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歌同行在山水间

2020-11-11 11:38□雨
剑南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绵阳杜甫山水

□雨 田

山水不仅是中华文化生长的根源,更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2018 年11 月,我在家乡四川绵阳策划、主持了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和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管委会主办的2018 年仙海诗会主题论坛:“现实与山水诗歌写作”。而今天,我们又坐在这里,进行“山水诗歌的传承与对话”,无论是从客观的或主观的、从历史的或时代的角度来看,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因为在有着人类的世界上,山水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性。这个事实,谁都无法改变。

山水诗歌的榜样

大家知道,东晋诗人陶渊明官场失落后,就纵情于山水。他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也表现出他自己的人生态度。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史上,陶渊明算得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下面,我们来看看过着半官半隐生活的诗人王维的两首山水诗。先看他写山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终南山》开篇就是写山的崇峻、亘远,一起笔就显出终南山的恢宏气势。接下来远景接转近景,以物的气象与人的心态交互流动,朦胧而又清晰地使客观与主观交相而又变幻无穷。可以说,整首诗以雄浑的气势突出了终南山的壮美。

再看王维写水的《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汉江临泛》的前两句,勾现出雄浑壮阔的背景,莽莽苍苍地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然后写流江山色,互相辉映烘托出“天地外”的静景动态化和物象人性化。其中的“浮”“动”二字妙笔生花,诗句充溢着生命,气韵生动而又自然。王维的这首《汉江临泛》积极乐观,声色俱佳,韵味悠长,给人们以健康壮美的艺术享受。

王维的这两首诗,一首写山,一首写水,其境界宏大开阔,雄浑壮丽,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

诗仙李白当年在绵阳江油及巴蜀大地写的山水诗歌《别匡山》《蜀道难》《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江行寄远》《巫山枕障》《上山峡》《荆门浮舟望蜀江》等名篇,流传至今。诗圣杜甫当年流寓绵州时,常常往返于梓州(今三台)、玄武县(今中江)、射洪、盐亭等地,并留下了不少的山水诗篇。他在三台生活、居住了21 个月,写出《渔阳》等200 余首诗歌,其中有不少的山水诗。

1300 多年前杜甫在绵阳,阅山悦水,放怀歌咏。他的山水诗歌代表作《东津观打鱼歌》就是宝应元年(七六二年)七月在涪江东岸渡口观打鱼写的。看得出来,美丽的涪江水给了李白、杜甫的山水诗歌创作源泉。

绵阳人为了怀念诗人李白、杜甫,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在绵州东郊芙蓉溪畔、相传为唐代治平书院的旧址上建造了一座在国内独一无二的李杜祠。李杜祠背依东山(今富乐山),面临芙蓉溪,占地面积4000 平方米,由大门、正殿、春甜亭、问津楼、乐楼、荷花池、照壁等建筑组成,照壁上横书着“巴西第一胜境”。

如今的绵阳有一条诗意的路叫“东津路”,它的街名与杜甫的山水诗歌《东津观打鱼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或许是东津路的文风兴盛,现已成为绵阳文学艺术的中心地带。在不足一公里长的东津路上居住、工作、生活的诗人先后就有数十人。东津路在涪江与富乐山之间,是山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诗情。

山水诗歌写作

“山水诗歌”的这个概念或提法,来源于何代何人,我并不知道。而我们今天在这里谈论的“山水”,应该是指《山海经》中的自然物象,或地理学中的隆起部分与水域。诗歌语境中的山水和想象性的山水应该是指我们诗人的个体精神指向。

我生活在涪江河畔,除青年时去北方军队服过不足五年兵役后,就没有离开过涪江。小时候,我就知道涪江水养育过的诗人有李白、杜甫、陈子昂等。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涪江见证了我的挣扎,见证了我的痛苦,见证了我的成长。创作的诗歌中,与涪江有关的作品有《涪江边,一只野狗咬破了我的孤独》《城市与河流》等,长诗以及代表性作品《麦地》《四季歌》《纪念:乌鸦与雪》《随想》《水:生命的咏叹之变奏》都是在涪江河畔的居住地创作的。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以大自然的山水为主要题材写出来的山水诗歌,与想象中的山水、把人或主体隐进山水写出来的山水诗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更偏重大自然的山水与想象的山水相互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方式。这样可以从山水出发,用诗歌语境再现山水,由此呈现出自然与心灵的至美文本。这样,凭借想象,诗人自己或作品主体就可以化身为物,身体与心灵同时归向自然。用庄子的哲学来说就叫“物化”,用现代哲学来讲,就是人的自然化。

对山水诗歌的思考

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我涉足过的山川与河流都给过我山水诗歌的写作灵感。今天我们在充满诗意的桃花潭畔谈论“山水诗歌的传承”,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山水诗歌的写作价值与山水诗歌的理想价值,都是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座的诗人把山水诗歌的传承向前推进,发扬光大!

我们知道,活着的人以山水修身养性。久而久之,再从性灵修养山水和统领山水。

真正好的山水诗歌,应当是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山水诗歌中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分量。因为只有文化的内涵,才能使山水诗歌高耸在世界文学史的天空。而诗人的骨气、诗人的良知、诗人的创造和诗人的精神追求,如何贯穿在重建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中?我想,这就是山水诗歌的传承意义之所在。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诗歌的边缘化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独立精神的丧失。这种丧失,又是文学市场化的必然产物,网络刷票和大众的评选等外在环境和因素变化,完全取代了文学经典化所需要的漫长的岁月和历史的考验。其实,山水诗歌的传承,并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的诗人,在这样一个拜物价值观泛滥的时代,用我们的良知植根于华夏历史文化的深处,去唤醒更多的人。

猜你喜欢
绵阳杜甫山水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登高
山水朋友
医学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绝句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