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绩效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2020-10-26 06:56张宝强齐新艳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9期
关键词: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张宝强 齐新艳

摘 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是通过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本研究在分析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并从推进资助对象的精准化认定、提升资助制度的法治化水平、实施资助资源的多元化配置、构建资助监督的精准化机制四个方面,指出提升高校学生资助绩效的路径,从而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资助绩效;指标体系;层次分析;综合评价

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是通过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基础保障作用,不断完善资助工作政策,加大资助工作的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资助工作格局。然而,由于国家资助政策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失与错位,导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一套完善的对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进行评价与分析的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资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评价指标在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政策导向,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科学性原则。为保证决策信息的真实可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贴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真实情况。高校要充分运用教育成本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高等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使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规范和理论基础之上,同时要突出重点,便于获取数据信息。

指导性原则。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价必须立足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实际情况,代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导向和實际要求,突出高校资助育人的目的。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紧密结合国家出台的有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以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而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效开展。

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规律,结合资助工作的内外部因素,按照过程管理理论进行全程规划与设计。具体来说,指标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反映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全貌,做到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相结合,切忌以偏概全。

层次性原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主体角度来看,涉及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等要素。从资助政策体系来看,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方式。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不同角度出发,既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资源筹措、资助资源配置、资助监测与跟踪、资助社会效应、资助政策等各个环节,又要考虑每个环节中涉及的要素。

动态性原则。当今社会日新月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适应资助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不断变化,随着形势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调整。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构成

根据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影响因素,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基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多样化、层次化和动态化特征,各层次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只通过几个简单的指标要素或者指标要素组合来表示,而是应该对各个指标进行系统化地有机整合。本研究中,笔者依据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影响因素,结合专家调查、文献查阅和实际工作经验,以国内外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提出的指标体系为参照,基于频次分析的筛查方法,构建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体系包含6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

第一,资助对象认定。涵盖认定理念的优化、认定制度的建立、认定标准的确定、认定程序的实施、认定结果的认同5个三级指标。

第二,资助资金筹措。涵盖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财政的投入、高校资金的投入、社会资金的投入4个三级指标。

第三,资助资源配置。涵盖配置理念的更新、资助项目的确定、配置模式的优化、配置比例的调整4个三级指标。

第四,资助工作管理。涵盖机构人员的配备、政策措施的落实、资金使用的审计、助学贷款的偿还4个三级指标。

第五,资助效应评价。涵盖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舆论的认可、精准资助的成效4个三级指标。

第六,资助政策调整。涵盖政策的科学性、政策的有效性2个三级指标。

二、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一)评价指标值的获得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高校学生资助绩效是一个动态化的指标。因此,对其评价不能只就某一个时间点进行单项评价,而应该对一个阶段(至少一年)的绩效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评价前期必须安排专人进行数据资料的统一管理,评价过程中必须连续收集一定时期内若干期的评价指标值,并且按照相应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复杂的绩效评价系统分解为不同的要素,按照其所在的层次,通过定量指标精准取值、定性指标模糊量化的方法,计算出每个层次要素的权重,进而得出上级指标总的权重。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明确问题,确定所要评价的目标。任何一项评价都有其目的性,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价的目的本质上是资助育人。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弄清楚其内涵和外延,其包含的要素有哪些,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从而确保评价工作准确到位。

第二,层次结构分析,确定要评价的具体内容。评价内容涉及多个层次,可以根据指标的构成层层分解,把影响资助工作绩效的内容全部筛选出来,进行整理归纳。在此过程中,高校一定要多渠道调研,防止因工作人员个人臆断而造成评价结果不合理。

第三,构建综合评价矩阵,邀请相关专家对各个层次中涉及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引入合适的评价方法判断其重要程度,并采取1~9标度法进行量化处理。受专家主观认识和指标本身复杂性的影响,在判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问题,因此评价矩阵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四,根据量化处理结果进行相对重要性的核算和一致性检验,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对判断矩阵进行进一步调整。比如,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可以邀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的专家,熟悉资助工作的教师或学生对相关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然后通过1~9标度法归纳出指标矩阵,再通过具体计算得出相应的权重系数,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指标权重。

