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白绣文化传承的困境及其发展对策

2020-11-13 09:44张卫民卢鹏
艺海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困境对策

张卫民 卢鹏

〔摘 要〕桑植白绣是湖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代表之一,溯自大理白族人民的艺术智慧。与湘绣、蜀绣极具观赏性不同,白绣以独特的刺绣技艺、浓厚的生活气息、本主文化信仰三大特点在刺绣行业中独树一帜。目前,白绣文化存在传承人危机、民众基础不牢固、经济驱动力弱、文旅交通不便等困境。为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应从专业支持、教育渗透、经济创收、交通改善等方面改进。

〔关键词〕白绣;文化传承;困境;对策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传统文化是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具体民族文化思想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桑植白族历经七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其民族文化缤纷绚丽、多元一体,展现出地域、多样、传承等特质。

一、白绣文化的特点

刺绣,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布帛等材料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古籍称为“针黹”或“女红”。中国疆域辽阔,刺绣种类繁多,如湘绣和蜀绣,随着时代发展,它们从最初自产自用的日常用品逐步转向艺术化和精品化的纯艺术欣赏品,实用功能减弱,艺术收藏价值增强,兼有品位高、技艺精、售价贵的特点。白绣则不同,它扎根于战争年代,实用性高,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以下特点。

(一)独特的刺绣艺术

白绣分两大类,刺绣与挑绣。从构图角度上来看,白族刺绣和挑绣均讲究主题突出:刺绣一般据图绣制,往往通过留白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挑绣不绘图,仅以彩色丝线,按布料的经纱、纬纱挑出各种秀美图案,它往往借助色彩对比强调主题。在造型上,两者都是朴素大方的实用美学代表,明暗对比、层次分明、物像写实。白族刺绣针法较多,常用有“平绣”“空心绣”“结线绣”。平绣主要是绣制细小纹样,颜色鲜丽、光彩夺目;空心绣一般用于镶花边;结线绣,也叫打结绣,就是在布面上用丝线绣“结”,特点是粗犷、古朴、雅致。刺绣作品往往根据主题的不同细节采用多种绣法结合,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形象逼真写实、色彩艳美。挑绣针法更似缝纫手法,比刺绣简单许多,手帕、鞋垫、大都采取这种技法,呈现朴素、简洁、大方的特色。此外白绣极具实用性的艺术特点也体现在材料选用上,刺绣和挑绣的底料均是质感较粗糙的布帛材料,其绣线也以棉麻线为主。

(二)浓厚的生活气息

民族文化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娱生活等的总和。白绣的内容极具生活元素,它传情达意、美征生活,刻画一幅幅桑植白族人民聚居地的人文场景:有独具特色的白族高超建筑艺术、妇女背篓的勤劳农作生活,也有山水风光、花鸟人物,寓意深厚,大多包含美好的祝愿和对幸福理想的追求。白绣十分注重实用,有帽、鞋、兜、围、裙、褂、包、枕、被、帘等生活用品,材料选用耐用的棉布也是考虑农作的需要。此外,白绣作为白族妇女的手工劳动,往往几家户聚在一起,共享生活中的其乐融融,交流彼此的白绣绣品,其创造本身就是生活实践。

(三)蕴藏的本主信仰

“本主”指掌管白族村落大小事务的主宰神,白族人相信凡是人的诉求都在神通之内,供奉本主必将有求必应。桑植白绣内容极具生活元素的另一体现便是其蕴藏的本主文化,白族姑娘们借助白绣所描绘和表达的美好追求,事实上都是本主神的神通所在,如亲邻团结的潘弘大公、勤劳勇敢的始祖三公、仁爱救难的药王杨三公。此外白绣也会直接体现本主形象,如绣制祖先迁徙落脚点的石头“覆锅岩”与“錾子岩”等,具有古老传说的高龄树“三屋洛银鹤古树”与“瓦屋坪村过河枞杨”等自然本主,对家族巨大贡献的“高氏婆婆”与“谷永和将军”等人物本主。本主信仰渗透于桑植白族人民的人文生活、自然地理中,而白绣作为民族艺术品,本质便是对生活和自然的艺术表现,因此在多数白绣作品中,本主文化亦得以隱喻表达。

