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噪声污染现状特征与防治对策

2020-10-27 05:44周新宇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3期
关键词:污染特征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摘  要:本文以2018年噪声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辽宁省区域声环境、道路交通声环境和功能区声环境污染现状与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城市噪声;污染现状;污染特征;防治对策

噪声污染对人类的心理、身体健康危害过程复杂,不可忽视[1]。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2-5],对居民正常生活、工作环境的干扰程度和范围也随之加剧和扩大,已成为影响局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噪声投诉已成为民众诉求比例较高的一项,为建设宁静、和谐、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2018年辽宁省城市区域、道路交通和功能区噪声污染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1 监测方法与评价方法

城市区域噪声主要反映整个城市环境噪声总体水平,每年监测一次,将整个城市建成区划分为多处等大的正方形网格,在每个网格中心布设1个监测点位,全省共设监测网格3213个,每个点位测量10min的等效连续A声级Leq;按照《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中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划分的规定进行评价,见表1。

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主要反映道路交通噪声源的噪声强度,每年监测一次,测点设在路段两个路口之间,位于人行道上距路面(含慢车道)20cm处,全省共监测交通干线总长为1659千米,有效路段1067个;每个测点测量20min等效声级Leq;按照《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中道路交通声质量等级划分的规定进行评价,见表2。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反映城市噪声的时间分布,特别是城市夜间的噪声污染水平,每季度监测一次,全省共设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73个;每个监测点位每次连续监测24h,记录每小时等效声级Leq。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进行评价,见表3。

2 城市区域声环境现状及污染特征

将辽宁省14个城市2018年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数据进行等效声级面积加权平均得出,全省14个城市等效声级为52.4~65.2分贝。按照《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评价,10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较好;3个城市为轻度污染;1个城市为重度污染。

3 道路交通声环境现状及污染特征

2018年,辽宁省14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5.3-69.8分贝,均符合国家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标准,质量等级全部为好或较好。全省共监测有效路段数1067个,监测干线总长度为1659千米,其中超标路段数319个,超标干线长度557千米,占监测总长度的33.6%,说明城市道路交通部分路段超标现象比较突出。

4 功能区声环境现状及污染特征

对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计算各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达标率,监测结果显示,辽宁省14个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达标率在43.8%-100%之间,各城市0-3类功能区均达标,但全省有12个城市4类功能区夜间噪声值超标,说明交通干线两侧夜间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问题。

5 防治对策

通过对辽宁省噪声污染现状和特征分析,结合辽宁省噪声管理工作现状,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1)完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群众对声环境诉求居高不下的现状,应建立健全地方法规来进行分类细化管理,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督权、执法权,形成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2)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噪声管理

从声源方面:改善路面状况,进一步提高路面施工质量,敏感区选取低噪声路面,降低汽车轮胎与路面摩擦所产生的噪声;加强宣傳教育,提升驾驶员文明程度和驾驶习惯,禁止车辆在城区行驶时鸣高音喇叭;加强车辆管理,在敏感区域限制车速,严格控制大中型货车的通行时间及行驶路线等减控措施,更换新型低噪声公交车。

从传播途径方面:增加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散射、吸声作用好的树木;在敏感点设置隔声屏障隔音并做好完善和维护工作。

从城市道路规划方面:完善市政道路规划,继续发展城区轨道交通建设,以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压力;不断完善城区道路交通网络,控制汽车保有量,提倡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交通环境。合理规划功能分区,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将主要交通干线尽量避开居民区和文教区,以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程度。

(3)强化执法力度。加强对建筑工地的监督与管理,增加夜间检查执法力度,减少施工对居民的干扰;加强交通噪声控制执法力度,加大对禁鸣区鸣笛、驾驶淘汰车辆上路、违章变道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维护文明驾驶的良好交通环境。

综上,只有从建立健全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道路交通噪声管理,控制声源和传播途径,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大宣传、管理和执法力度等方面来对全省声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才可能逐步降低噪声带来的不良影响,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伟钰,陈方林.资源环境法研究及应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8)[R].2018.

[3]刘砚华,曹勤,高小晋.我国城市声环境状况与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3):71-72.

[4]刘砚华,张朋,高小晋.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现状与特征[J].中国环境监测,2009:25(4):91-93.

[5]柳孝图.城市住宅声环境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1989(4):23-27.

作者简介:周新宇(1983-),男,辽宁阜新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及环境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污染特征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资阳市主城区空气质量及污染特征分析
某炼焦煤气厂搬迁后场地污染特征研究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河北省工业固废污染与管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