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原住民舞蹈传承与保护

2020-11-02 02:41胡东辰
戏剧之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

胡东辰

【摘 要】在中国台湾(后文统一称台湾)这个海岛上,拥有巍峨的高山、广袤的平原、狭长的海岸线,这样多元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也发展出各族群不同特色的歌舞。原住民的歌舞,不仅显现了对自然的观察与模仿,也将生活融入其中,用具有美感的方式呈现,不仅有祭祀的功能,也有强健体魄和凝聚部落意识的功能。现在,原住民区域的小学常通过各种教学计划推动原住民歌舞的发展,让原住民歌舞不再只是文化传承。借由歌舞重现祖先的记忆,并让原住民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与自信。长久以来,台湾的教育中对于原住民的历史、文化、传统智慧与经验等,经常是忽视或表面化的,甚至有扭曲与污名化的状况。1980 年开始,台湾原住民意识开始觉醒,原住民作家及其文章唤起了台湾地区主流社会对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的关注与重视。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之后,受到国际多元文化及台湾地区本土文化思潮的影响,原住民的文化开始受到重视,台湾当局也投入力量,希望通过教育来保存原住民文化。1998年,台湾当局公布与实施《原住民族教育法》,开始积极维护原住民的文化与语言。[1]

原住民舞蹈作为台湾原住民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随着外来族群的影响,使得原住民舞蹈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原住民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虽然现在台湾当局逐渐开始重视对原住民文化的保护,但是对于活体传承的原住民舞蹈来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对于台湾原住民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台湾原住民;原住民舞蹈;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106-03

一、原住民舞蹈之基本概念

(一)原住民舞蹈的定义

在台湾,原住民舞蹈是一个逐渐形成的集合名词。原住民指的是居住在台湾的南岛语族人,众多的台湾南岛语族群中,每一族群都有其独特的身体表现文化,有些族群有着十分独特且丰富的舞蹈文化,有些族群却连舞蹈一词都没有。因此,原住民舞蹈比较适合用来作为对比其他族群的身体表现差异概念。从历史上而言,原住民舞蹈的名称尚未出现之前,较常听到包括像山地舞这类具有时代性标记的舞蹈,而随着原住民一词的正名与族群意识的兴起,原住民舞蹈也从山地舞时代众人都可表演的状况,演化到以原住民为主体。至今我们对于原住民舞蹈的认识与了解相当有限,或许因为舞蹈本来就是很难言传的,只能通过身体力行才能掌握。简言之,原住民舞蹈是一种生活舞蹈,要认识、了解,甚至欣赏原住民舞蹈,必须要从理解与尊重原住民的文化开始。要认识原住民舞蹈,理解其深层含义,必须要知道原住民为什么要跳舞、在什么情况下会跳舞。

(二)原住民舞蹈的功能

从原住民舞蹈一词就可理解,其重点在于集体舞蹈,然而从跳舞的时机、动机与情境,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原住民舞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祭典舞蹈:指的是部落集体强化仪式(rites of intensification,例如:收获祭、团结祭或复合式的年祭)时所跳的舞蹈,如阿美族的丰年祭、排湾族的五年祭、卑南族的大猎祭、邹族的战祭、赛夏族的矮灵祭等祭典时所跳的舞蹈。有的族群会用一个特别的名称来涵括祭典舞蹈,例如:阿美族特别把祭典舞蹈称为malikuda。不论有没有特别的名称,祭典舞蹈在族人的心目中向来有着神圣的地位,相关的禁忌、规范也多,例如:不能随意在非祭典的情境中唱跳、男女或长幼之舞要分门别类等。祭典舞蹈通常具有完整的结构与丰富的形式,往往成为各族舞蹈的经典。

