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合唱音色融合训练对策研究

2020-11-13 09:44徐欣
艺海 2020年9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

徐欣

〔摘 要〕合唱艺术是一种多声部的集体艺术形式,讲究共性,强调整体音响的和谐统一。近年来,中国的群众合唱活动遍地开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然而,群众合唱的主体缺乏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音乐训练,尤其在演唱技术及音乐表现上亟待提高与加强。本文重点从群众合唱音色融合训练的对策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群众合唱;音色融合训练;对策研究

近年来,群众合唱在中国各个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民众参与的热情日益高涨,合唱的专业水准不断提升,这不仅是当下国人社会文化的精神需求,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最美的声音是人声,最美的人声是合唱。合唱是一门外来艺术,“合唱”一词源于欧洲,因此人们习惯性地以欧洲多声部声乐为标准来界定。音乐学家汪毓和在《中国合唱音乐发展概述》一文中指出:“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跟上个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和本世纪初随着‘新学兴起而形成的‘乐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距今还只一百年左右的历史。”①群众合唱,顾名思义,即由普通大众参与的合唱活动。然而,群众合唱的演唱主体一般未接受过长期、系统的音乐训练,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尤其在演唱技术及音乐表现上亟待提升,本文重点从群众合唱音色融合训练上进行相关对策研究,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赐教。

一、合唱音色融合训练的重要意義

和谐是合唱艺术的美学原则,合唱的和谐首先体现在音色的和谐。音色是指合唱中的声音色彩,即音的品质。那么音色是如何产生的?音色是由泛音和共鸣产生的,利用不同的共鸣、不同的泛音产生不同的音色。音色是表达合唱作品内容的一个主要手段,音色融合体现合唱艺术声音的美感,或空灵、或柔美、或震撼、或浑厚。某著名指挥家说过:“音色不融合,哪怕齐唱都不好听!”合唱音色融合训练追求和谐统一的合唱音响,富有情感且真诚,达到增强作品感染力、创造合唱和谐与崇高美感的目的。

二、群众合唱音色融合训练的对策研究

(一)选择统一的合唱唱法

合唱唱法强调“合”字,建立在良好的呼吸支持与适度的共鸣运用上,注重共性、消除个性的高位置发声方法。群众合唱的成员们唱法各异,发声习惯不一、合唱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音准、节奏、气息短促、音色粗糙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演唱方法上比较自由随意,导致出现各种颤音、滑音、发声位置不一致的状况。唱法不统一,势必造成集体发声的混杂与不和谐,严重影响音乐的本质表达,因此,统一合唱唱法、统一歌唱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采用直声高位的发声方法进行训练,且在基础训练时就必须严格遵循。这种统一的发声方法能获得和谐且充满质感的音色。诚然,音色绝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如宗教类型的作品注重音色的柔和纯净,体现神圣庄严感;民歌作品讲究音色清亮优美,行腔委婉且富有韵味;乡村民谣或爵士音乐建立在本嗓原声的基础上,娓娓述说、亲切自然的音色。因此,在统一合唱唱法的前提下,设计与安排好合唱所需的音色,内心想象出合唱的音响色彩,在“多变”中实现音色的融合统一。

(二)养成弱声演唱的习惯

弱唱是群众合唱中指挥经常要求的一种训练方法,唱好弱声是唱好合唱的基础。“一弱值千金”,无论作品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统一用弱声训练,当然,这种弱声并不是指虚声、白声,而是积极又有控制的弱唱。一部分团员为了唱得过瘾,往往唱得响而重,这样不仅会破坏音色的美感,影响音乐线条的连贯,同时不利于声部音响的均衡与音色的统一。弱唱,不仅容易找到混声,有效地避免产生疲劳感,更利于各声部之间合唱音色的融合。我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金铁霖主张:“运用混声来体现中国作品的风格……这种声音音色统一,兼具有真声的明亮与假声的圆润、剔透,符合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运用起来又比较灵活,歌唱能力较强。”③指挥大师马革顺先生也曾说过:“当你想开怀畅唱之时,即是你犯错误之时。”足以说明合唱中弱声演唱及控制的重要性。

