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若干思考

2020-10-26 09:18杨良初
产业经济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财政政策

杨良初

内容提要:伴随全球气候恶化和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日益加大,加强国家应急管理与应急产业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应急产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据估算目前已达万亿元的规模。本文围绕应急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一是论述了应急产业属性;二是论述了加强我国应急产业发展财政政策支持的紧迫性;三是较深入地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四是提出了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应急产业发展;财政政策;建议与思考

随着国家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应急管理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加强应急产业的管理与促进应急产业的发展,无论对于国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公共安全,还是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进行探讨与提出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应急产业的内涵与属性

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按类别划分,一是救援处置装备与技术;二是监测预警诊断设备与技术;三是预防防护产品与技术;四是应急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应急产业具有应用广泛性、产品备用性、时效性、专业垄断性、高风险性等特点。

应急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虽具一定规模但起步较晚,发展前景广阔,将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家财政如何支持应急产业发展,取决于应急产业的属性,即属于“公共产品”还是属于“私人产品”。如果属于“公共产品”,则完全应该由财政支持;如果属于“准公共产品”,则需要财政部分支持,部分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属于“私人产品”,完全交给市场配置。但是,应急产品与一般公共产品不同,具有较强烈的外部性,而且是正外部性。所以,无论属于何种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均有必要得到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

从应急产品的来源来进行分类,可分为专用、兼用、通用三类。一是专用产品。专用于应急保障和突发事件应对的产品,没有安全威胁时基本上发挥不了其他功能。例如地震災害救援专用的生命探测仪、灭火器、安防报警设备等。二是兼用产品。既可以用于应急保障和突发事件应对,也可以用于常态领域的交叉性多用途安全产品,如工业监控系统,可用于设备安全运行和危险物品生产过程的监控,也可用于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又如具备应急功能的特种车辆,在平时可以作为一般车辆承担运输功能。三是通用产品。主要是在日常提供本身产品的功能,但在应急保障和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提供服务的关联性产品,如表1中的模拟仿真技术、通信服务、挖掘机乃至矿泉水等。

因此,为了增强财政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针对性,政府财政对应急产业的支持要区分许多复杂的情况,如属于“专用”的非营利性和非排他性纯“公共产品”,无论是发生应急事件时需要使用的应急产品,还是平时也需要的应急技术装备的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与使用,均需政府财政投入;“兼用”的应急产品大多数属于“准公共产品”,发生应急事件时作为政府公共产品使用,需政府财政投入,处于闲暇时如何投入市场使用,需要找到适当的市场运作机制对应急产品加以利用,比如租赁的形式;对于“通用”的应急产品,因其外部性可以在技术研发和政府采购环节给予政府财政补贴等政策的支持,基本上可以交由市场调节。可见,应急产业虽然总体上属于正外部性较强的产业应该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但也要区分应急产品的使用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与力度。

二、加强我国应急产业发展财政政策支持的紧迫性

我国应急产业处于成长过程中,总体看来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属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发展中的弱项与短板,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补短板”的重要内容。政府财政有责任通过制定税收和财政补贴政策及政策性融资支持应急产业发展。

1.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要求我国加快应急产业发展,防范与抗击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洪涝、台风、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日益频繁、损失巨大。据民政部统计,2017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干旱和地震灾害为主,风雹、低温冷冻、雪灾、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森林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4亿人次受灾,881人死亡,98人失踪,525.3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70.2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15.3万间房屋倒塌,31.2万间严重损坏,126.7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8 478.1千公顷,其中绝收1 826.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 018.7亿元。