二、白绣文化的传承困境

(一)传承人危机

在梭子丘村笔者走访了解到,白绣一直都是师徒制、家户相传的模式。目前谷春凡老人是第六代传承人,覃曼丽则是第七代传承弟子,现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专家,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传习者,特约国礼刺绣艺术大师,张家界市技能大师,胜地工匠,旅游文化名家后备人才。

进一步访谈发现,传承人传承出现危机。一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妇女更多的是选择放弃白绣,追随丈夫外出务工做生意;二是留在村内从事白绣的妇女大都年岁较高,而白绣是慢工出细活,技艺上难免粗糙;三是来自付出与收入的差距。白绣产品属日用布艺,在售价上已远低于湘绣、蜀绣,又受到网购影响缺乏销售市场,因此收入甚微,而作为手工艺品,白绣耗费的人工成本、时间成本较为昂贵,久而久之,年轻一代则更不愿从事白绣制作,其日常布艺也通过网购,自产自销也随之陷入恶性循环直至消亡;四是传承人大多学历不高,只能口耳相传,很多优秀白绣技艺并未形成系统性的文本或视频资料,都得依靠文化局的技术人才,尤其在各种材料撰写和项目申报上,往往存在更多困难。

(二)民众基础不牢固

传统文化具有民间性,白绣文化深入民众活动,但也受制于民众活动。目前桑植白族乡从事白绣文化活动的民众分为三类:一是白绣基地的培训班学员,他们来自湖南各省市,学习目的和兴趣较高,接受着最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拥有集中且紧密的长时间训练。然而学成而归后的他们,在地理位置上与桑植存在距离,而无法根源白族土壤的白绣,也就无法适应时间和实践的变迁,造成技艺上的偏离,因此这类民众活动也只是短时的传播与影响;二是在白绣基地里少数自发民众,他们都是年纪较大的中老年妇女,利用大量空闲时间,本着利益目的,来白绣基地创作绣品。因直接接触白绣文化基地,他们可以得到技艺交流与学习等机会,完整的绣品也可在这里向游客售卖,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虽然他们对白绣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但当生活和经济压力来临,他们会放弃白绣,转向生活劳作;此外较大年纪意味着只能在数年左右从事白绣活动,不可抗拒的便是身心衰老;三是家户的白绣活动,这一类民众都是自主进行,没有任何报酬的,指向补给生活所需,如手帕、服饰、桌布等,这类活动似乎最广泛,涉及家家户户,但受经济影响,反而民众性最弱。综上来看,白绣目前融入的民间活动,在民众基础上存在不牢固的问题:接触的人群仍旧占少数,只有年龄较大,家中有闲的女性愿意参与;学习的系统和专业程度不高,训练时间不够,专业指导不足,了解不够深入。

(三)文旅之路不畅通

传统文化作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白绣作为直接体验的项目,与“梭子丘风情街”“三月街”等进行融合推广。但是文旅结合的前提是“走进来、推出去”,白绣文化所在的梭子丘村坐落在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虽然周边已经修建了一些道路,但是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与弘扬仍然造成了一定影响。游客从张家界市中心去往梭子丘村,先要从市中心搭乘两个小时左右的短途汽车至桑植县,然后搭乘近一个小时车程的流水班公共汽车才到达梭子丘村。乘车期间,途径多处为山间公路,路程颠簸。从事白绣的手工艺人也很少走出去,对于他们而言,车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城市里又没有可以为他们带来可观经济收入的地方。因此,交通和地区不便给文旅之路带来一定的闭塞性,从而对白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四)经济投入不充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驱动力弱是白绣文化目前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桎梏。旦旦白族刺绣基地被授予“湖南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与“张家界市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示范基地”并且注册有限公司,意味着需要较充足的资金盘来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铺开。笔者通过访谈得知,白绣基地目前工作重心是线下培训创收,通过培训获得周转资金,从而批量购买原材料,减低成本,实现绣品创造和文化推广。但受到资金和时间成本限制,目前绣品大都是先前的积累,缺乏更新,不仅影响白绣推广,也影响培训招生,如果没有资金投入,这样的循环起码还要保持一定周期才能改变。同样,对于白绣文化的打造与推广,如线下的活动举办、礼品赠送等,线上的网站建设、店铺运营等都需要资金,没有上级部门的财政支持,这些都无法实现。

