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打击乐浅谈

2020-11-13 09:44尧志鹏
艺海 2020年9期
关键词:司鼓锣鼓打击乐

尧志鹏

〔摘 要〕一个优秀京剧武场演奏员的演奏应该是为演员服务的、给观众欣赏的,最终得到演员的肯定、观众的认可,才是一个好的京剧武场演奏员,演奏才有真正的价值。

〔关键词〕京剧武场;地位作用;传承发展

京剧属于国粹,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主要由演员(生、旦、净、丑)、乐队(文、武场面)、舞美(盔、箱、道、化)三个部分形成一个整体,而乐队又分文场(文乐)和武场(打击乐)两大部分。京剧打击乐(俗称京剧锣鼓)是京剧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音色特殊,节奏鲜明,在乐队中起主导作用,俗话说:“一台锣鼓半台戏。”由此可见打击乐的重要性。

在京剧表演中,打击乐在配合演员在舞台上的各种表演形式(唱、念、做、打、翻)和表现方式(手、眼、身、法、步)以及渲染舞台气氛,刻画人物内心,烘托唱腔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文乐所不能替代的效果。早期乐队是坐在舞台中间的,但是因为影响到演员的表演,后来才慢慢转移到了侧幕,但是为了尊重、体现乐队,文乐的主奏还是坐在观众能看见的地方。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打击乐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规范的演奏方法,并拥有成熟完善的锣鼓经。它没有乐谱,武场也不需要谱子,在舞台上所有的戏都是记在司鼓的心里,体现在打鼓佬的手里,它既有一定的程式化规范,又能根据舞台的需要而灵活的运用锣鼓点,指挥文乐和下手活完成演出,俗话说:“祖师爷还有三出戏不会。”说的就是司鼓需要会的戏极多,但是它也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体系,是戏曲音乐的典范。现在全国各个地方戏种都在普遍借鉴学习并使用一些京剧锣鼓的原理。

京剧打击乐主要由板鼓、大锣、铙钹、小锣这四种乐器(除了板鼓,其他都是铜器,由演奏者击打发出音响),以及大、小堂鼓、碰钟、齐钹、大铙等一些辅助乐器组成。它们音色音量和分工各不相同,相辅相成,锣鼓点种类繁多,节奏丰富,演员在台上的身段表演,比如一个上台阶,用的就是“慢长锤”(仓-七-台-七-仓-七-台-七……),每一个都要捂音,配合演员的动作就能体现出上台阶的情景,而《挑滑车》里高宠的出场用的就是“起霸锣鼓”,高宠在台上一个“四击头”接铙钹“回头”才才才才……把武生的霸气刻画得淋漓极致,此类锣鼓又叫身段锣鼓,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还可以根据舞台需要模仿各种声音效果(如:风声、雨声、雷声、水声、更声等等),这些不需要应用现代技术就能一一体现。

板鼓的演奏者通常称为司鼓(又称“打鼓佬”)。司鼓的作用至关重要,他根据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情绪以及舞台剧情,把打击乐演奏中的轻、重、缓、急以及各个锣鼓点之间的起、转、承、和,在演出过程中掌控好,司鼓必须准确把握剧中所有的情感,从锣鼓点的使用(哪里要开什么锣鼓点、中途要转什么样的锣鼓)、节奏的变化、速度的快慢、剧情的铺垫、渲染和文场的衔接,比如演员在开唱和京胡起过门之前,是“西皮”还是“流水”,是“原板”还是“散板”等都有不同的开法(此类锣鼓又叫开唱锣鼓),以及台上节奏的把控,所有的乐器都要听从司鼓的指挥,可见司鼓的重要性,所以司鼓是京剧乐队中的核心。

大锣在京剧武场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老先生常说一个大锣等于半个鼓,可见大锣的重要性。所以京剧武场对打大锣的演奏员要求很高,根据文武戏之分,演出时大锣必须要时刻盯着台上的演员,甚至要记戏背戏,并时刻注意台上演员的身段,掌握好节奏,有时候舞台上有一半的节奏都掌握在大锣的手里,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个大锣等于半个鼓。为了配合好演员在台上的表演,特别是武戏,大锣手里头就得有数,什么时候该“加锣”,什么时候该轻,什么时候该重,什么时候要劲爆一点,什么时候需要缓锣,都是很有讲究的。大锣还要控制音量,注意音色,俗话说:“大锣好打音难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锣看起来容易打,但是要掌握好音量、音色,什么时候该捂音,什么时候该放音,放多久,就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技术技巧和舞台经验了。