2.应急产业部分属于政府应该供应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财政有责任支持应急产业发展。总体看,应急产业具有公益性、外部性特征,政府财政按照应急处置程序承担相应的责任。应急事件处置不论政府、单位还是家庭,都应该自身能力范围内,恢复和重建家园。从家庭看,它是最小的社会组织,是应急救援的基层环节。家庭需要应急的突发事件往往就是家人患病、家里突然遭受变故,或者遭受不可抗拒力(洪水、地震、干旱等)的破坏,家庭就得动用积蓄和平时准备的物资应对突发事件对家庭生活的打击,减轻突发事件对家庭的破坏。在国家应急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家庭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是主导力量。从单位(企业)看,依靠集体力量应急救援,显然比依靠家庭和个人力量强大很多,单位不仅要建立专门应急小组和救援体系,而且单位应该在财务计划中预留一定的资金作为应急救援准备,同时购置一定的救援设备和物资,以备不时之需,而这些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允许从企业成本或单位应急支出中开支。单位(企业)从内部建立了应急救援的制度规章,一旦遇到特殊事件能够及时动用应急救援体系实施紧急救援行动。在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不太健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单位(企业)应急救援就是国家应急救援的主体。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是借助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从应急救援制度、法规、应急救援机构与队伍、应急救援财力支持、应急救援等级等方面进行整体安排与组织。不同的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受制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在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应急救援都是简单和薄弱的体系,或者说制度法规、资金和物资准备及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都是不健全和力量薄弱的。只有在国家经济较发达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才能够拿出更多财力和物资为应急救援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制度法规、财力准备、救援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培训等方面更加健全,成为现代应急救援体系的主力军。国家财政是现代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财力提供者,在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我国现有应急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国内高科技应急救援产品的价格均十分昂贵,价格不菲除由其本身的高科技性所决定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从事民用应急救援设备产品生产的企业,现在所用大部分为国外产品。在我国为数不多的几家救援装备经销企业也主要是做国外代理。我国应急装备产品生产起步晚,对城市救援体系认识不如国外早,必会导致与国外发达国家技术发展之间的差距,也就影响了应急产业和其他下游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救援队伍缺乏先进、配套的救援装备,救援作战部队技术含量不高。救援队员在侦查中,往往要靠背负呼吸器直接接触作业,风险程度相当高;现在许多危险化学品救援队伍的技术装备只能用于场内事故救援,而在参加社会相关事故的救援时,成套移动设备不足。此外,救援信息保障技术落后,矿山、化工、消防、海上搜救与打捞等应急救援力量,面对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重特大事故灾难,指挥信息资源分割,共享困难。目前大部分大型、关键应急救援装备还依赖进口,比如航空应急救援装备,矿山井下救生通道快速打通装备,生化、核辐射防护装备等。应急技术装备落后,国产化率低,使我国应急产业整体竞争力低,应急救援能力受到限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极不相适应。

三、我国财政政策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应急产业处在形成与发展时期。传统应急产业仅限于消防领域,具有范围窄、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偏低、竞争性差等特点,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应急产业大格局没有形成,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创新加快缺乏融合,政府财政对应急救援体系建立与应急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考虑,资金与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相当突出。

1.应急产业发展缺乏应急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支持。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产业布局的总体安排。当前应急产业发展应该由什么样的应急产业政策指导,该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依靠什么发展、发展规模与保障措施,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方向。比如,政府财政与金融政策支持哪些应急产业发展、如何支持缺乏方向;政府不知道做什么,市场不知道提供什么,企业不知道如何在产业选择、产业投资规模、产业发展周期权衡中做出生产决策。结果必定是应急产业发展的混乱无序,应急产品与装备将在技术和种类、质量上难与世界强国竞争,使应急产业发展滞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应急产业属于公益性较强产业,没有产业政策引导,没有财政政策支持,就不可能获得长足发展。

2.应急产业发展缺乏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融合,难以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与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快的发展。应急产业发展依赖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现在我们对大数据如何利用于应急产业发展过程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谁收集应急产业发展所需的大数据、谁来整理和分析应急产业市场供求信息与数据、国家应急产业政策如何运用大数据、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如何运用大数据等等,尚无明确的方法和路径,形成大数据利用的盲目性。一是政府缺乏应急产业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利用、效果评估等统一的流程设计与制度安排。大数据收集整理也要讲规则,讲程序,讲方法,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就会造成大数据与应急产业融合的巨大浪费与混乱。二是政府和企业对应急产业大数据收集整理能力不足。应急产业是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关联的系统,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谁收集和整理数据,应该有明确的制度安排。显然,这方面我们存在很大欠缺。三是应急产业数据预测和处理能力不足。数据的收集在于运用,在国家应急产业政策制度中大数据运用存在欠缺,现有应急产业政策制定习惯于传统简单的数据分析,国家用于市场与行业的预测也就难以精准。比如,公共危机对应急产业的影响,需要公共危机处置中应急产业参与度和消耗数据以及重建中应急产业的消耗能力,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对应急产业发展与公共危机的关联度、发展趋势与变化规律做出准确预测与推断,既是危机管理部门制定正确的应急产业规模、结构配置与储备应对策略的依据,也是应急行业部门和企业掌握市场动向和制定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些方面我们也存在很大差距。

