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施工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2020-11-02 02:35刘凤
写真地理 2020年31期
关键词:施工质量技术路基

刘凤

摘 要: 路基是支撑道路荷载的重要部分,是道路工程施工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其施工质量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加了施工工序和质量控制的难度。所以,为保证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须对施工过程各个环节严格把控,避免出现质量事故隐患,保证路基施工质量的稳定性,推动道路工程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1.069

1 路基施工技术

1.1 排水处理

排水施工技术常用于路基土质较软、含水量较高的地区,主要是利用砂井排水固结原理,排出土壤中的水分,提升道路的地基强度。在施工前,施工人员要掌握作业区域的土质信息,如土壤的成分、含水量、强度及实际承载力等。作业时,要在路基表面铺设砂井,通过控制预压速度及排水速度,防止土层下沉过快造成地基沉降。排水施工技术适用于路基含水量大、土质松软区域的道路施工。其优点是能排出软土路基中的多余水分,提高路基压实度;缺点是不能有效保障路面耐用度,且在施工完成后,需进行修复工作,人力和物力投入成本较高。

1.2 加筋处理

加筋施工技术是将钢筋沿应力延展的方向铺设,与土体组织形成粘合体,提高软土路基的抗拉强度。施工时,在路基表面均匀地布置土工格栅,检测土体承载力、抗拉强度等参数值。在清除基层中的杂物后,进行钢筋绑扎、相互搭接,在土工格栅表面填筑土方并压实,压实度要满足设计要求。加筋施工技术常用在易发生沉降的路段,可有效改善路基沉降和断裂问题。缺点是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加筋材料易受腐蚀,且土体变形会对加筋材料造成影响,导致加筋材料变形。

1.3 碎石桩处理

碎石桩施工技术先要考虑路基土壤的性质和面积,确定碎石桩的位置和密度。施工时,对路基软土及其表面振动和冲击生成孔径,将碎石填筑到孔径中,再添加适当的粘结剂,形成碎石桩体,增加路基的承载能力。碎石桩处理技术的稳定性较高,不受环境的影响,施工成本低且可防止路基下沉,是道路工程路基施工常用的处理技术,但不适用于路堤较宽的道路施工。

1.4 置换处理

置换施工技术是用优质土壤替换原有土质结构,使路基更具稳定性,降低沉降发生概率的技术措施。一般利用机械设备去除软土部分,再分层填入碎石、煤渣、粗粒土等硬度较高的物料。在填充时,硬度较高的物料在最下方,夯实后铺设另一层物料。经置换施工技术处理后的路基透水性较好,多用在对路基变形要求不严、纵向深度较大的软土路基施工中。该技术对土体表层的破环度较大,对置换材料的压实度要求较高,施工成本投入较大。其他路基施工技术,如注浆技术、固结处理技术等,利用钻机对土层钻进喷射泥浆或投入固化剂,使路基软土固化,提高路基的硬度和稳定性。施工作业时,务必要根据施工路段的实际状况,结合施工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选取施工技术方法。

2 道路工程路基施工措施

2.1 施工前准备

施工前,应清除作业范围内的植物根茎、杂草、腐殖土层等。表层清除结束后,对路基展开地下水和路面排水。地下水采取管式渗沟的方法进行排水,并设置排水管、反滤层和封闭层。此处应重点注意,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可采取疏导、隔离和堵截的方式处理。当地下水位较低时,应在末端设置横向泄水管,分段排出地下水。若边坡或路堑出现地下水渗流,可采取渗沟、排水沟、集水井等措施,排出地下水;地表水的排出,一般采取边沟、跌水、地表排水管、急流槽等措施,并结合具体工况,设置坡度为2%~4%的排水横坡。

2.2 路基开挖

路基开挖前,要由技术负责人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保证施工环境的安全。路基开挖可利用挖掘机和自卸式汽车,并根据土质情况,做好放坡和边坑支护工作。从滑坡体的两侧向中部,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特殊地质段,应制订对应措施,防止开挖过程中出现意外。路基开挖过程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要求放样,控制好坡度和标高,不得少挖或多挖,沟槽边1m范围内不允许堆放物料和土体。

2.3 填筑与压实

路基路基填料应该具备一定的强度,其填方材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满足方案规定。回填土的含水量应大于最佳含水量的1%~2%,低于或高于最佳含水量时,应做洒水或晾晒处理。当路基回填土方高度不小于80cm时,挖除地表面并压实基底后,再填土;当回填土方高度小于80cm时,应先清理地表面,再翻松土层30cm后,做平整压实和填筑。路基填土的宽度应比设计宽度多出50cm,以满足路基压实度需求。压实作业时,应采取先中间后两边、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两侧与中间应有3°左右的夹角。采用振动碾压机碾压4遍,18t静力压路机碾压3~6遍,每次碾压完成后,检查一次压力值,直到符合設计标准为止。路基压实完成后,对于不满足要求的路基地段进行人工修整,并养护至少7d。

2.4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

施工前,复测路基标高,恢复中线,并在两侧每10m设置控制桩,撒灰线控制边线。水泥稳定碎石采用拌合站现场集中拌和,摊铺机摊铺施工。在摊铺水泥稳定碎石前,应保持路基表面湿润,混合料含水量应大于设计标准的1%~2%。摊铺机摊铺时,沿边线顺直行走,摊铺高程及厚度由双侧钢绞线控制,后方设专人消除粗细骨料离析、壅包等现象。摊铺机摊完后,应在末端50cm处设置方木,并在碾压完成后,移除方木并清除底基层顶面。用振动碾压机小振幅振动碾压1遍,再用大振幅碾压3遍。18t静力压路机碾压4~6遍,并达到压实度要求。采用3m直尺逐段检查平整度,对于碾压后凸出部位,应人工刨平,凹处人工开挖10cm,回填新拌合料。检验合格后,应立即开始养护,时间不得小于7d。

2.5 沥青混合料摊铺

在铺筑沥青混凝土前,应保持基层洁净、干燥,沿道路中线横向每5~10m设置高程控制点,并在两侧路缘石上标记高程点。熨平板应提前0.5h预热至80~100℃以上,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不低于150℃。开始摊铺时,纵向直线行走,速度控制在2~4m/min,摊铺料斗的沥青混合料要保持一定数量,摊铺过程不得停机。每摊铺1m,用量具检测厚度和高程,发现偏差及时纠偏。摊铺完成后,对于摊铺不均匀或接头缺料等,应人工修补并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碾压过程分3个阶段完成,初碾控制温度不低于120℃,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2遍,碾压速度控制在1.5~2km/h;复碾温度不低于90℃,采用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4~6遍,碾压带重叠10~20cm,碾压速度4~5km/h;终碾温度不低于80℃,采用振动压路机静压2~6遍。路面温度降至50℃后,移除路面工具,待彻底冷却后,开放交通。

参考文献

[1] 刘洋.试论路基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8,000(006):77-77.

[2] 陈力.路基施工技术在农村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No.510(01):256-257.

猜你喜欢
施工质量技术路基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软弱路基加固处理设计探究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筑方法
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简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实践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