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麻醉阻滞的麻醉效果观察

2020-11-06 03:17赵雷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25期
关键词:超声引导

赵雷

【摘要】目的 观察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与传统麻醉效果之间存在的差异。方法 选择符合本研究纳入条件的患者70例,出处为我院,最早与最晚治疗时间差小于1年,从1~70号随机编号,1~35号患者实施传统臂丛阻滞为A组,36~70号患者在超声的引导下,实施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为B组,对比二组效果。结果 从麻醉的操作时间、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上判断麻醉效果,B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并发症的情况来判断两种方法的安全性,经观察统计,B组的发生率仅为5.71%(2/35),远远低于A组的22.86%(8/35),x2=8.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可以在麻醉时为医生提供清晰的影像,帮助医生快速的找到穿刺位置,有效缩短了麻醉操作时间,使患者快速的进入麻醉状态,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且造成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肌间沟;腋路臂丛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5..02

麻醉是手术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保证手术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多数手术疼痛度较大,患者难以忍受,并且对机体有一定的损伤,实施麻醉就是避免手术中因为疼痛导致的机体出现应激反应,降低患者恐惧心理,减少手术风险[1]。但是,若麻醉不彻底,或者麻醉方法不科学,可能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同时引发多种并发症。传统麻醉方法往往依靠医生的经验判断穿刺位置,成功率较低,手术风险较大,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运用,麻醉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超声引导为医生提供了清晰的视野,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相关部位,有利于麻醉与手术的实施。为进一步了解超声引导下的联合阻滞效果,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方便研究工作的开展并及时获得全面的、准确的研究数据,医护人员、所需药品和设备等均需要从我院中选择。同时,研究对象也需要在我院检查和治疗,且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入院。经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断,结合检查结果确定选择的患者需行上肢手术治疗,纳入条件:无肝肾功能障碍、无手术禁忌症、无麻醉禁忌症、无精神疾病及语言障碍、对研究事项了解、自愿参与等;排除影响研究合理性的疾病、患者、医院方面等相关因素。从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中随机选出70例,从1~70号随机编号,1~35号为A组,男57.14%(20例),女42.86%(15例),年龄20~59岁,平均(39.36±3.47)岁,36~70号为B组,男54.29%(19例),女45.71%(16例),年龄20~58岁,平均(39.18±3.52)岁。将二组基本资料中的相关指标整理后用SPSS 19.0统计,组间并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研究合理性无影响,可继续。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同样的麻醉前准备,首先对患者身体情况、病情进行检查和分析,在各指标都达到手术要求的情况下安排手术。术前半小时给患者注射鲁米那针剂,药量为100 mg,同时监测患者体征,将0.9%氯化钠注射液与0.75%罗哌卡因1:1混合实施麻醉[2]。A组采取传统臂丛阻滞,首先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将患者体位摆放为仰卧位,指导患者将双上肢紧靠躯干,让患者的头部稍偏一点,使其颈部的肌肉完全暴露在医生在视野中,根据临床经验取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间隙垂直入针,注意把握好入针的力度和速度及準确性,当针尖触到横突或者感觉异常且回抽无血时,将15 mL麻药缓慢注入。B组的患者需要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医护人员将超声仪定位于患者的颈总动脉外侧,使其显示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影像,通过影像的呈现观察这个部位的臂丛神经组织,在超声影像引导下行穿刺并注入7.5 mL麻药,注入时要注意调整针尖的角度,使药物充分扩散,包绕目标神经四周[3]。接下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将患者的上肢外旋、外展,然后曲肘90°,将探头置于腋窝处脉动最明显的位置观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并在影像引导下穿刺并注入7.5 mL药液,注入时同样要使药液充分扩散。

1.3 指标观察

详细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麻醉操作的时间、麻醉起效时间、穿刺24h内并发症情况等指标,保证研究过程符合相关操作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整理后的数据按照A、B组分类并用SPSS 20.0统计,时间用(x±s)表示,t检验,率用(%)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麻醉效果

麻醉操作时间这一指标上,B组明显比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起效时间这项指标中,B组亦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B组的麻醉起效更快,效果更理想。见表1。

2.2 安全性

B组中只有5.71%(2/35)患者出现恶心症状,远远低于A组的22.86%(8/35:2例呕吐、3例呼吸困难、3例血管损伤),x2=8.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临床治疗的各种手段中,手术对患者机体会造成机械性的损伤,这一情况往往让患者内心恐惧,并因疼痛出现应激反应等而无法有效配合医生要求。麻醉的实施就是为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疼痛度强烈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帮助患者身心保持比较放松的状态以促使身体康复。传统臂丛阻滞需要依据医生的经验来判断麻醉位置,同时入针后要继续延伸至找到感觉才能实施麻醉,这个过程时间较长,且容易在寻找感觉的过程中损伤患者血管、肌肉组织等,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在临床中应用的越来越少。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超声技术可以将颈部以及腋下的神经组织充分展示给医生,使医生全面了了解需要麻醉的部位及周围组织情况,准确判断穿刺位置,因此减少了麻醉操作需要的时间,且通过清晰的视野观察容易调整针尖的角度,促使药液在目标神经周围的充分扩散和浸润。研究数据证明,B组在麻醉效果方面以及麻醉的安全性方面均明显优于A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由于有了超声影像的帮助,为医生提供了广阔的、清晰的操作视野,可以快速的、准确的找到操作部位,节约时间,见效快,更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且造成的并发症较少,证明了这种方式的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牛保国.超声引导下腋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17):126-127,F4.

[2] 赵锦芳.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3):171-173.

[3] 郑治国.超声引导技术在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0).

猜你喜欢
超声引导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
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单点注射复合颈浅丛阻滞在老年患者锁骨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单次硬膜外穿刺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探讨
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评价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
胸椎旁间隙超声解剖特征与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