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取向的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建构

2020-10-26 06:58赵玉莲
卷宗 2020年19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美德

摘 要:无论是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考虑、还是课程建设本身、亦或是从大学生生涯幸福的角度考虑,注重美德伦理的弘扬和美德资源的挖掘,坚持大学生生涯教育的美德取向都是非常必要的。美德取向的大学生生涯教育,将注重完善学生认知、致力于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引导性、同时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思想性,又注重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美德;价值取向;大学生生涯教育

美德或美德伦理学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经典著作《尼可马克伦理学》,还是现代美德伦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抑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开创的我国美德伦理学的道路,中西方学者和思想家从未停止对于美德的探究。不难发现,美德或美德伦理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行动和制度,而更重要的是情感、性格和道德习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其代表作《持续的幸福》中提出了包含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等六大板块一共24种美德[1]。而我们近年来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涵盖了塞利格曼的24种美德。

一直以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着重于大学生职业兴趣发展、职业知识储备、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情商发展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通过在教师引导基础上的职业倾向测量、个人风格测量、课堂训练、课外调研等活动,了解本人当下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资本优势,初步确定并不断修订、完善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和路径。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虽然有对于个人情商提升等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但它更为注重大学生外在职业路径的设计,因此带有明显的实用和功利主义取向。由此,在我们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当代大学生要弘扬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美德的合集。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指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财富[2]。马丁·塞利格曼也认为幸福是我们人生的终极追求。由此,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将更为注重个人内在感受與体验,其课程目标已经由原来的功利取向转变为育德取向。

1 坚持大学生生涯教育美德取向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宏观教育政策与理念要求、中观课程建设本身、还是微观大学生生涯幸福的角度考虑,注重美德伦理的弘扬和美德资源的挖掘,坚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美德取向都是非常必要的。

1.1 坚持美德取向的职业生涯教育是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

课堂思政理念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教育工作者寻找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梳理各课程的“思政元素”,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同时,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饱含美德内涵的观念。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方面具有共通性[3],二者都旨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4]。课程思政理念下,更需要我们深入发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政元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再仅仅以个人职业成功为目标,而把职业生涯幸福与弘扬美德,人生幸福这一价值标准作为终极追求。自我认知部分在盘点个人兴趣、性格、价值观、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基础上,突出了个人优势也即个人所拥有美德的调查及培育。职场认知着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并增加了职场及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诸种美德的新要求。职业规划环节中职业方向的确立与职业路径的设计、职业生涯各阶段的具体规划以及学涯计划皆以生涯幸福为导向。职业实施环节,重在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强调个人价值和个性的发扬。

1.2 美德取向是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需要

国外特别是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基本上从小学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已形成了比较系统且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涯教育开始较晚,真正迅速发展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之后,但具体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价值取向偏离。当下大学生生涯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实用主义和“功利化”倾向,单纯以就业率、薪资等硬性指标为生涯追求,而忽视职业素养和内在生涯幸福的引导。而且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即使是具体的就业指导,也只注重职业的外在经济价值,而忽视职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等人才素质的培育。第二,学生主体性不够。当前大学生不能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因此以“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没有充分发挥个人主体性和能动性,去主动把握个人的职业生涯。第三,课程内容过时,思想性欠缺。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跟不上时代发展,对于当下学生的新特征和职场的新变化及对学生素质等各方面提出的新要求不能保持应有的敏感度。同时,生涯教育的课程内容重在帮学生适应和胜任职场,而较少关注学生的思想和人文素养教育。第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当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虽然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模拟面试、素质拓展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在增加,但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仍较低。

