黄芩悬浮细胞培养过程中黄芩苷含量与POD活性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