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

2020-11-14 14:26董丽华
电影文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产业化商业

董丽华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现实主义电影通常与批判和严肃相关联,与商业文化和娱乐精神截然相反,因而在新世纪之初我国的电影产业改革启动时,“缺乏娱乐精神”的现实主义电影日渐式微,而仿照好莱坞大片的主打视觉特效的娱乐大片成为大银幕的主流,成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于是,现实主义电影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主打国际电影节的类型电影。近年来,在电影的多元化类型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电影与多种类型片形式相结合,现实主义成为商业电影中的一种类型元素,重新回归大银幕,并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实主义电影在产业化语境中不断渗透、融合、创新,寻找各种创作表达上的可能。

一、产业孵化的早期商业大片与现实主义的断裂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为了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中国电影也需要审时度势地改变创作模式,创作出更为符合观众审美和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作品。由于我国电影始终处于一种满足内需的创作态势当中,并没有好莱坞电影那样的强大输出能力,没有一个成熟的文化结构与包装模式。因此,在产业化改革初期,我国电影为了更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模仿好莱坞大片成为我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的初步思路。

电影产业化改革的二十年带来的是中国电影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大片”从无到有,是一种迎合电影市场经济和当代商业电影文化的全新的类型片。商业大片概念的确立就是为了迎合市场化的电影院线,为了吸引观众,获得更多的票房。因而奇观化、视觉化、娱乐化成为诸多导演探索中国商业大片的主要方式。虽然贴着“形式大于内容”的标签,但视觉大片确实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电影院线在电影经济的崛起中不断扩大规模、成熟完善。

与此同时,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电影却没能成为电影产业化初期大力发展的类型电影,即便是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是在深耕现实主义,并取得了辉煌的个人成就之后,纷纷转型投奔商业大片。这都与新世纪之初盛行的娱乐至上文化、图像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电影的严肃、刻板、沉闷、批判等标签特质都无法第一时间与娱乐精神联系起来,无法成为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开启一场沉浸式观影之旅的理由。于是,贾樟柯创作的《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描摹时代、书写人性的现实主义电影,只能游走在世界各大电影节,无法在电影院线市场分一杯羹。

此外,电影产业化改革不仅是针对院线市场需求制作电影,更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将电影制作模式化、流程化,正如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方式一样,让商业大片制作程式化。很显然,现实主义电影并不能进行这样的创作,这也导致了产业化初期现实主义创作的断裂。

然而电影的市场经济不仅培养了丰富的商业类型片,观众的电影审美也随之培养起来,同时观众的观影需求和审美趣味也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国产商业视觉大片通常重表面、轻内涵,强调电影的娱乐性,没有复杂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强调的是视觉图像如何在大银幕上讲故事,刺激感官,制造幻觉。在多年的视觉类商业大片狂轰滥炸过后,观众明显表现出了审美疲劳,对于“无脑”欣赏的视觉类商业大片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影的更加多元化的类型需求明显增加,黑色电影、轻喜剧等偏向现实主义的小成本电影崛起,越发吸引着观众。现实主义并不是作为一种单一的类型存在于电影当中,逐渐被融合在其他类型片当中。

二、现实主义与多类型电影的渗透与耦合

新世纪以来,现实主义电影是新晋导演试水、成功导演表现人文情怀的必选项,但却不是大银幕的首选项,现实主义似乎始终与严肃刻板相关联,与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格格不入。电影产业改革不仅是对电影市场的调控,更是根据市场来推进电影创作的整体改革发展。近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从大片时代逐渐向后大片时代蜕变,轰炸观众感官的超级大片已不再拥有票房的绝对话语权,现实主义电影虽然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初期式微,然而在类型电影多元化发展过程中重新回归人们视野,回归大银幕。

我国在推进电影产业化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何我国电影始终处于一种满足内需、无法作为文化产品输出的状态,在庞大的电影产量基数之上依然不能引导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方向,好莱坞电影依旧一家独大,掌握着世界电影的话语权?在模仿好莱坞制作商业大片的同时,产业化改革也在不断研究生产电影的时间、生产电影的方式和投放电影的时间和方式,按照市场的需求生产电影。在产业化制作流程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关于内容制作的市场化运作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做到向当前电影市场不断输出高质量的、符合受众审美需求的、引导电影文化导向的电影作品是摆在电影工作者面前的主要问题。

电影内容方面问题在产业改革中成为焦点。从一开始的视觉内容的革新,重新回归到基础的故事内容与叙事主题的革新,面对观众对于较为空洞的视觉类电影的审美疲劳,电影工作者将视角重新落在现实主义上。现实主义曾经是引领第五代导演走向创作辉煌的重要题材,关注现实、描摹现实、批判现实曾经是中国电影的基本艺术职责,无论从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电影的产业化需要我们对于现实主义电影也做出审时度势的改变,不能完全按照20世纪末期第五代导演的成功创作经验,让现实主义与商业文化相结合是最为切实可行的道路。

