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烈的湘味 不朽的经典

2020-11-13 09:44程光耀
艺海 2020年9期

程光耀

〔摘 要〕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是一台有着浓烈湖湘地域特质,有着鲜明文化符号,同时又是对传统经典再加工、创作的作品。它在北京戏曲舞台的呈现,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次贴近生活、体察世情、品味花鼓、反思人生的艺术体验。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歌舞样式;民间气质

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经过创作团队的不断打磨,心血倾注,最终以清新脱俗、时代意识彰显的品格亮相北京舞台。不管是湖南老乡,还是他乡朋友,都被其旋律优美的唱腔,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所吸引而为之喝彩。湖南花鼓戏一直以其生动鲜活的民间气质,明快活泼的歌舞样式在观众心里深深扎下根来,它有着广博的群众基础,有着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和自由开放的创造力。《蔡坤山耕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通过对本土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重新定格,在湖南花鼓原生态所具有的深刻表达意象基础之上,进行合乎时代戏剧精神、满足城市剧场艺术审美空间的再创作,成功实现了“老戏新唱”“经典回归”“小剧种大容量”的创作意图。

湖南花鼓戏来源于湖南民歌,因此载歌载舞、朴实自然、灵动自如的表现形式在这部作品里定是其独特而显著的戏曲样态。全剧为观众带来了大量的民歌与花鼓曲牌,它们旋律交替而又融为一体,贴骨贴肉地实现综合音乐风格在传统戏曲中的表达张力。例如蔡坤山有一段出场前多次用到的山歌引子:“山歌子来哟子山歌,你的没得我的多。冬去春来又一年,借条水牛哟来耕田。”此外还有几个场次开场前以合唱对唱的方式唱出劳作、生活的场景,先声夺人的山歌旋律不仅引出了人物,交代了事件,衔接了场次,它更是一种气氛与情景的带入,利用饱含着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民真挚情感的山歌,给人以田园的向往,真情的怀想。

除了音乐旋律的悠扬,全剧极具民间生活气质与俚俗世态的舞台表演更是一大亮点。如第一场“遇饭”开场时村夫村妇的“插禾舞”,第三场“散财”开场时村姑们的“作炊舞”等,它们以群舞的形式,以乡土生活为内核,围绕着花鼓戏的主旋律与节奏来完成歌舞在剧情发展中的铺叙与渲染。全剧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散财”一场。茅舍内,面对五十两巨款,夫妻二人从开始的美好幸福计划,到机智的白李花脑筋一转,猜想这定是蔡坤山偷盗而来。伴随着剧情的斗转,二人的表演也从细腻温情过渡切换到激烈泼辣,唱做并重,一系列舞台动作中还有“打筷子”“扔碗”等妙趣横生的绝活,百技杂糅与民间血液的戏曲综合之美,在这出戏里展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不论音乐还是表演,《蔡坤山耕田》都给观众带来了愉悦舒畅的视听享受,观众的回应足以证明。但作为戏曲两大艺术元素,音乐和表演的完美呈现更是和剧中人物的成功刻画不可分割的,因此该作品对剧中人物的塑造与描绘亦是成功的。花鼓戏惯常以“三小”行当为主要力量,擅演劳动人民的爱恨离合及神话传说。随着地方戏曲的不断发展与需求,花鼓戏也开始丰富行当,扩充题材表现内容,成为地方剧种中极具特色的代表。该戏中可明显看到“生、旦、丑,以丑为主”这三大基本行当的人物安排,在此程式基础之上,创作者为了戏剧效果又进一步填充了人物关系,丰盈了人物性格。如四个衙役、师爷,他们都以鲜明喜剧漫画式的人物造型与舞台剪影完成角色的使命,令人捧腹。

该剧定义为传统新编古装喜剧戏,全剧始终沉浸在谐趣、轻灵、欢悦、讽刺、深刻的戏剧氛围中,同时也让观众在大容量、多维度的剧场艺术中看到了湖南花鼓戏最具魅力的民间风采,乡土气息。走出剧场,耳边依旧回响着剧终时围绕“做官休问荣枯事,多查民间疾苦情”这一主题警示人物所展开的大段对唱,为人,为官,为国,節奏铿锵,字字入理。眼前浮现着那滑头逗趣的蔡坤山以及生活在这方热土上勤劳善良、自强不息、重情义有担当的众生。我想,这就是我们世代累积的丰厚生活与智慧结晶在戏曲舞台的缩影与升华,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欣欣向荣的坚实根脉,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东方熠熠生辉的不竭源泉。

(责任编辑:张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