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水:指向审美素养的风景画教学法探微

2020-11-11 07:59朱国娟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

朱国娟

【摘   要】培养审美素养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向审美素养的“走进山水”风景画教学法,以家乡“山水”文化为载体,通过观赏情境“山水”、感悟表现“山水”、多元创作“山水”這三个步骤,去唤醒审美意识,激活审美思维,提升审美品质,以实现“以美育人”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审美素养;“走进山水”;风景画教学法

审美素养体现为一个人对现实中的审美对象和美术作品具有的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的能力[1],又可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正在由知识时代转向素养时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坚持育人为本、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的原则,整合各类美育资源,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为走进素养时代的学校美育和艺术教学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和实施的途径。

人类依山、临水而居。“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类审美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在与山水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创建了丰富的地方“山水”文化。“山水”文化包括自然风光的风景山水、动植物资源的生态山水、历史文化的人文山水、现代气息的时代山水等。

风景画是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走进山水”是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美术风景画教学法,旨在通过亲近家乡“山水”文化,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观赏情境“山水”、感悟表现“山水”、激情创作“山水”,从而唤醒审美意识,激活审美思维,提升审美品质,实现“以美育人”的课程目标。

一、欣赏情境“山水”,唤醒审美意识

风景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山水”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信息。在学生观赏“山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看什么”“如何看”“怎么看”,通过视觉信息的收集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走进山水”风景画教学法,旨在利用家乡“山水”文化资源创设丰富的视觉化课堂环境,再现和传承宋代教育家朱熹提出的“山水之教”[2],进而培养学生敏锐捕捉视觉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教学人美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身边的树》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公园观察武夷山市市树——樟树,先以朱熹亲手种植的八百多岁的古樟树为引线,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再引导学生按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细节到全貌、从造型到色彩的方法,观察古樟树的外形、姿态、颜色等。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鼓励学生抱一抱树干、摸一摸树枝、闻一闻树叶、听一听风儿吹动树叶的声音……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山水”中,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欣赏古樟树,在自觉、积极、主动的探究中获取造型特征,古樟树渐渐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起来,形成了美好又充满情感的视觉意象。

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在情境中开展风景写生,积累丰富的视觉意象,审美意识也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被唤醒。

二、感悟表现“山水”,激活审美思维

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的视觉表象进行再加工、再改造并形成自己思维中新形象的过程。[3]学生的想象是以现实事物为基础的。在风景画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外部视觉刺激越多,学生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以人美版三年级下册《家乡的古建筑》一课为例,教师选择了武夷山市的几座古廊桥作为审美对象,指导风景画写生。廊桥是一种在桥面上建廊屋或亭阁的特殊桥梁。这些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结构独特,展现出中国古建筑和谐对称的传统审美情趣,其中余庆桥等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将余庆桥等几座古廊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欣赏,从结构、造型、局部特征等不同角度感悟古廊桥的形式美,拓展了学生表现廊桥之美的想象空间。有的用线描画的方法来表现廊桥,用点、线、面画一条凌空卧在河面上的空中走廊;有的在桥中间画上两层飞檐翘起的亭阁,并用黑色画屋顶,用棕色画柱子和栏杆,用灰色画桥墩,以表现廊桥的古老;有的画一座八字形的双孔彩虹廊桥,让小船在梯形的桥墩之间来往穿行。

这些创意说明学生已经通过对“山水”的观察和联想,解读出其中蕴含的审美元素、文化信息和乡土情感。这种由浅层欣赏观察向深层体验感悟发展的教学法,能激活学生的审美思维,丰富审美经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表达审美理解的能力,从而在风景画写生时表现出审美的多样性。

三、激情创作“山水”,提升审美品质

绘画是一种表达自己观察世界、感悟生活的视觉语言。绘画创作是对头脑中的欣赏素材进行分析、比较、选择、补充、分离、剔除、综合、总结等形式的加工改造,“在思考感悟之中做出识别的视觉想象判断”[3],形成自己所需的新形象。自然美本身就是极好的教本。[4]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审视“山水”,运用不同绘画技巧创作“山水”,使作品的视觉语言多元又独具个性,充满创意和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

以人美版五年级下册《家乡美》一课为例,学生的创作思维拘泥于家乡武夷山的玉女峰、九曲溪、小竹筏等模式化的地标性形象。为打破单一的审美定式,教师从聆听玉女峰的传说和诗词入手,再学习摄影师在不同季节、时间、角度拍摄玉女峰的方法,最后欣赏不同画家笔下的玉女峰,从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然景物、摄影作品、绘画作品等审美元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感悟“山水”的自然美和精神意义。不同的视角使学生有了新的认知,由此提炼出新的审美感悟。有的学生以仰望玉女峰的视角,运用简洁的线描画技法进行创作,用竖线条勾画出玉女峰亭亭玉立的形象特征,用细密的点表现草木的繁茂,用弯弯曲曲的波浪线画出碧波荡漾的溪水(见图1);有的学生采用俯视的角度,以鲜艳的对比色表现武夷山“碧水丹山”的地貌特征,并用版画雕刻的技法突出两岸山峰林立、千姿百态的美感(见图2);还有的学生利用彩墨画的特点表现家乡山清水秀,“人在画中游”的静态美(见图3)。

尽管还是那几样地标性的形象,但每幅作品都是学生对“山水”元素进行再加工后崭新的审美表达,是学生审美品质的外在表现。

由此可见,指向审美素养的“走进山水”风景画教学法不再以单纯的绘画技能学习为目的,而是利用身边的“山水”文化资源,充分发掘中华传统审美情趣,培养感悟、欣赏、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走进山水”风景画教学法的长期影响下,审美素养必然由量变走向真正的质变。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23.

[2]洪永稳.论朱子的审美化育之道[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2-36.

[3]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 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9.

[4]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562.

(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学   354300)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
让审美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浅谈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运用影视音乐资源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探析小学音乐审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