于是,在奇观视觉类大片创作热潮稍微退却的时候,一系列中小成本电影活跃在电影院线市场当中。这些电影多为黑色喜剧,共同特征是无一例外地都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现实主义成为丰满这些中小成本电影叙事主题内容的内核,使这些影片在喜剧的外衣之下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故事内涵,满足了观众对于娱乐性和思想性的精神需求。例如,早期崭露头角的《疯狂的石头》将喜剧片和犯罪片相结合,导演宁浩将现实主义安置在荒诞不经的剧情缝隙之中,人性的疯狂背后是对当今社会文化的批判。此后的《疯狂的赛车》《无人区》和《心花路放》都是笑中有泪,同时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警醒。推进电影产业化的过程中,中国电影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大环境的向好孕育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类型片。其中最为亮眼的要数“开心麻花”系列电影,已经在多部作品成功以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喜剧电影品牌,《夏洛特烦恼》开创的电影票房新高就已经可以充分说明这类电影在院线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和传播能力。

三、现实主义与商业电影的进一步融合与延展

电影产业化的主要目标是将电影制作流程化、规模化、产业化,摸索电影、市场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有机的产业链条,让电影从制作到发行再到衍生产品的销售都变成可控、可预期的过程。根据好莱坞电影制作的已有经验,无论是何种类型电影,只要经过一定的元素组合,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都会收获相应的电影票房的回报。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构成多样,并非只有视觉大片一类主导市场,其在各个不同的类型片领域都有涉猎,并且都具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在我国电影产业化的推动过程中,从最初的视觉大片一家独大,到如今多种类型电影共同在院线争奇斗艳。

(一)喜剧的外衣与现实主义的内核

喜剧是现实主义相对容易渗透的电影类型,喜剧的外衣、现实主义的批判内核,是这些电影常见的形态。于是在新世纪继国产大片主导院线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喜剧电影开始攻占院线,《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等影片都是十分成功的作品。直到专攻舞台剧的“开心麻花”开始转战大银幕,喜剧电影与现实主义又有了更近一步的结合,如《夏洛特烦恼》一方面是对当时如火如荼的校园青春爱情电影的讽刺与消解,另一方面又极具现实主义叙事视角,直接了当地呈现着社会现实、社会心理等现实方面的内容,兼具喜剧效果与现实意义,而《夏洛特烦恼》也创下了14.41亿人民币的高票房,充分证明了观众对该类型片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同年的《港囧》以16.14亿人民币的票房依然证明中小成本电影在市场上的票房号召力和生存力。

从《夏洛特烦恼》开始,现实主义与喜剧类型片的结合更加深入和成熟,导演对于讽刺社会问题与反映社会现象的拿捏程度适中,使这些影片并未成为“一黑到底”的黑色电影,而是充分延续着笑中有泪的艺术风格。2017年的《羞羞的铁拳》再次将科幻元素融入其中,复制了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互换灵魂和身体的剧情,比赛造假,黑白颠倒,媒体记者为了吸引读者而编造新闻,盲目引导舆论,看似荒唐的故事背后反映的却是真实的社会现实。此外,《西虹市首富》探讨的金钱与人性,更是将社会讽刺喜剧发挥到了极致,故事背后的现实主义已经与喜剧形式融为一体。

(二)严肃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新内容的生成

如果说“开心麻花”中的现实主义较为折中,更倾向于轻喜剧的插科打诨,那么《我不是药神》则可以被看作现实主义电影回归的里程碑式作品,标志着国产现实主义电影脱离了传统的类型片限制,蜕变成为一种新的商业化形式,赋予了新的内容,进一步衍生成为新现实主义。《我不是药神》所呈现的是似曾相识的现实主义严肃主题,取材于真实故事本身就可圈可点,影片尤其是将犀利的叙事锋芒指向社会现实与内部顽疾,重现了第五代导演曾经集体深耕的社会现实批判主题,将人性的善与恶、社会的正义与邪恶通通呈现在大银幕之上,不再是喜剧的麻醉与集体狂欢,而是揭开伤疤直面伤口的勇气与果敢,而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电影最为核心和最具艺术表现力的部分。因此,《我不是药神》被很多人看作对社会问题的一次诊疗,是现实主义电影自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和胜利,宣告着当代的商业电影文化不仅具有集体狂欢的内容,同样可以具备集体反思的社会意义,娱乐性的电影同样具有反思性,这也是电影艺术的艺术责任的彰显。

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已经从传统的固定形式中剥离出来,更多的是以一种叙事目标的方式存在,现实主义被包裹在层层类型片的外衣之下,同时也有如《我不是药神》一类的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推动。观众对现实主义电影的重新青睐,证明了我国的商业电影需要重新与现实生活架构联系,在发展视觉生产的同时,更侧重内容生产。无论是黑色喜剧成为现实主义的主要的形式载体,还是创作严肃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反映社会现实、聚焦小人物、展现人文关怀等都应成为电影在实现商业价值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不是药神》和《驴得水》等电影的商业成功表明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大的商业竞争能力,《江湖儿女》一类蕴含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也在探讨着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一切可能,这些电影的成功都证明了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广阔前景。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产业化商业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新法律现实主义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系统产业化之路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