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2020-11-06 04:16解玲兰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数学学习实践活动小学数学

解玲兰

摘  要: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活性、应用性、实践性、思考性等特性。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通过生活性活动、具身性活动、问题性活动以及综合性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舒展学生的多种感官,助推学生的思维发展,积累学生的学习经验。数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学习

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新时代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科课程。实践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思考。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与学科学习内容的关联较为紧密。较之于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更具趣味性、指向性、针对性。实践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生活性活动,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应当关联学生的经验,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要主动链接学生的生活,从家庭到学校、从生活到学习,唤醒、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的经验能支撑、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作为教师,应当善于将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等开发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比如在学生学习完“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等内容之后,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小小商店”实践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元角分”的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商品交换,学会购物,学会讨价还价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让一些学生扮演营业员,让另一些学生扮演顾客,通过买卖活动,让学生体验用人民币购物的过程。在商品买卖的过程中,顾客比质比价、讨价还价,营业员比服务态度、比服务质量等。在活动中,顾客要问价、询价、比价,营业员要报价、算价、找零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结合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设置一些购物引导活动,相机孕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融通、融合,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识、能力。

链接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既充满着浓浓的生活味,又散发着学生知识和智慧的光芒。在实践活动中,数学的意义、作用、价值、功能等植入学生的心田,悄然浸润着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链接学生的生活,唤醒学生的经验,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难忘的应用之旅。

二、具身性活动,舒展学生多种感官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多感官参与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动手做”,更要“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等。从这个层面上说,实践活动是一种具身性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活化学生的多种感官,用认知促进学生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主动观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使学生在情境中根据信息自主运用知识、选择方法,从而积极地尝试解决问题。

比如学习《角的测量》《垂线和平行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之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研发一节实践活动课——《怎样滚得远》,引导学生经历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探索和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圆柱形物体滚得远一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猜想。比如有学生认为“越陡滚得越远”,因而认为“斜面与地面的夹角越大,滚得越远”等。这样的猜想,学生无法通过演绎的方式来证明,因而自然想到用实验的、活动的方式来证明。如此,学生分小组展开对比实验:木板的长度不变,实验的圆柱形物体或球形物体不变,滚的起始点不变,等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嘴表达,他们分别选取了15°、30°、45°、60°、75°、90°等不同的夹角,不给这些圆柱形物体或球形物体以外推力,而是让它们自然地、自动地往下滚。通过多次的对比实验,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数。学生发现:斜面与地面成45°时,物体滚得最远;而斜面与地面成30°和60°时,物体滚得差不多远;斜面与地面成15°或75°时,物体滚得最近……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活动的设计、实验、验证等完整过程。

活动是智慧的根源,也是学生的数学认知建构方式。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思维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身体、环境、心智等共同参与认知。通过活动,学生的感官能得到充分的舒展,学生的本质力量能得到确证与表征,学生的数学学习智慧、数学学习潜质能得到最佳的凸显与弘扬。

三、问题性活动,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它不是纯粹的纸笔学习,而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学习。对于数学活动而言,要有明确的指向性、针对性。为此,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用问题引领、促进学生的数学活动。问题是学生活动的载体,也是学生活动的动力引擎。通过问题,能让实际的综合性问题转变为数学化的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提出数学化的问题,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比如教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苏教版六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做“平衡杆”:剪一根硬纸条,先找到纸条的中心点,然后在中心点的两侧每隔几厘米打一个小孔,并将纸条的中心固定在支架上。在此基础上,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平衡和什么有关系?怎样才能做到平衡?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积极的猜想,有学生认为,平衡与左右两边挂的钩码的个数有关;有学生认为,平衡与左右两边挂钩码的距离有关……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动手试验、层层探究:在左边第二孔挂上一个钩码,在右边第一孔应当挂上几个钩码?在左边第二孔挂上两个钩码,在右边第一孔应当挂几个钩码?在左边第二孔挂上三个钩码,在右边第一孔应当挂上几个钩码?平衡杆左右两边保持平衡的条件是什么?……通过不断地动手尝试,学生主动探索出规律,形成了平衡的观念。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又充满激情。学生在“玩”与“做”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教师的机械讲解,也不是纯粹的旧知复习,而是一种研究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要主动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要主动设计活动方案,将所学知识与所要探究的问题联通起来。在实践活动中,问题犹如一个“灯塔”,可以照亮学生数学活动的道路。

四、综合性活动,积累学生学习经验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学生的数学学习智慧并不完全依赖于学生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更依赖于经验,依赖于学生的实际操作、磨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数学活动充分的时空,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历程。综合性活动,不仅仅是指数学活动融入数学知识,还是指数学活动融入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生活化知识。小学数学活動应当在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从数学的“学”与“用”两个视角来审视。

比如教学《数字与信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笔者让学生收集了一些车牌号、门牌号、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自己收集的号码的相关意义,尤其是深入地研究了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学号等。为了便于学生活动,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相关的身份证号码、学号、邮政编码等排列在一起进行比对,从中提炼出相关的信息。通过对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以及学号等信息的了解,学生还能根据相关信息进行编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内化了对数字编码规则的认知,感悟到数字编码的魅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积极投入,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能感受到探究的成功和喜悦,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数学活动的综合性,融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于一体,是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有效路径。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探究,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联,从而达成数学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数学学习实践活动小学数学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高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转优策略探析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