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疫情”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探索

2020-11-06 04:22何贝贝
新闻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谣言

何贝贝

[摘要]伴随这场新冠疫情而来的是信息疫情的暴发。在信息疫情中公众因媒介素养不足而深受谣言的困扰,谣言也因此大行其道,给政府疫情的防控工作以及公众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公众应增强个人的媒介素养,提高法律意识,养成批判性思维,减少情绪化,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

[关键词]信息疫情;媒介素养;谣言

一、新冠疫情中的信息疫情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介技术的进步,每一位公民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借助文字、图像、音视频等方式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化媒体的盛行,使得我们身处的传播环境更加复杂。在新冠疫情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所发布的疫情报告中反复提及“信息疫情”一词,并指出“信息疫情是随着这场疫情而来的一场大规模的信息流行病”“Infordemics,是关于一个问题的过量信息。”

具体而言,“信息疫情”指信息冗余(有些准确,有些不准确)导致人们难以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难以获取可靠的指导,这些信息甚至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2在新冠疫情中,信息疫情夹杂的谣言也引起各界关注。不少人无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疫情中判断信息真伪而被谣言“入侵”并深受谣言的困扰,甚至从谣言的受害者变成谣言的传播者,使谣言的控制难度随之加大。

二、信息疫情中公众媒介素养的问题凸显

在新冠疫情期间,“信息疫情”的问题尤为突出,谣言也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四起,笔者搜集了腾讯·较真平台在疫情暴发期(1月20日至2月20日)上的谣言文本,以等距随机抽样法,在每10条谣言中随机抽取一条,共搜集到35条谣言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分析,笔者认为可将这些谣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关于肺炎的感染方式的谣言,例如“眼神对视会传染新型冠状病毒(1月31日)”“开窗通风会把病毒带进家(2月7日)”等谣言,共有5条样本。第二类,关于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的谣言。例如“大蒜可预防治疗新型冠状性肺炎(1月29日)”“金银花和绿茶能防控新冠病毒感染(2月1日)”等谣言,共有8条样本。第三类,冠以“钟南山”之名进行传播的谣言,如“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1月23日)”“钟南山院士被传染(1月25日)”等谣言,共有6条样本。第四类,关于各城市封城、防控疫情的手段、复工复学等内容的谣言的,如“2月6日起宁波将封城(2月6日)”“杭州飞机洒消毒药水,大家别出门(1月26日)”“上海市已经官宣5月1日开学(2月12日)”等谣言,共有10条样本。第五,关于病毒的“阴谋论”类的谣言,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诞生于人为基因改造(2月2日)”等3条样本。

处在被病毒威胁身心健康中的公众,在紧张的情绪下其判断力本就会下降,在面对信息疫情中的海量信息更是容易被这些谣言“蛊惑"。以上这些谣言只是新冠疫情发生期间产生的谣言中的冰山一角,疫情期间的谣言的数量及其带来的危害是无法计数的。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中,有些媒体为了追求利益而不顾质量,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中必然夹杂着谣言。由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媒介使用经验以及生活阅历等的差异,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媒介素养也有较大的差异。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而当前,在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集中于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其中初高中学历,非城镇的互联网用户不在少数。这就使得每个人的媒介素养表现出参差不齐的问题。公众媒介素养高,可以有效抵制谣言,做谣言的“过滤器”,而倘若公众媒介素养不佳,则会“助推”谣言的传播与发展。

三、信息疫情下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能够有效控制“信息疫情”的方法,最重要的方法是能够对接触信息进行正确的甄别与选择,这与个人的媒介素养密不可分,而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个人的法律意识、思考能力、批判思维以及个人教育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

(一)增强个人法律意识

受众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14在网络上,公众话语权放大,一键转发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成本低,使得参差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疫情期间有不少人枉顾法律法规,发表了不正当言论或者散布谣言,编撰和新冠疫情有关的虚假、恐怖信息等,更有甚者明知信息可信度低仍然故意传播。针对此类的涉嫌故意传播的谣言传播者,将会受到严重的处罚。例如1月23日,刘某在微信群散布“江北盘溪、石马河地区已被警方封锁”谣言,后以扰乱公共秩序违法行为被当地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类似在微信群传播的谣言数不胜数,如果不加以辨别,会严重损坏人们的身心健康,加重紧张情绪。公众应增强法律意识,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二)减少情绪化,多做客观思考

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主要表现为极简单化和夸大化双重特点。群体中的个人没有主见易随大流被人利用,他们很笼统地看待事物,情绪通过暗示和传染的方式进行传播,具有极大的盲从性。因此即使是明显虚假的信息也可能会被大量转发,情绪化和口水化的场景中,即使有质疑的真实声音发出,也会马上被淹没。在新冠疫情中,主观大于客观,情绪先于真相的現象也时有发生。例如在双黄连事件当中,媒体发布消息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此消息一出大量民众疯狂抢购双黄连产品,甚至连兽药也不放过。在此次的事件当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不少公众被情绪化的舆论牵着鼻子走,盲目跟风,而没有在此时寻求更多方面的信息,也缺乏自己的思考。因此面对信息疫情,公众需要减少情绪化行为,从客观的角度来辨别信息。

(三)养成批判性思维,做谣言的过滤器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谣言包装自己的“外衣”更加精美。使得谣言的辨别难度也更大了,各类移花接木,P图、混剪技术制造虚假视频等,混淆了视听。以往“有图有真相”的思维定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媒介环境了。另外,公众不能盲目信任某一家媒体,而是更多相信自己判断和思考。因此,面对繁杂冗余的网络信息,公众更应该擦亮眼睛,谨慎对待,养成批判性思维怀疑的态度。此外,还应该谨慎对待单一信源,采取多方信源验证的方法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关于新冠疫情的报道繁多,公众不仅要区分报道内容中的信源,而且要区分报道的主体来源。“信源”是信息的发布者。疫情期间,网络上的信息繁杂,公众迫切需要更新的信息,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面对新闻报道或者是自媒体的推文还是短视频等,不能盲目相信,而是需要观察报道的信源是什么,是否具有多方信源,不能轻信单信源的报道,而需要寻求多方面的信息来佐证。选择媒体时,尽量选择主流媒体等较为客观权威的媒体。

(四)努力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

在媒介教育学中,媒介素养还意味着通过教育的手段(包括媒介的途径)将与媒介相关的知识、文化、价值观等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普遍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得到的社会信息越多,信息维度也更广。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媒介素养。公民要最大程度地接受素质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提高自己搜集信息的能力,填补知识鸿沟,在疫情期间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保持独立的思考,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够利用自身知识素养和媒介素养,辨别谣言,抵制谣言。这样在网络谣言漫天飞的时代里,就能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思考。

结语

媒介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媒介素养提高的背后少不了政府、媒体、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信息疫情来势汹汹,政府公开透明,及时公布信息,考虑公众的情绪,去对症下药;媒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做好把关人,建立媒体自我净化机制;学校将媒介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当中去,让公民个人媒介素养在适当的时候能发挥出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公民个人媒介素养的自我培养,通过此次的信息疫情,公民今后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媒介素养,自我教育,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制[E]./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P020200428596599037028.pdf.

[2]何康.信息疫情中的谣言:微信群的“移动对话”[J].中国报业,2020-04-15.

[3]邱沛篁,蒋晓丽,吴建.媒介素质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谣言
这些谣言不可信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动物谣言大粉碎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