2.社会礼仪舞蹈:指的是特定人群在重要关头举行社会礼仪(例如:出生、成年礼、男子从军和退伍、婚礼、生日、新屋落成、通过应试等社会成就,乃至丧礼)时所跳的舞蹈。这一类舞蹈通常不像祭典舞蹈那样严肃,但也随礼仪的性质与人群聚合的规模不同,而有表现上的差异。例如:丧礼的舞蹈必然比出生礼或婚礼的舞蹈显得严肃,而成年礼和新屋落成礼的舞蹈往往比生日宴会时所跳的舞显得正式。

3.一般生活舞蹈:指的是两三个人(或更多)在日常聚集中所跳的舞蹈,例如劳动、休闲、娱乐的时候。这类舞蹈通常较为随机,也不受形式上的限制与约束,甚至具有强烈的即兴特色。

上述不同的原住民舞蹈类型,不但从表演形式上可以辨认得知,而且族人们心中更有一把尺予以界定。注重還原各类舞蹈的情境、不加以混淆,是理解原住民舞蹈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我们千万不要用自己认知中的舞蹈去论断原住民的肢体表现,否则很容易产生刻板的印象。我们应该了解原住民舞蹈特有的原则,掌握这些原则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原住民舞蹈的美。

(三)原住民舞蹈的类型

1.合歌而舞

在大部分的原住民舞蹈中,歌谣具有重要性,有舞必有歌,舞蹈的动作往往随着歌谣的特性转换;或可以说歌曲调节了舞蹈动作。舞蹈的分类与命名往往取决于伴唱的歌谣,同一支歌谣可由不同的动作组成一个序列,动作与歌谣的关系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是有弹性的。因此要了解原住民舞蹈,应该先了解歌谣的形态与特色。虽说如此,族人的身体动作并非只是歌曲的附庸,而是强化了歌谣表现的力度与群体合作,使之超越了音乐单独的表现,并且将个人的努力表现予以整合,赋予其集体的形式。

2.生活舞蹈

原住民舞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舞蹈,即舞蹈和部落共同体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凡是庄严的祭典与欢庆的礼仪,如新屋落成礼和婚礼等,都是居民们一同起舞的时机。因为看重部落的参与,大多数舞蹈动作不矫饰,甚至取材自日常生活,例如行走、播种等,并不强调违反自然体态的技巧,但却强调毅力、耐力与群体合作。

3.社会范式

原住民舞蹈是反映社会秩序的范式。虽说舞蹈是部落的集体活动,但是谁可以跳、何时可跳、跳哪支舞、谁站在哪个位置等,往往并非基于技术自由竞争的结果,而必须遵守社会阶层的原则。特别是在祭典舞蹈与重要的社会礼仪舞蹈中,从舞者队形的安排上,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关系一目了然。此外,原住民社会不仅赋予了舞蹈各种情境意义,通过舞蹈强化了社会凝聚力,而且舞蹈也是个人表现自我以接受社会评价的时机。但是其最终目的仍在于强化社会一体的价值观。因此,特别是在祭典舞蹈中,典型形态之一就是以手牵手围成圆圈或排列成队的形式展现。

4.无名有义

并非所有的原住民社会都有一个可以翻译为“舞蹈”的集合名词,族人们鲜少赋予动作一个特定的类型或名称。反之,跳舞这件事在原住民社会可能被归类为信仰仪式、政治结盟、集体劳动和社会娱乐。因此,观者必须放下自身对舞蹈的想象,从原住民的角度理解舞蹈的意义。

(四)原住民舞蹈在台湾的现状

目前台湾原住民舞蹈已经有走向专业表演的趋势,在从部落文化到舞台艺术的商业行为中,必须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时代的洪流中,有心人士想要保住原住民传统音乐舞蹈的生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出现了“原舞者”“高山舞集”“杵音文化艺术团”“原缘文化艺术团”等原住民团体,他们努力播种,希望能为传统歌谣舞蹈带来生机。[2]