1.3 坚持职业生涯教育的美德取向有助于大学生生涯幸福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实现幸福人生应具有5个元素,即积极的情绪、投入、良好的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成就感[5]。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欲成就幸福的生涯,同样要具备上述5个元素。同时,我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涯,是快乐情绪、人生意义和优势三者的结合。比如:我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包括解决难题、写作、帮助孩子成长以及音乐等。让我快乐的事情有烹饪、阅读、音乐,和孩子在一起。富有幽默感、热情、与孩子沟通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则是我天生的优势。由此可见,和孩子在一起活动可以带给我快乐和意义。再考虑到我的个性和生活习惯,比如我做事有计划,喜欢规律地工作以及较长的休息时间。综合考虑三者,我发现做一个老师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此方法不一定能帮助我们找到薪水最高的工作,却可以帮我们获得幸福的工作[6]。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美德优势的认知与培养,辅以快乐情绪的养成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涯幸福感。

2 美德取向的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展望

美德取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需要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角度切入,通过唤醒幸福和美德培育等手段,以美德养成和生涯幸福为终极目标,力图通过生涯教育助推大学生德育工作。

2.1 重构学生的认知

美德取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更为注重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提升。第一,重构学生的生涯期待。根据生涯混沌理论,学生应该认识到,职业世界具有复杂性、变化性、偶然性和非线性等特征。我们应该运用收敛视角,关注生涯发展中相对稳定和有秩序的方面,以期为学生提供一些共性的可供借鉴的职业生涯发展建议。同时,还要运用发散视角,关注对变化的、偶然发生的机会的应对。第二,颠覆原有课程体系,纠正学生原有认知。美德取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生涯觉醒、自我认知、外部世界认知、生涯决策、生涯管理的由因到果的“五步走”战略,坚持由果推因,以终为始,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我想拥有的幸福生涯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需要怎么规划,我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在哪里,我需要具备哪些美德来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来成就我的生涯幸福。

2.2 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引导性

当前,许多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整体不高,大多是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管理和行政人员,他们中有不少是“半路出家”,较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队伍的人数比应为500:1,但目前多数高校尚未达到这个比例。从长远来看,美德取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坚持专兼职结合,不仅要有一线的专职教师,还应当有一些社会或企业人士兼职提供生涯辅导。首先,引进专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其次,组织从事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人员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再次,聘请社会上的生涯研究专家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员等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为学生举办生涯辅导讲座,提供最前沿的生涯教育理念以及学生最需要的职业咨询与服务。

2.3 加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思想性和时代性,除了引导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具体技术、工具和方法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教育,关注伦理和道德问题。具体而言,在开篇第一章,用“我的幸福:生涯唤醒与承诺”取代原来的“我的成功”,引导同学们了解到底何为生涯规划,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何在,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什么,进而树立生涯幸福意识,并引发学生思考:我想要的幸福生涯模样;第二章盘点自我阶段,重点发掘个人的美德和突出优势,并通过个人突出优势的练习,有意识培养并放大个人优势,使其成为个人的职场核心竞争力;第三章洞悉职场,在了解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基础上,着重于具体的组织因素分析。还应结合当前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形势, 通过典型的职场案例、生涯人物楷模、就业形势与职场环境分析,使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时代性,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同时努力发掘生涯楷模优秀事迹蕴含的美德因素;第四部分的生涯设计环节,生涯方向和路径的设计、学涯计划的制定、个人规划的实施和管理等都要以培育和发扬个人美德的核心内容。

2.4 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首先,采用主体发展型教学模式。在职业规划课程之外,将生涯发展和弘扬美德思想融人各科专业教育中,使职业规划课程与各门课程一起致力于大学生美德优势的认知和发展。其次,采用灵活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的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应该积极探索互动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情景仿真、问题引导等方法,使学生接受类职场情境的熏陶,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个人感悟,锤炼个人美德。再次,从当下学生的问题、困惑出发,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当弱化理论而强化行动,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普及教育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的策略。同时,完善评估体系,通过测评验证、实习考评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对课程效果不断跟踪、评估、反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考评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5][美]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4-18.

[2][6][美]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赵悦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5):118.

[4]何红娟.“思政課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

作者简介

赵玉莲,女,教育学硕士,助教,从事教育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美德
诚实是美德
逆境中成长起来的美德少年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
美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