三、白绣文化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专业支持,培养优秀白绣传承人

文化记录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桑植白族自迁徙七百多年来,依旧保留大理白族文化的底蕴,民族精神仍存、民族文化璀璨夺目。而随着新时代的快速发展,白绣物质文化正在受到冲击,民间传承人日益衰微,如何解决传承人危机,是保护白绣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首要出路。首先,大力挖掘深刻了解白绣文化,并掌握白绣技艺的民众,并作为潜在传承人发展对象,记录在册;其次成立白绣文化传承人保护与支持工作小组,为传承人提供资料收集整理、财政补贴、专业指导与创造等方面的支持;第三,保持与大理白族的亲密联系,积极回溯大理白绣文化的特色和技艺,同时与湘绣文化、蜀绣文化进行沟通交流,促进白绣的融合与创新;第四,大力发展白绣文化培训班的同时要免费向白族妇女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吸引白族民众从事白绣工艺,培育新一代的传承人。

(二)强化教育渗透,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始终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官方机构,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再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白绣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可以融入教育中,形成系统有效的传播途径。应当打造具有白族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将白绣文化融入环境创设,同时利用白绣资源,与五大领域活动整合,并在可操作条件下将白绣相关物品纳入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等;小学课堂可将白绣作为美术欣赏及美工活动的主题,并依附于小学德育课程,以白绣文化的历史发展为主题,弘扬白族人民艰苦奋斗、智慧勇敢的民族精神;中学教育应开设白绣文化兴趣选修课程,将白绣文化的民族精神纳入思政课堂,设立学校民族文化墙,投放白绣等民族文化特色材料以供展览。时代发展、祖辈更替,白绣这一民族文化作为白族历史与红色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凝聚,不能止步于上一代人,在新时代的民族地区,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三)拓宽白族文旅产业,提升白绣经济动力

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目前白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支持不足。必须要改变经济水平,以发展经济创收为核心,以打造推广白绣文化项目为抓手,形成经济发展与白绣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首先是文旅合作推广白绣。白绣文化是白族人民智慧结晶的物质体现,是宣传白族文化时的一张经典名片,政府在打造旅游产业过程中,应大力推广白绣文化这一窗口,向广大游客介绍白绣的历史来源、发展历程、参观白绣基地、体验白绣的绣制与创造、欣赏白绣绣品的魅力,为白绣文化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桥梁。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引资投资的方式,打造白绣民族产业,改善白绣文化的市场环境:积极与外界沟通,与湘绣、蜀绣等刺绣行业建立专业交流平台;与布料、丝线工厂搭建合作伙伴关系;支持白绣公司建设、扩大培训基地,积极开拓培训市场。

(四)改善交通状况、加强对外交流

交通环境影响文化的机理在于:外部和内部交通可以直接促进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交融、间接地影响经济和社会地位从而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善交通状况,促进白绣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要加强公共交通的投入与运营,让更多的人走进来接触、感受白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其他多样文化得以借鉴,同时让白绣文化手工艺者能够走出大山,获取更多去外面展示的机会。其次加强相关部门的对外门户建设,从桑植文旅局、“非遗”中心,各级旅行社,事实上都对白绣文化缺乏系统且深入的介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的封闭,利用网络,大力建设对外门户,增添诸如白绣文化介绍、白绣购买渠道、白绣基地路线指引等功能有助于外界快速了解白绣文化,更快、更有效地实现白绣的传播。

(责任编辑:张贵志)

参考文献:

[1]崔山濛.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功能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7):73-74.

[2]黄钦康.中国民间织绣印染[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3]王玭,王宏付.湘绣与蜀绣的技艺比较[J].纺织学报,2016,(3):66-71.

[4]袁金山.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几点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11):189-191.

[5]杨晓薇.白族本主崇拜:儒释道融合的民间典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2):175-179.

[6]胡迪雅.文化濒危与教育——东巴文化传承变迁的教育学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5):58-62.

[7]郑文海.关于理想信念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若干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46-48.

[8]刘海洲,唐秋生,劉帅.论交通环境改善对区域文化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14-17.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编号:15YBA27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一般资助课题(编号:XSPYBZZ03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