铙钹在京剧武场当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音量稍微低于大锣。铙钹演奏多为反拍,填补空白,在节奏上和大锣形成互补,但善于突出自己。铙钹有复杂多变的技法,如:重击(常用于“四击头”“回头”等比较劲爆的鼓点)、轻击(常用于“阴锣”“过场锣鼓”等)、闷击(常用于“叫头”“夺头”等)、搓(就是轻击重击相继敲击,大锣位置轻,自己的位置重,多用于“流水”等)、揉(多用于“急急风”开头,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法)、颤击(多用于“撞金钟”,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沾边(多用于“慢长锤”等慢速的锣鼓)、捂搓(多用于“劈杆”)以及捂音等一系列技法,演奏的时候还要时刻注意铙钹的音色和音量,要时刻和大锣保持一致,所以过硬的技法对于一个好的铙钹演奏员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而想要掌握这些技术技巧就需要名师的指点和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准,练习这些技巧也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用来炫技的,而是根据剧情为舞台上的演员服务的。

小锣在京剧武场中既是起点也是基础,早期的时候京剧武场是没有铙钹的,就只有大锣和小锣这“两块铜”,所以小锣占的分量一点也不轻,基本上所有的京剧打击乐演奏员刚开始都是由小锣启蒙,然后再一步一步学习其他乐器,连文乐的乐手一般都要求会打一点小锣和其他的锣鼓,主要是了解一些开唱的锣鼓点(又叫开唱锣鼓)以便熟悉开唱锣鼓的始末,知道自己应该什么时候进入。小锣始终贯穿全剧,比如有小锣上场、小锣下场等,它音色悦耳,在文戏里更是举足轻重,需要注重音色、音量,特別是在没有大锣和铙钹的文戏里,台上演员的每一个身段,小锣打出来的每一下声音都需要清脆饱满,尤其是青衣戏,就更显小锣的功底了。青衣戏武场独听小锣的韵味,而武戏同样离不开小锣,比如快“九锤半”里的“阴锣”就非常吃功力,特别需要练好小锣的“准心”,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做依靠,是很难的事情,如果没打准,一下给打出去了,就会显得很突兀。

锣鼓在京剧里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京剧表演的特点就是它舞蹈性极强,不论是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锣鼓,京剧的唱必须要有板有眼,节奏一点都不能含糊,而念白和我们平时说话不一样,它是有韵律、有节奏的。还有做与打,这完全是舞蹈性的动作,必须要有鲜明的节奏,没有节奏便难以舞起来,而有了锣鼓伴奏,京剧表演的节奏性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在舞台上除了要有鲜明的节奏外,还需要有饱满的情绪、浓烈的气氛,这单单依靠表演来体现是不能满足要求的,还需要用锣鼓来烘托和帮助,它依靠锣鼓来突出节奏、渲染剧中情绪、制造舞台气氛。因此,京剧的表演是绝不能没有锣鼓伴奏的。

京剧打击乐多年以来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演奏方法,其锣鼓组合种类繁多、样式复杂、内容丰富,但我们仔细剖析之后便不难发现,这么多的锣鼓点都是由几种简单的节奏型为基础衍生发展而成。京剧武场能否保持一致,拥有“一棵菜”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司鼓的手势手法是否规范合理。老一辈的老先生都讲究鼓点干净、手法清楚,即便不熟悉的司鼓与下手活在一起干活,稍微磨合下便能一起演出,依靠的就是规范(虽然由于师承和流派的关系手法会有细微的差异)。京剧打击乐的演奏技法历来都是拜师学艺、口传心授,由老师示范,学生练习,再由老师指正这一模式,几乎没有文字可以借鉴,极少的一些视频资料也很难一窥全豹,根本学不到精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单纯的技术并不是艺术,技术可以磨炼,要达到艺术的高度还需要很多方面的锻炼,老先生常说,京剧武场要达到“四个人要等于一个人”的境界,在一起干活要“碰心气”,这是需要一堂乐队经过专业的训练再加上长期的磨合,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

多年的学艺生涯以及舞台演出经历告知我,京剧打击乐博大精深,学到了精髓,带给大家的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学到皮毛,带给大家的可能就是一种噪音。一个优秀京剧武场演奏员的演奏应该是为演员服务的、给观众欣赏的,最终得到演员的肯定,观众的认可,才是一个好的京剧武场演奏员,你的演奏才有真正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普及,虽然戏曲艺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但是学习京剧打击乐这门艺术的人还是越来越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京剧打击乐,并传承发扬。

(责任编辑:张贵志)

猜你喜欢
司鼓锣鼓打击乐
邵伯锣鼓小牌子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2019年江西省优秀青年戏曲演奏员展演剧照(一)
戏曲司鼓在演出中的作用探讨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黄河金三角打击乐协会(津宝)古典打击乐教室成立仪式在山西举行
“2016津宝第二届蓝魔(美国)行进打击乐表演培训”开班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戏曲司鼓在演出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