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州的精神书写

2020-11-06 04:22王树奇
新闻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林州红旗渠名片

王树奇

[摘要]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林州市(原林县)在共和国早期建设时期有着重要的样本意义,同时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依靠本地的自然禀赋和精神驱动,谱写了壮丽的建设画卷。而在人文兴市的大背景下,区域文化精神的书写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对于林州市这样的县级市来说,也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林州市;红旗渠精神;地域文化;精神书写

作为一个行政区域概念,林州在全国近三千个县级行政单位中间算得上“新人”,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作为一个历史区域概念,林县历史可谓悠久,据县志,夏属冀州,商近朝歌,周属卫,西汉高帝二年置县,以西邻隆虑山取名“隆虑县”,后避殇帝讳改称“林虑县”,后简称一字。作为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林县四面环山,境内山多地险,土薄石厚,“西镇太行,东蟠列障,北阻合漳山溪之固,南扼开岭盘栈之雄。险比羊肠,行多鸟道,中州险僻之地,邺郡西南之屏藩也。”

红旗渠精神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精神也成为林州人的集體记忆,从而在山未变人未改的条件下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谱写了战太行的雄伟史诗之后,又继续绘就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画卷。

一、林州地域精神书写的可能性

那么么,地域精神如何体现?如何让百姓感受并践行这种熔铸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体系呢?作为一个更小的区域单位,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的区域文化特色呢?答案是肯定的,大到一个区域、小到一个县城,都可能书写出自己的地域精神和文化,翻开中国文学史,这种例子屡见不鲜:莫言、贾平凹、张承志等都在不停描摹着自己地域,映照出民族的历史和生活方式,从而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对于职业或非职业的书写者来说,总要有一块与他的生命经验具备某种血肉联系的土地,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及生存方式的土地,他才具备了书写表达创造的土壤,这块土壤上的文化、与文化色彩息息相关的精神意蕴、思想与情感,就是地域精神书写的生命机体与灵魂所在。尽管林州客观上仍旧属于县级城市的序列,但这并不影响其地域精神书写生成的可能性,甚至与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型城市相比,林州在文化型城市的构建在发展上具备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和文化概念,太行山是一片深厚的土壤,这片土壤上生活着大量用笔耕耘的书写者,这片土壤上也流淌着一条精神之渠;作为一项水利工程和民心工程,红旗渠是一面红色的旗帜,这面旗帜上映照着一个政党的执政文化,这面旗帜上也映照着一个民族的生存理念。如今,太行山、红旗渠已经成为了中国精神谱系上的重要坐标,在革命和建设年代都曾熠熠生辉,而作为这两个重要坐标交点的林州市,在“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新时代,似乎也应当举起自己的文化旗帜来,勇敢地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书写自己的地域精神。

二、林州地域精神书写的必要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个城市又都是独特的,不仅具有地域精神书写的可能性,更具有书写的必要性。

在当今,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首歌、甚至一个故事足以促成一个“网红”城市的迅速出现,这样的例子近年来屡见不鲜:2017年民谣《成都》的传唱让成都这样的城市再一次吸引无数人去成都的“玉林路”“小酒馆”,司空见惯的城市意象迅速成为成都的名片,“《成都》的传唱范围、热度等最为突出,唱响了一座城。虽政府部门未主动为之,但后有借势之举,成都在年轻群体中又火了一把。”而《成都》也在2019年12月入选最美城市音乐名片优秀歌曲;2018年,已经运行多年的重庆轨道李子坝站因其“穿”居民楼而过而在国外社交媒体大火,进而吸引大量国内游客前往“打卡”,而重庆“火锅”“山城”“川江号子”“洪崖洞”“红岩精神”等文化和地域符号又引起二次关注,为当地带来了巨大影响,重庆的洪崖洞景区当年“端午节假日期间,接待游客17.35万人次,同比增长143.3%”;2016年,文艺片《路边野餐》则将人们的视线转向贵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凯里,电影公映后凯里具有了破旧、梦幻甚至超现实的文艺底色,吸引影迷前往“朝圣”,以致凯里“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4361.78万人次,同比增长45.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8.16亿元,同比增长50.57%。”

