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信息微信采集对卒中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的影响

2020-11-10 23:53奚霞
康颐 2020年16期
关键词:微信小程序院前急救脑卒中

奚霞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信息微信采集对卒中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的影响。方法:通过自行设置微信简易采集小程序,并对区域医疗单位骨干医护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包括院前急救信息微信小程序采集的安装、演示、后续信息补充与修正等。并随机抽取该程序运用前、后各40例患者急救情况比较。结果:该程序运用对多数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医生来说,总体印象较好,认为对患者疾病的急救诊治有很大帮助,能让急救医生能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和及时远程指导,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减少致残率。程序运用前40例患者,死亡13例,占32.50%(13/40)。10-8级致残15例,占55.56%(15/27);7-5级致残5例,占18.52%(5/27);4-3级致残3例,占11.11%(3/27);2-1级致残1例,占3.70%(1/27);无残疾3例,占11.11%(3/27)。程序运用后40例患者,死亡5例,占17.50%(5/40)。10-8级致残5例,占15.15%(5/33);7-5级致残4例,占12.12%(4/33);4-3级致残6例,占18.18%(6/33);2-1级致残4例,占12.12%(4/33);无残疾14例,占48.49%(16/33)。组间对应参数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信小程序使用后,迅速提高卒中患者一站式急救医疗服务的效率,为患者生命急救赢得了“黄金时间”和后续康复提供良好的平臺。真正能体现生命绿色通道的优化效果。

【关键词】院前急救;脑卒中;患者信息采集、微信小程序;院内外急救衔接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业不断推进,在医疗运行规则也发生微妙的优化,特别是现行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落实,作为二级以上医院的急诊科逐步从原来的急诊科剥离,而成立急救中心,并且不断的加强内部运行机制的夯实、细化、优化,如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等标准化的设置、人力资源的配合及现代化信息资源利用,使得急救中心的各项工作均有序推进与发展,特别是我国国内急诊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健全还有待于完善和推进。可以说信息对称就生命线。120电话是传统的急救方式,已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经过我中心多名医护人员群策群力,共同制作简易院前急救微信小程序,对急救患者院前情况进行有效采集,实践一年多来取得显著效果,现交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微信小程序的研发与使用,院前急救信息微信程序采集由我中心多个医护人员参与研制,主要是根据国家卒中中心建设管理平台、中国卒中急救地图管理平台、中国脑血病登记平台及国家卫健委的卒中中心数据直报管理相关流程,结合本医疗辐射区域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对上述相关程序进行仿制与优化。其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一般项目、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和表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FAST评分和CPSS评分等相关菜单。

1.2研究方法

首先在急救站内部医护人员进行演示,把内容弄懂、学透。然后,对医疗辐射区域部分医护骨干进行培训、演练。然后进行临床实践与使用,分别在2、6、12个月进行问卷调查与电话随访,对所有的数据进行逐个剖析与研究,以不断提高系统的优化效果,提升使用率。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小程序是绑定各医护人员的微信,并建立辐射急救区域微信群,程序不复杂,对年轻医护人员来说,可以逐项题写,自行初步评价,对老年医师来说,对可以直接进行视屏上报和语言留音。该程序运用对多数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医生来说,总体印象较好,认为对患者疾病的急救诊治有很大帮助,能让急救医生能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和及时远程指导,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减少致残率。

2.2 随机抽取院前急救信息程序采集使用前后40例卒中患者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其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我国各二级以上医院120急救中心或者独立的医疗救护站,在院前急救信息采集上都存在不同情况的盲点,包括:患者信息不对称、转运机制不完备、制度不健全、实时衔接和协同救治流程脱节等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存在非医疗专业人员参与,使得生命至上的大事被一些利欲熏心、任意妄为的不法分子利用,在急救转运过程中,不按照诊疗指南的要求送达最佳治疗单位,而进行倒卖患者从中受益,严重扰乱正常的诊疗秩序和延误急诊患者的救治。有时候,就是患者能够顺利的转运到对应的急救医疗中心(站),院前急救人员也仅仅口头简述病情,院前-院内没有正式的书面交接资料,就是有,也仅仅是一些零星物理检查资料,如CT或者MRI检查图像,因此,建立健全急诊患者院前急救的信息采集与院内急救有效衔接将刻不容缓。特别是随着我国老年社会进程的加速,卒中患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由于受健康教育滞后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什么是合理的健康饮食及生活习惯还没有清晰的认知,甚至有些人认为每日有荤菜大餐就是优质生活标准,从而导致“三高”人群不断增多,特别是一些基层社区的中老年人群,其发病率明显多于城市居民。有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截至2010年,我国脑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超过336/10万,位列全球首位,每年因卒中死亡人数达170万,高居全国居民死因首位[1-3]。