二、传承与保护之理念

(一)传承与保护的定义

传承就是先有传再有承。任何门类的文化都有传承的脉络,例如说从何而来,到哪儿去。传需要由上至下,需要有一定经验者对无经验者进行教学。承需要由下至上,需要无经验者向有经验者学习。传与承二者不可分离,缺少任一一环都是不可以的。缺少承,传的经验将会付诸东流;缺少传,承的环节将不复存在。

保护是由外对内的保护和由内对内的保护。由外对内的保护就是台湾当局或者财团出政策或者出资金对某种文化进行保护。由内对内的保护,其实有点类似于传承,文化本体的自身传承也是由内对内的保护方式之一。

(二)传承与保护的方法

1.经营上

坚持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高于经济价值,通过事件营销扩大宣传,量身设计衍生品,提高服务水平。寻求跨行业合作,提高游客的参与性。

2.文化上

(1)坚持保护原住民舞蹈的原真性。如实反映它的内涵是每个传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则是基础中的基础。

(2)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任何事物要走向强大必须要有创新,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原住民舞蹈的保护同样不能只停留在传承的层面上,要注重形式的创新,使其在保存原本文化的基础上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3.臺湾当局方面

全方位积极扶持,做好监督工作。只有建立起完整的保护制度,文化遗产才不会被随意破坏;培养传承人员。台湾当局可以从教育入手,在台湾建立起专门的民俗技艺学校培养人才;推进原住民舞蹈进校园、进课堂,使更多学生了解原住民舞蹈、保护原住民舞蹈。高度重视原住民舞蹈的普查工作,并逐步建立起原住民舞蹈的数据库,以更好地保护台湾的传统文化。

(三)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对于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做这件事。不管是不是传统的艺术门类,都在进行传承与保护。只有传承与保护好艺术本身,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与发展。艺术本身隶属于文化,但同普通的文化又有所不同。艺术是活化的,相较于其他的文化种类更具有生命力。而且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与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因素息息相关。

三、原住民舞蹈传承与保护相关研究

(一)原住民舞蹈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台湾原住民舞蹈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进行对比,可以分析出在目前台湾原住民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内部来看,遗失了民间传统的内核;从外部来看,传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1.“遗”——民间传统内核的遗失

(1)观赏性增强,民间自娱性减弱

进入学校后,台湾原住民舞蹈的观赏性虽然增强,但民间的自娱性和即兴特色却因此而被削弱。传统的台湾原住民舞蹈多为即兴娱乐,且多有聊天、农闲、祈求风调雨顺等寓意。“民间舞即兴表演中所包含的表演方式和创作机制是民间舞诸多形式特征的载体,其独特性是舞台表演机制难以取代的。”进入学校后,台湾原住民舞蹈的表演多被规定和训练好的动作所限制,缺少了民间的自娱性和即兴特色。

(2)文化知识欠缺,民间信仰观念淡薄

在学校的传承中,学生大多以跳为主,缺少对其文化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民间信仰观念的淡薄。在采访过程中,学生们对台湾原住民舞蹈的动作都十分熟悉,但却不了解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台湾原住民舞蹈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有着传统的民俗文化内涵,如若只是单纯地掌握一些基本动作,是空洞机械而忘其根本的。所以不能只是关注舞蹈的动作,而更要关注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

2.“难”——外部传承遇到阻力

(1)经济社会转型,文化观念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追求多样化、时尚化、质量化,台湾原住民舞蹈的一些动作传达出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已经无法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动作中大多以老人家的日常闲趣为主,因受缠足影响,动作幅度小,且多扭捏,因此导致很多年轻一辈的学徒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就造成了传承的断层化,学习技艺的除了传承人的直系亲属外,年龄小的学徒较少。现在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古老的民间艺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对于古老的民间艺术认知较少,能接受的年轻人更少。