(三)评价结果的分析

结合高校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根据指标权重按照百分制进行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别划分。如果某项指标处于优秀档次,说明该校在该指标的相关工作完成情况方面处于较好水平,应进一步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提升,积极打造学校工作特色;如果某项指标处于良好档次,说明该校在该指标的相关工作完成情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研讨交流,努力提升工作成效;如果某项指标处于一般档次,说明该校在该指标的相关工作完成情况方面基本正常,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学生的期望基本相符,应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整体工作的提升;如果某项指标处于较差档次,说明该校在该指标的相关工作完成情况方面做得不够,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改。

三、提升高校学生资助绩效的路径

(一)推进资助对象的精准化认定

高校学生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关于精准认定,许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认定程序、标准和要求。很多国家把家庭经济调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手段。比如,美国把家庭收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唯一标准,德国将父母上缴所得税支付单据作为认定标准,日本将家庭收入、资产状况等作为认定标准。尽管认定指标有所不同,但本质上还是以家庭收入和财产估价作为基础核定标准。我国学者大多认可通过多项指标进行核定。比如,杨晴提出将家庭收入、生活费支出、购买奢侈品支出和个人表现作为评价标准;赵炳起和李永宁提出将经济资源指标、人力资源指标、自然资源指标、社会资源指标、特殊事件指标、个人综合表现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刘进设计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判定评价指标体系。综观国内外认定标准,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比较成熟,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很难直接套用。国内学者提出的判定方法,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有些指标需要人为评价来完成,说服力不强,难以满足当前精准资助的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更新工作理念,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式,提高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率。

(二)提升资助制度的法治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步伐加快,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法治保障。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不断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施成效与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国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经验较为成熟,美国在1993年颁布《学生贷款改革法》等多项有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法律,将高校学生资助模式、信用建设等融入资助法律体系建设;2004年,英国议会通过《高等教育法》对新的学生收费和资助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进行确认。然而,当前我国有关高校学生资助方面的制度仍然停留在“办法”“条例”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制体系,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有很远的距离,也与保障广大学生受助权利的渴望相去甚远。笔者认为,应借鉴国外“依法资助”的理念,在《高等教育法》与《教育法》对资助体系概括性规定的基础上,制定《高校学生资助法》,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对象和主体、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资助工作的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出台。同时,加强监管制度的法治化建设,对学生资助相关的投诉与权责纠纷的处理做到有法可依。

(三)实施资助资源的多元化配置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高校学生资助资源的配置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努力形成多元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国外,学生资助资金的获取途径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相对较少。而我国学生的资助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加上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的少量投入。2019年,中国普通高校达到2600多所,在校生人数2700多万,如果仅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压力太大,加上高校自身面临许多发展难题,各个高校发展不平衡,筹资能力有限。因此,应借鉴国外经验,扩大社会力量资助经费的投入,打破以国家财政为主的传统资助模式,努力构建政府、高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资助资源配置模式。

(四)构建资助监督的精准化机制

近年,国家积极开展精准资助,在高校學生资助工作中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资助资金在管理上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而迫切需要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的管理。应建立专门的高校学生资助经费监管机制,防止出现挪用、克扣等现象。上级部门要加强督查指导,通过审计部门审计、第三方中介机构调查等方式,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防止资助经费的滥用。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在受助对象的认定、受助名单的公示、资助资金的发放等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的公开、公正和透明。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畅通学生投诉渠道,及时解决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从高校学生资助绩效的特征可以看出,在复杂的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量化指标,又有定性指标,这些指标的衡量标准不统一,因此,应构建一套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白华,徐英.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

[2]杨小勤,郑婷.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J].科技展望,2015,(14).

[3]徐英.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6.

[4]刘少军,王瑜瑜.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中的设计与实现[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8,(8).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智能电网风险评价研究
遵循惯例写好自己的作文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浅析聚类分析在郫县烟草卷烟营销方面的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郑州市各县(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