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考古发掘及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

2020-11-02 02:35卫红刚
写真地理 2020年31期
关键词:保管文化遗产博物馆

卫红刚

摘 要: 文物保护是文化遗物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从保护考古学发掘中的文化遗物和保存博物馆中的文化遗物这两个方面,介绍了在考古学发掘过程中保护文化遗迹的共同问题和解决办法。并且推进文化性的遗迹保护技术和博物馆的文化性的遗迹保护处理。

关键词: 考古发掘;博物馆;保管;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8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1.214

1 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

过去,大部分出土文化遗址的保护都在研究室进行。近年来,为了协助地区基础建设,救援发掘调查的数量逐渐增加,保护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文物成为当务之急。2015年,张忠培在贵州省文物考古学研究所召开的学术报告会上,就“考古学和文化遗物保护”进行了演讲,受到考古遗物和文物保护领域专家的关注。

1.1 考古发掘中遇到的文物保护问题

(1)微生物及病虫害

变色主要是微生物引起的。出土的物体与空气中的真菌类、细菌类以及其他微生物接触后,微生物的色素与颜色的化合物相互作用,物体改变了颜色。同时,由于保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与地下湿润环境不同,可以繁殖各种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使细胞壁浸入孔中,之后使促进物质劣化、变色。例如,漆和丝绸容易受到微生物的影响。如果他们不特别对待的话,他们会在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描绘剥离和变色。

虫害是另一种问题,它会对出土文物的生命产生严重影响。出土文物中存在许多有机物,特别是对害虫的生长给予足够的养分,尤其是幼虫时期的害虫,对文化遗产的侵蚀尤为严重。保护工人特别注意防虫,但由于野外考古工作的特点,出土文物未被充分处理时,往往会繁殖害虫。

(2)地理环境因素

在物理学中,存在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物体的静态状态,即平衡状态。同时,器物也保持着平衡状态。器物被埋葬的时候,这个状态和使用前的状态完全不同。构成文化遗物的各种物质必须适合埋葬环境。长期腐化后,文物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变得非常脆弱,同时,他们也被迫接受环境的腐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腐蚀性逐渐下降,文化遗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没有发生地震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文物将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理特性,体积和状态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在最低腐蚀性土壤中,青铜的平均腐蚀速度为0.05~4nm/a,但埋藏时间为20年以上时,腐蚀速度逐渐下降,最终有停止的倾向。然而,当文化遗物从地下环境中取出时,腐蚀会随着空气、水蒸气、与人体接触等各种条件而逐渐加速。

(3)温湿度变化

温湿度对有机材料的影响尤其严重。有机材料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气温和湿度上升的话,会引起膨胀,重量增加,等其他的反应。气温和湿度下降的话,内部的水分的损失会导致变形、破裂、脆性、变色等。例如,竹材和木材的漆器和其他文化遗物中,由于水分含量多,一般水分量为12%-15%。当这种材料造成的文化遗产的水损失低于这个值时,他们就会“突”地破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文物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考古文物遗址的环境条件不能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处理需要将文物全部转移到实验室,避免无法偿还的损失。例如,在汉代西安侯墓的发掘中,为了保护丝绸和重要的文化遗物,防止纤维老化,考古学者将主棺包好,运到了低氧研究所,这对文化遗物的温湿度的有效降低。

1.2 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1)建造临时实验室

文物的保护和保存非常重要。在条件允许下,我们建议按照考古发掘的实际工作在考古发掘附近建立临时实验室,并明确了临时研究所的目的。通常,研究所主要研究文化财产,但临时研究所的目的并非如此。而是将出土的文化遗物保存的更好,可以有效防止出土文物受到严重伤害,尽可能保证出土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是出土文物的暫时性和简单处理。

(2)做好现场保护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在考古学发掘过程中,文化遗物受埋葬状态和发掘后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出土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为了确保出土文物的完好性,为了确保考古学遗迹的保全和安全性,应该积极致力于考古学发掘的野外保护。考古发掘的现场保护应从多方面进行。例如,在提取遗迹出土文物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文化遗迹提取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在遗址出土文化遗址的现场处理中,由于考古发掘过程中环境和地质因素的影响,文化遗迹的发掘伴随着偏差。因此,我们必须在考古发掘领域做好工作,及时消除影响文物的因素。同时,我们要注意选择在救援过程中使用的材料,避免影响处理后的研究所文化遗物,遵循简单安全、无色透明的原则。从考古挖掘现场保护工作中,选取的救援材料主要包括十二烷烃、石膏、聚氨酯泡沫等材料。当然,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不仅要加强对该物质的研究,提高处理材料的有效性,还要提高现场救援措施的水平,提供考古发掘更可靠的保障。