(2)缺少台湾当局的支持,师资力量短缺

经过采访得知,目前台湾原住民舞蹈在传承中缺乏台湾当局的有力支持,有些学校试图正常开展教学,但由于缺乏经费而无法施行。在学校中进行原住民舞蹈教学的舞蹈教师也十分短缺,教师流动性大,有些教师在任职一段时间后就离开了岗位,学校教育始终由传承人带领教学,出现了“一人撑起半边天”的状况。

(二)原住民舞蹈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历史的延续——符合民情

(1)改善文化生态

首先是要加强文化生态的修复与改善。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如何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可以根据所在社区的特点,营造社会氛围。例如在逢年过节时,社区可以自发组织举行跳台湾原住民舞蹈的活动,从而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台湾原住民舞蹈这个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活在民众的生活里,成为他们生活里的重要内容。推动台湾原住民舞蹈的普及,使家家户户都能了解到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社区在举办活动时,也一定要重视村民的参与程度,如果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只有很少人参与进来,那么活动也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如何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是值得思考的。

(2)促进传承队伍的年轻化发展

当老一辈传承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时,年轻一辈人就应当肩负起传承这份伟大而又光荣的责任,要促进传承队伍的年轻化发展。“文化自觉就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高度认知和认同。长远来说,实现文化自觉,就是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形成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认同意识。”文化自觉是全民性自觉,是国民素质的体现,但目前极需要唤醒的就是年轻人的文化自觉。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文化讲座活动来号召年轻人参与进来,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年轻一辈的文化自觉。

2.现代的发展——走向未来

(1)开展台湾原住民舞蹈的采风工作

目前,对台湾原住民舞蹈的采风调研工作进行得还不够完善。无论是在村庄里,还是在学校里或是舞蹈队里,都是传承人前去授课教学,人们学习民间舞蹈的主动性不强,缺乏自觉学习的意识。所以这也是导致人们在跳台湾原住民舞蹈时大多都是一味地学习动作,而很少去了解动作背后的文化,导致动作机械化、情感空洞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传承中,可以多组织开展台湾原住民舞蹈的采风活动,真正地進入实地调研采风,了解台湾原住民舞蹈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其独到的精髓,使民间传统文化被忽视的问题得到改善。

(2)创新台湾原住民舞蹈和舞台作品

对传统台湾原住民舞蹈的推陈出新,创作者在传统台湾原住民舞蹈的基础上,在动作幅度和技巧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采取现代舞气息的“收”“放”技巧,使动作更加协调,用呼吸带动身体的律动,有很强的现代气息,并注重掌握空间的层次变化和方位的调度,从而带给人更大的视觉冲击和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样的创新是一个好的开始,持续推陈出新是今后台湾原住民舞蹈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当然,舞台化的舞蹈,既要遵循舞台艺术的发展规律,也要把握创新的尺度,保留舞蹈作品独特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不断地突破,并结合现代的手法来创新台湾原住民舞蹈的舞台作品,使其始终具有鲜活力而得到更好传承。

(三)原住民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传承与保护台湾原住民舞蹈,就是在保护台湾的本土文化。台湾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还是原住民,都是台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少数人的原住民,其原本的文化价值观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打击和同化。保护原住民的舞蹈,就是在保护原住民的文化,此举不仅可以让原住民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还可以提升原住民的文化自信。

四、总结

如何能让台湾原住民舞蹈这一璀璨的舞蹈艺术更好地得以发展,是我们年轻一辈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更好地保护并使其发展下去。我们应该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及方法。本文对台湾原住民舞蹈的艺术特征、现今的传承与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见解和思考,希望能对关心台湾原住民舞蹈的人士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在台湾原住民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中贡献出一份力量,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够唤醒人们对这种舞蹈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阮俊达.从都市到部落:家园政治下的台湾原住民族运动[D].台湾社会学年会.社会创新:后全球化研讨会,2013.

[2]田哲盖.台湾原住民歌谣与舞蹈[D].台湾社会学年会,2002.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
从吴文化视角看昆曲传承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