值得注意的是,一条十五秒的短视频可以让一个网红城市迅速提高知名度,一个城市的长期勃兴归根到底还是要有足够密集的着力点,应该超越物质载体,以地域文化、城市精神为重点,书写和打造地域和城市的名片,这才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很多本身既具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城市正在蓄势待发,在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角逐丝毫不逊于一二线城市之间的竞争,当一座城市某一独具特色的名片足够闪亮时,会带来有力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但是政策会有红利期、资源具有稀缺性,这也意味着城市间的竞争处于“不进则退”的态势,城市名片的打造也更有了其必要性,对于林州这样居于京津冀后花园、晋冀豫三省通衢的小型城市,自然禀赋、文化资源、基础建设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但发展的机遇却稍纵即逝,当前乡村振兴和红色教育是国家层面的重点方向,也是林州出彩的优势和独特资源,这无疑正是稍纵即逝的机遇,诚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杨贵书记在“引漳入林”将动工前夜在日记本上写下的那句话“这个机会不可失,错过机遇,林县人民可能永远吃缺水之苦”。

三、林州精神书写的可行性

在地域文化和城市名片的打造和书写上,林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是文化资源丰富。因为地理区位的特殊性,林州很多方面保有古朴的色彩,2019年,住建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6部门联合公布的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河南上榜81个,而其中林州市占了17个。历史上受到儒家文化、三晋文化和燕赵文化的叠加影响,都在本地重新糅练,形成了具有相当特色的地域文化。又属太行山革命老区,熔铸了红色革命文化的底蕴。在建设年代孕育的红旗渠精神,凝聚了强烈的历史共识,融入主流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国家集体记忆。

其次是构建成果丰厚。对于林州这一地区的人物、风土、自然的描写早已开始,对地域文化精神的建构早已展开,历史上这片地域上就不乏自然和人文资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崔复生、唐兴顺、王献青等一大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具有强烈乡土意识的作家们一直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崔复生书写革命年代的太行儿女的人性和生命力,唐兴顺描摹太行山上下、红旗渠左右的人物春秋、山水草木、时代变迁。王献青则盛赞建设年代太行儿女的不變初心和工匠精神.....他们书写这片土地的山刚水柔、风烈草韧,也书写这里人群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将这片土地上孕育并充盈着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精神内核赋予文字之中,诚如黄宾虹先生在《九十杂述》中所言:古今沿革,有时代性;山川雄浑,有民族性。

第三是精神不断孕育。林县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人创造出“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四有干部”谷文昌真正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谷文昌精神;林州建筑的“工匠精神”等等,在林州一域之内内生、孕育和彰显出的这诸般精神,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综合表现,这种能在此地自身条件催化下不断“增殖”的特殊现象,都可以是林州精神的精神内核。

距离“引漳如林”动员令的发出时间已经过去了61年,红旗渠工程的开工时间过去了60年,红旗渠所有工程的完工时间也已经过去了51年。时间是地域的过客,空间却上升到了主导地位,成为文化存在的根据,也成为一个地域精神的生成土壤和永恒载体,如果没有29年前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号召,26年前成为县级市的契机,林州至今可能没有能力和资本来讨论如何策划自己的城市名片,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战太行、出太行铸就的是文化和精神,富太行、美太行凭借的则是经济和实力,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文化消费也会成为主要消费,因此城市发展的任何战略都必须立足于文化战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城市以品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以文化论输贏,在这样一场现代竞争中,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城市特性,定义城市形象,鼓励民众广泛参与,以对话替代宣传,以故事趣味替代信息输出,以演绎替代复述,林州已经开始顺势而为地着手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点。

参考文献:

[1]抖音,头条指数,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城市品牌研究室.2018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

[2]凯里市人民政府.2018年凯里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凯里,2019.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猜你喜欢
林州红旗渠名片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迷情大丽花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迷情大丽花
会员名片
会展名片等
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作用 培育新一代红旗渠精神传人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