(三)学会聆听模仿是关键

在群众合唱训练中,有时候“听”比“唱”更重要,学会聆听是实现合唱音色融合统一的关键。聆听可以使队员之间增加交流,互相了解,在具备掌握对自身歌唱乐器有调节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模仿使自己的音色与他人的音色相互靠拢,个人音色服从集体音色的安排,实现整体音色的融合统一。在合唱队中可分别选出每个声部最符合作品风格的声音,第一个人先唱,第二个人要倾听第一个人的音色、音量,开口时尽量做到“无缝衔接”,以融合音色、平衡音响为主要目的。马革顺先生曾要求:“合唱队员必须具备产生各种音色的能力。”④说明人声可塑性是极强的。通过倾听与模仿,一方面同一声部、同一旋律横向进行音色融合,另一方面不同声部、不同旋律纵向进行各织体要素间的音色融合。美好和谐的音色是合唱团声音的美学追求,不同音质、不同声部的音色融合需要依靠每个队员听觉的自我调节,坚持音色可以通过聆听“做”出来。

(四)保持元音发音的趋同性

老艺人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唱字犹如猫衔耗子,要咬住它,但又不能咬死,咬不住就跑了,咬死了也没有意思。”这是对咬字吐字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诠释,咬字不统一,达不到“合”的标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且来自不同地区的群众合唱团员,经常会出现声母错乱、字腹归韵不饱满、字尾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发“a”“e”“i”“o”“u”五个元音时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时需要指挥从发声练习开始就要强调元音的统一,重视语言的协同一致性。同时可以先从一个元音开始训练来找到该元音的发音位置,如“i”母音的音色比较集中明亮,“u”母音圆润饱满,一定遵循“窄母音宽唱,宽母音窄唱”的基本原则。在练习元音与元音之间的转换时,从“i”母音向“a”母音过渡,不论是开口音或闭口音,尽量保持五个元音的发音状态、口型空间一致,声音的高位置始终如一,不能因为咬字习惯而改变。保证元音发音的趋同性是合唱团获得集中、明亮、干净且音色融合声音的保证。

(五)注重情感表达的内在性

“唱得亲切一点儿……”“再动情些……”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指挥在排练时如是说。群众合唱中的情感表达不是炫技,而是真诚朴实的表现。为什么有的合唱团队声音很好听但打动不了你?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们没有全身心地融入合唱艺术中,他们的情感表达与内心感受游离于合唱作品之外,因此,培养团员们积极主动表达作品情感与内容的内在强烈愿望和主观能动性十分必要,甚至在练声时就要求情感必须投入进去,只有当全体都表现出这样一种心理,注重情感表达的内在性,合唱的音色才会更和谐,作品才会更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中国第一部音乐典籍《乐记》曾提及:“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可见,内心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情绪可以通过声音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合唱艺术表达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将美好的和声带给大家,将心里的话说给大家,把你的故事娓娓道来讲给大家,让听者也能想起自己的故事,激起情感共鸣与内心的涟漪,正所谓“情到深处,自会歌唱”。

结 语

曾听著名指挥家吴灵芬老师说过:“合唱是人类社会第一个群体人声艺术,千百年来它经历各种传承、繁衍成为今天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最具影响力、最有魅力的艺术品种。”当下,群众合唱在传播积极向上思想、提升民众整体素质、增强人们内心幸福感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正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中国普及合唱艺术、促进合唱事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合唱音色融合的训练仅仅只是合唱艺术所追求的冰山一角,真正从一个合唱大国向合唱强国迈进还有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虽任重道远,但永不止步。 (责任编辑:张贵志)

注 释:

①汪毓和《中国合唱音乐发展概述》,载《合唱艺术手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②秋里《我国群众合唱艺术的发展》,《人民音乐》1992年第5期.

③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④马革顺《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中英文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第24页.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暑期游泳培训班现状及对策研究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
大学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