(3)缺氧保存和氮气保护

一些新发掘的具有明亮颜色和明显装饰图案的文化遗址在暴露在空气中时容易被氧化。因此,在考古学的发掘现场,需要事先准备好几个工具箱。文化遗物出土后,他们必须立即放入箱子,把空气抽取干净,进行真空保护。另外,氮可以用来保护文化遗产。为了保护考古遗迹的文化遗物,一些研究机构发明了一种适合场上使用氮气的制袋装置,可以分离氮气,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化遗物的本来面貌。

2 博物馆中的文物保护

2.1 新科技下的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的非破坏性分析和试验技术可以检测文化遗址的年龄,起源,技术和其他信息。同时,不会对文化遗物造成潜在伤害,广泛应用于考古学领域。文化遗产的非破坏性分析一般是收集不同文化遗物分析方法,而不参照单纯的分析方法特征。在非破坏性分析中,X射线衍射(xrd)和声学ct经常被使用。

(1)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

分析文物疾病是保护文化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的疾病种类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文化遗产材料,由于不同的保存环境和保存条件,也有不同的疾病特性。文化遗物保护的研究人员应在防止、分析、治疗中充分进行防伤害保护。X射线衍射分析(XRD)可以帮助文化遗物保护人员,帮助文化遗物保护人员发现肉眼找不到的损失,保证文化遗物的损害及时发现。

(2)声波CT技术

声波CT技术可以用于扫描被检查物。通过获得完整的二维或三维图像的不完整文化遗物,可以描述缺陷部分的三维状态,并且可以更直观地观察物体的局部缺陷。此外,石雕等对象的大小和体积没有限制,壁画也有助于文化遗物的复原发展,可以显示文物的缺陷。

2.2 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措施

(1)引入和升级保护设备

受保护后,出土的文化遗址将被送往博物馆,由博物馆保护。在博物馆文物保护方面,如果保护装置太旧,会直接影响文化遗产保护质量。因此,为了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水平,需要引進和升级保护装置。在文物保护方面,为了综合掌握文物保存空间的温湿度,需要空调系统,恒温,湿度控制系统。但是,一些小博物馆却缺乏这样的设备,特别是在控制温度和湿度的过程中,可能影响文化遗迹保护质量。在新的发展时期,博物馆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文化遗址保护装置,或不断改进文物保护装置的操作质量,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提高原设备的保护工作水平。

(2)加强数字化保护系统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数字技术也基于不同领域的开发需求和持续研究开发的需求的利用。博物馆的开发应该加强数字保护系统的建设,以加强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例如,系统的实际和原始状况通过全周立体方法(例如,建模和虚拟模拟)被适当地记录和存储。因此,利用互联网和新闻媒体等现代手段,整理博物馆的文化遗物,让一般人理解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的文化遗物。对于不能在公共场合显示的贵重文物,也可以通过在公共场所看不到的三维技术在网络平台上显示,但近期可以有效地减轻对文化遗物造成损害的风险。

(3)引入新科技对文物实施保护

通过对文物的全面扫描和分析,可以提供可靠数据的支持,以恢复后的文化遗址。X射线技术是分析博物馆文化遗迹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由于文物的不同材料,不同的因素可能会导致考古发掘和博物馆保存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疾病。例如,受保存条件和环境阻力的影响,文物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时间内发现文物疾病,并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博物馆文化遗址保护水平。文化遗物中的许多疾病在人的眼里是看不见的。通过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有效地发现这些微观疾病,并且可以最小化文化遗物疾病的威胁。

总结:概括地说,考古学的发掘是文化遗迹的发掘和发现。文物出土后,他们需要运送到博物馆保管。但是,在发掘调查和交通博物馆的链接上,可能会给文化财产带来不明的损失。因此,在考古发掘和博物馆保存过程中,必须做好保护文化遗物的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文化遗物做基本保护的好工作。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国在考古发掘中保护物品的几个方面。通过学习问题的起源,对应考古遗物的发掘和博物馆文化遗物的保存阶段,综合提高了文化遗迹保护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敏.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探究[J].企业导报,2016(05).

[2] 张瑞珍.浅析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5(19).

猜你喜欢
保管文化遗产博物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浅谈影响基层博物馆文物保管水平的因素及改善措施
露天博物馆
文化遗产保护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