研究表明,脑卒中从发病后到治疗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 OTT)每缩短1 min,患者无残疾生存期就可增加1.8 d,且无论脑卒中程度和性别,均可从缩短OTT中获益[4- 5],因此,对于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应该与患者诊治的时间赛跑。急性脑卒中救治生存链包括:院前转运,信息沟通,这一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院内急救的开始时间,如果院前与院内有良好的沟通,院前的医生完全可以在见到患者的第一时间,根据患者的情况完成必要的评分并向家属告知病情解释下一步的诊治过程,与院内急诊及时沟通联系,使患者的救治时间从进入医院后的30 min变成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30 min,这可能使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为提高[6- 7]。同时,院内医师还可以在患者转运过程中进行远程指导。这样更能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标准化的微信采集病历及评估表有助于提高患者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速度。有证据显示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早干预、及时转运对其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 9],美国心脏病协会在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管理”的建议中提出院前急救人员应熟练掌握卒中病种的症状、体征、评估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确认疑似卒中患者的发病或最后表现为正常的时间,获取家人联系方法,第一时间通知即将送达的医疗机构患者的基本信息,发病时间、症状等关键信息[10- 11]。由此可见,院前急救人员对卒中患者信息采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中心自行設置院前急救信息微信采集小程序,并与医疗辐射区域骨干医护人员建立程序群后,取得喜人的成绩。一方面该程序操作方便、简易,但提供信息准确、快速;二方面该程序可以留有原始数据,为院内后续诊断提供方便;三方面该程序克服老年医师对现代化网络信息传输的运用难点,它可以直接视频,视频可保留,同样可替代信息文字输入的难点。从随机抽取院前急救信息程序采集使用前后40例卒中患者相关资料进行比较,也不难看出该程序使用的效果,程序运用前后死亡率和致残率级致残的等级均有显著的差异。程序运用前40例患者,死亡13例,占32.50%(13/40)。10- 8级致残15例,占55.56%(15/27);7- 5级致残5例,占18.52%(5/27);4- 3级致残3例,占11.11%(3/27);2- 1级致残1例,占3.70%(1/27);无残疾3例,占11.11%(3/27)。程序运用后40例患者,死亡5例,占17.50%(5/40)。10- 8级致残5例,占15.15%(5/33);7-  5级致残4例,占12.12%(4/33);4- 3级致残6例,占18.18%(6/33);2- 1级致残4例,占12.12%(4/33);无残疾14例,占48.49%(16/33)。这些数据即可充分说明院前急救信息程序采集运用的重要性。迅速提高卒中患者一站式急救医疗服务的效率,为患者生命急救赢得了“黄金时间”和后续康复提供良好的平台。真正能体现生命绿色通道的优化效果。

通过该小程序的运用,我们期待全社区医护人员及社区协管人员加盟,并邀请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参与,共同进一步完善程序的系统升级、更新,有可能再建立一个卒中数据库,并通过信息共享,优化院前-急诊-专科-院后的完整卒中诊疗流程,提升院内协作和区域协同合作能力。建立面向临床流程的数据采集机制,准确、客观地记录关键诊疗环节的执行情况,形成诊疗过程时间轴,统计质控指标数据,推进精细化管理,对诊疗行为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通过数据驱动的PDCA循环管理机制,对卒中的诊疗流程和临床质量,进行效率效果量化测量和持续改进,最后整合区域卒中大数据,通过数据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分析临床干预与诊疗效果,发现和验证新的循证依据,不断提升院前急救与院内信息衔接和对称性,敬畏生命,把对急性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陶丽丽,梁万年,王亚东,等。北京市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人嘴的比较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3):276-278。

[2]陈莉,李旭成。急救过程中院前与院内的无缝衔接探讨[J]西部医学,2010,22(3):439-440。

[3]郭憬昱,张进军。我国急救医疗体系院前与院内衔接[J],中国医刊,2016,51(9):10-13。

[4]刘晓林,梁隆斌。危重症患者急诊绿色通道的一体化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8):1156-1158。

[5]韩秀梅,孙桂芝.院前急救护理并绿色通道对AMI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7,26(05):551-554.

[6]吴敏,温春苗.突发脑卒中疾病相关症状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延迟的相关性分析及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9):37-39.

[7]严敏怡,陈爱民,石婷。心脑血管疾病医疗信息平台对提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6):21-23。

[8]区鸳华,杨俊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院前-院中”流程管理法急救模式的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08):72-73.

[9]陈莉,肖芳,魏敦双,等。院前院内信息一体化系统治疗脑卒中患者综合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6):179-181。

[10]丁雨红.120院前急救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08):129-130.

[11]寇菲.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0):172-174.

猜你喜欢
微信小程序院前急救脑卒中
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路径探索
当图书馆遇上微信小程序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