3.应急产业支持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明确和划分不到位。“专用”应急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应完全财政承担支出。但是政府自己建厂提供,还是政府采购提供,牵涉公共产品提供的效率问题。如果政府建厂提供会出现生产“专用”应急产品的企业,因产品专供会存在经营成本高、经营效率低、政府难以控制企业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耗费过多公共资源的问题。而从市场采购就不存在对生产企业成本控制与价格管制问题,还可以按照规格、质量等要求竞购,节约一定的财政支出。显然,现在对专用应急产品的政府采购是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如何确保采购的应急产品的质量,这些问题还没有专门制度规定,财政与应急管理部门的配合也处在磨合过程中。“兼用”应急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如何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作用?可以委托具有资质条件的国有企业承担此类应急产品生产,按合同价格政府收购,但是同样地会遇到效率问题。对兼用应急产品政府财政如何支持,也是一头雾水,没有找到适合兼用应急产品供应与使用的方法;处在应急救援阶段的兼用应急产品属性属于财政投入与支持阶段,是征用还是政府采购,尚无明确说法。如果不及时解决上述“专用”和“兼用”应急产品的财政支持方式问题,必定给我国应急救援工作带来十分被动的影响。

对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如何划分应急产品供应问题,现在只要按属地管理原则供应应急产品,每一级政府都负责所辖地区应急产品储备和应急产品供应,但在遇到特大应急事件时,按照响应级别提升政府供应应急产品层次。但现在划分中央与地方应急责任与应急产品供应范围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也缺乏有效的法规明确和约束。

4.政府财政支持手段单一,缺乏综合制度安排。支持应急产业发展就想到财政支出,比如购买专用和兼用应急产品和设备,也有用于专门生产应急产品企业的投资。哪些专用应急产品和设备可以由应急管理部门购买,以什么形式购买,应该有专门的应急产品政府购买的制度规定,同时也会引导部分生产企业制造类似应急产品和设备,参与政府采购的竞争。显然,购买支出是支持应急產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完全依靠购买支出难以起到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作用。除购买支出以外,还有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手段也是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运用较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应急产业发展具有导向性,具有“四两拨千斤”的调控作用,现在财政支持应急产业发展中对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运用,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不能满足应急产业发展要求。发展应急产业不能单纯依靠财政支出手段,要通过财政支出、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PPP等多种政策手段的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5.对应急产业技术创新缺乏专门财政支持政策,不利于应急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尽管我国应急装备技术有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装备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关键装备有较大差距。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有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一些关键应急装备依赖进口。为了改变应急装备技术的现状,国家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但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一是对应急装备技术研发投入总量不大、结构不合理、效果不明显。对于一些关键装备技术应急管理部门尚未列出清单,财政部也未针对应急装备关键技术采取有效的财政投入措施,将拉大我国应急装备技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如高端消防救援装备、搜救仪器装备、应急监测检测仪器装备、防护装备等,进口比例在70%以上;普通应急产品国内技术比较成熟,国产化率较高,但是面临激烈竞争。二是应急装备技术研发机构或制造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不仅国家财政对应急装备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缺乏应有支持力度,对技术人员培养和技术创新也缺乏激励机制,国家科技部对应急装备技术创新缺乏明确的支持政策,影响和制约应急装备研究机构和制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如何适当购买国外应急先进装备或引进外国应急装备关键技术,鼓励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组织技术攻关和消化吸收,政策引导和支持不力。如果国外应急装备先进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攻关支持和激励政策不到位,就会拖延我国对关键应急装备技术的突破,制约我国在应急装备技术上的发展,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要把上述三方面的应急装备技术支持政策加以明确和补位,需要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科技部的协同努力,才能尽快缩短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

6.应急产业尚未列入政府财政PPP范围,制约应急产业的发展。应急产业中的“兼用”准公共品和“通用”产品,都属于外部性、公益性突出的产品,需要借助政府和市场力量,加快产业发展。公私合营方式(PPP)正是借助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发展属于准公共品和公益性较强的私人产品。政府与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PPP公司,可以有效解决政府资金不足、效率偏低的问题,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和私人资本重视成本节约和经营效率的优势,加快应急产业发展。但是,现在财政部门建立的PPP基金和支持的对象均未将应急产业纳入其中,应急产业只能依靠现有一些政策来发展自己。缺乏大量资本支持和经营效率提高,应急产业发展将遭遇“发展瓶颈”。

