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深刻思想内涵

2020-11-02 13:23杨抗抗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实践导向思想内涵

杨抗抗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对人民健康事业发展进行的系统思考、科学谋划与战略部署。当前,人民健康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新的时代要求和客观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总结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规律,丰富了健康的内涵,揭示了人民健康对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意义。新时代推进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需要在指导理念上,坚持“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在制度设计上,坚持系统谋划、科学布局、整体推进;在责任主体上,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的协同联动作用;在价值引领上,以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

【关键词】人民健康  生成背景  思想内涵  实践导向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5.017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与国家持续繁荣的重要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当前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南,对推动国际卫生事业合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

生成背景:科学研判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所处的时代方位

“辨方位而正则”。科学研判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所处的时代方位,是进行战略判断、战略选择和战略谋划的前提。在理性认识和科学研判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时代要求和风险挑战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健康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系统谋划。

人民健康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民健康事业不断进步,从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各个国家健康水平的三个指标来看,我国人均期望寿命显著提高,婴幼儿死亡率和孕妇死亡率显著下降。“经过长期努力,我们不仅显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而且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大幅提高,医疗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张世界规模最大、覆盖率达98%、惠及超过13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已全面建立。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基本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得以建立,人民健康权利得到保障;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群众获取服务的可及性不断提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逐渐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尤其是5G、物联网、云计算、AI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全民健康信息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就诊、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健康大数据管理、智慧医疗等成为现实,促进了医疗健康资源合理流动,优化了卫生健康事业布局,为人民健康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民健康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时代要求。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虽然取得重大成就,但同时也要全面认清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只有坚持问题意识和矛盾观点,才能为人民健康事业正确把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群众对改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制度体系仍需不断完善。

人民健康事业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当前,影响人民健康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我们既面临着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瓶颈,也面临着新的风险因素演变带来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同时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卫生与健康问题。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现代性福利的同时,也承受着现代性风险。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环境的改变,使得人们的健康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威胁;现代社会快速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也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国内面临慢性病人群患病率快速上升及人口老齡化的风险,对我国人民健康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卫生健康事业还面临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全球人口在世界范围内流动频率的增多以及速度的加快,使得新兴传染病通过新的媒介进行跨国界传播,从而给公共卫生监测和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思想内涵:构成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立意高远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谋划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对实现什么样的健康中国、如何实现这样的健康中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构成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立意高远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从三个层面理解其重要论述的内涵。

总结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规律,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新理念,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洞察。促进人民健康,不能只是在疾病治疗方面下功夫,还要注重预防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控,尤其要重视妇弱老幼群体的生命健康,最大程度减少患病人群。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整合传统医疗资源,发挥健康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在促进人民健康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医文化蕴含着许多健康的理念,比如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身心和谐的整体观、“治未病”的养生观等,对传统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丰富健康的多重内涵,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全方位进行阐发,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健康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理健康,而是从身体、心理和思想全方位理解健康的现代涵义,从健康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视角阐释健康的丰富内涵。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衰弱,更是指一种身体和精神的完满状态,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健康,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为此,要注重从促进健康的源头入手,培养全民健康意识,通过持续的健康教育,普及医学卫生知识,引导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揭示健康中国的战略意义,从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的辩证关系视角进行谋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于人民健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有着长期的思考,在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他就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刻阐发,提出“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卫生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2]。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他提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这一目标实现之后还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而能否保障人民健康,使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到这一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疾病是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针对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实践导向:推进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实现人民健康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将人民健康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系统规划与政策设计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4],不能止步于思想,这一论述体现了鲜明的实践导向,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从指导理念来看,坚持“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5]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公益性的至高导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卫生和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连续性。要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发挥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无德不成医,医疗卫生工作队伍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质量。医疗卫生工作者既要有妙手回春之医术,更要有悬壶济世之医德,在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从制度设计来看,坚持系统谋划、科学布局、整体推进。人民健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发挥制度的合力,从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监管、疫情预防、体制改革等各方面系统谋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体现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6]为此,需要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统筹协调健康事业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医疗卫生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整体推进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推动制度创新,注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从责任主体来看,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的协同联动作用。实现人民健康是一个跨域性问题,不仅需要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还需要社会协同联动的“大处方”,需要社会各主体的协调作用、相互配合,发挥整体功能效益。一方面,政府要加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要主动认领责任,“发挥政府在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公共服务、消除健康差异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吸引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卫生发展,形成责任共担机制”[7],发挥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协同作用,打出一套组合拳,实现预期效果。只有实现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家庭支持、个人负责的联动格局,才能形成推动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社会合力,确保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从价值引领来看,以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卫生问题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中国可以将卫生事业作为对外交流的纽带,以参与全球健康治理为契机,积极参与国际卫生健康规则的制定,积极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开展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对外医疗援助,在医疗卫生领域同世界其他国家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医疗技术和服务,在全球卫生与健康议程中肩负大国职责、贡献中国力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健康丝绸之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卫生和健康领域的合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个国家只有团结合作,才有希望战胜疫情。2020年3月26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点倡议;2020年5月18日,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上,他又提出六条建议,这些都为推动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方向指引,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对人民健康事业发展进行的系统思考、科学谋划与战略部署。应深刻领会其重要论述,将人民健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切实保障人民健康权益,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素养。同时,加强国际卫生事业合作,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同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实现国内人民健康和世界人民健康的良性互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儒学义利之辨的多向度展开对新时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研究”,项目编号:19XKS020;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人民日报》,2016年8月21日,第1版。

[2][7]《干在實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第346页、第346~347页。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9月1日,第1版。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14页。

[5]《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地位 自觉运用改革精神谋划推动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4月2日,第1版。

[6]《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020年2月15日,第1版。

责 编∕郭 丹

猜你喜欢
实践导向思想内涵
浅谈基于实践导向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