四、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应急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应急产业部门与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协调。政府财政政策只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手段,但它对应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财政政策与应急产业政策的配合是应急产业有序发展的保证。应急产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群,按产业性质分为应急监测预警产业、应急预防防护产业、应急处置救援产业、应急咨询服务产业、应急教育培训业等。这些产业如何搭配才能有利于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体系,不仅每一产业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支持,产业间的搭配比例也有赖于产业政策指导和财政政策有区别的对待。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急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产业政策指导和财政政策支持,但更需要借助市场力量取得资源、获得发展,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调节也是根据应急产业的市场供需状况作出的。同时,做好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性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安排,也要做好突发事件发生后保障性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安排,确保应急产业预防到位、保障有力。

2.应急产业发展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财政政策要支持应急产业与大数据、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应急产业发展离不开对应急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估与预测,而应急产业前景评估与预测离不开大量应急产业市场供求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市场经济国家应急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的收集与整理,对国内市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发展路径的借鉴,都很重要。借助应急产业大数据的分析,找到国外与国内应急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对国家应急产业政策制定,还是提供应急产品的企业对市场供求的判断,应急产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前景把握,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应急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就是借助互联网发达的物流产业、网络销售系统和应急物资与装备的仓储业,推动应急产业物流化、网络化的升级与发展,政府财政运用投资、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支持应急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促进应急产业更快发展。

3.合理划分应急产业发展央地财政支出责任,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应急產业积极性。应急管理是按突发灾害事件的响应级别决定中央和地方应急管理权限。一般应急事件由地方自行处理,较大应急事件才上升响应级别,市、省应急管理部门提供部分救援物资、设备和力量。特大应急事件所带来的灾害损失特别巨大,依靠地方政府力量已难以承受,必须由中央政府和中央财政提供应急救援物资和资金支持。可以说应急管理是按灾害损失程度和响应级别划分央地救援与财政责任的。而应急产业发展也是为应对应急事件发生建立的地方政府管理的应急产业和中央管理的应急产业,服务于应急需要。所以,应急产业发展服从央地应急支出责任划分。一是应急产业发展要有全国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对全国应急产业做出既满足当前需要又要考虑科技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要求。这是中央政府和应急管理部的事权。二是中央所属应急产业限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国有大型企业或股份制企业,经营方向首先保证全国应急救援所需大宗应急产品、关键应急产品的需求,然后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应急产业竞争力。还是中央政府和应急管理部政策指导范围,属于中央事权,中央财政配合应急产业布局做好财政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工作。三是地方发展应急产业中地方特色、为大型应急企业配套的、地方应急救援必需的应急产业,发展属于“兼用”和“通用”类的应急产品,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给予指导,地方财政部门给予区别对待的财政政策支持。

4.发挥政府采购制度在应急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更好地维护应急产品市场公平竞争。应急产业发展选择政府投资还是政府采购方式,取决于我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取舍,政府投资限于“专用”类应急产品生产支持,政府采购更多参与“兼用”和“通用”类应急产品企业生产的支持。美国许多国防产品都是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对应急产品种类、型号、规格、质量提出具体要求,向所有应急产品企业招标采购,起到政府影响应急产品市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作用。为此,要尽快出台国家应急产业政府采购条例,对应急产业政府采购过程进行规范,明确应急产业政府采购范围、谁组织政府采购、采购标的种类型号规格质量与价格的要求,采取公开透明的广告招标,对参与竞标的企业和产品进行专家评审,确定参与竞标的企业,通过专门的出价竞标,选出符合实际应急救援需要的应急产品。如果采购资金来自财政,财政部门应该参与采购的组织和审核。借助政府采购手段,指导市场应急产品发展方向,激励应急产品生产企业积极从经营方向、质量、管理等方面做出改变,提高应急产业竞争力,更好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5.运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促进应急产业发展。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是政府财政调控经济的常用政策手段,支持应急产业发展也离不开运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手段。财政补贴一般运用于政府与市场交叉领域,对应急产业而言主要支持属于“兼用”类应急产品的发展,这部分产品虽然由企业经营,但因为相当部分要卖给政府作为应急救援用途,又不能价格太高,政府也对这部分应急产品进行了价格控制,但企业不能亏损经营,只有通过财政补贴对经营“兼用”类应急产品在流通环节或消耗环节给予适当价格补贴,或在经营环节对发生亏损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性亏损补贴,使经营这类产品的企业不会因为亏损而失去经营积极性,也会使企业得到一定的盈利。税收优惠的用途更为广泛,凡是具有公益性和正外部性的产业与产品,甚至国家政策支持的属于市场调节的产业与产品,都会得到政府程度不同的税收优惠支持。因为具有公益性或正外部性产业与产品,经营处在微利和亏损边缘,很难有企业经营这类产品,必须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支持下,企业才会获得一定盈利。就应急产业而言,“兼用”类应急产品和“通用”类应急产品,因为满足国家应急救援的需求,经营这两类应急产品的企业都会得到政府税收优惠支持。属于盈利水平较低的“兼用”类应急产品税收优惠程度高于“通用”类应急产品,比如“兼用”类应急产品经营企业可以得到所得税优惠,还可以在增值税上取得一定优惠,可能其他税收也会给予优惠,主要看“兼用”类应急产品的重要性和用途。“通用”类应急产品经营企业通常也会得到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而且视其盈利水平得到不同税率的企业所得税优惠。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促进应急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国家应急救援对应急产品的需要。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要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应急产业重点方向成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鼓励充分利用军工技术优势发展应急产业,推进军民融合。

6.运用“PPP”模式促进应急产业发展。部分不能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兼用”类应急产品企业与“通用”类应急产品企业,受盈利水平影响不能从市场获得足够资金支持,其生产规模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两类应急产品企业投资需求问题,必须采用公私合营方式成立应急产品生产企业,政府财政从PPP基金中拿出适当资金与一家或多家民营资本、私人企业合资、合股形式成立企业,共同经营应急产品,经营企业盈利按照出资比例分红,经营决策由董事会决定,经营管理委托企业总经理和管理层完成。目的就是解决应急产业发展的投资短缺问题,同时加快我国应急产业做强做大的进程,提高应急产业的竞争力。而应急产业“PPP”企业,因为应急产业的性质同样得到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支持,获得更快的发展。为此,尽快将应急产业纳入国家财政“PPP”基金支持范围,同时制定应急产业发展公私合营办法,规范应急产业“PPP”发展模式,更好运用“PPP”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7.支持建立应急产业发展基金,促进应急产业集聚发展。应急产业投资基金侧重支持“兼用”类应急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2014[国办发])的精神,加快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可以通过建立应急产业发展基金形式解决资金筹集困难和矛盾。可由财政部、发改委、国资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若干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应急产业发展基金”,按照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进行管理。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不是法人,必须委托管理公司管理运作基金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得到彻底分离,有利于产业投资基金进行长期稳定的运作。管理公司不受股东控制,但必须遵守国家应急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只能用于应急产业类投资引导、参股、控股等投资运作。利用应急产业投资基金,遵循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加强规划布局、指导和服务,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依托国家储备和优势企业现有能力和资源,形成一批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根据区域突发事件特点和产业发展情况,建设一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应急产业规模化发展,发挥应急产业优势企业带头作用,培育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此带动全国应急产业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4〕63号.

[2] 广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应急管理,2013年

[3] 马颖,谢莹莹,吴陈. 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评价研究.科学学研究,2018年第3期.

[4] 文彬,姚翔,庞辉,朱自虎. 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中国应急救援,2017年第1期

[5] 魏际刚. 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思路和建议.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26卷第1期.

Analysis of fiscal policy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mergency industry

YANG Liang-chu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re frequent emergencies,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mergency industry. The emergency industry has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huge potential sca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iscal policy sup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industry.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ttributes of emergency industry. Secondl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urgency of strengthening the fiscal policy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mergency industry. Thir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iscal policy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industry. Finally, we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fiscal policy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industry.

Key Words:emergency industry development, fiscal policy support

〔執行编辑:华岳〕

猜你喜欢
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与“三农”问题
财政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对策研究
我国“流动性陷阱”现象探究及其应对
央行不能逃避责任
基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
萧条经济学、恶性通货膨胀和赤字研究
正确理解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