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2020-11-15 22:43本刊编辑部
社会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制现代化机制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已经脱贫的要防止返贫。5年来,国家通过推行各种措施进行精准扶贫,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客观事实:一些地方的确存在着返贫的风险,甚或已成为事实。原因就在于,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始终没有改变。加之一些领导干部急于求成,只重数据而不重效果,只关心眼前的脱贫,而忽视了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若只是“贫”的问题,实际上是容易解决的,但中国可能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穷”的问题。“贫”是经济资源性问题,即把“钱”掰开来使用;而“穷”是体制、机制和环境问题。从“穷”字的结构上,大致可以看出是一个人被困在洞穴中而无法挣脱出来的意思。对于“贫”的问题,可以通过经济资源的“输血”和产业上的“造血”来加以解决。而当发展受到体制、机制、环境的约束时,身处其中的人们可能有力也使不上,这就不是“贫血”(短缺)的问题,而是需要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对环境加以改造。因为不解决“穷”的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的问题。

早在1984年6月,邓小平就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命题。最初大部分人都是从贫困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的。诚然,中国当时最紧迫的是解决吃饭问题,也就是“贫”的问题,但这句话也包含了要解决“穷”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体制、机制的问题。邓小平甚至是把解决“穷”的问题放在解决“贫”的问题之前来考虑的。也正因为如此,长期来中国在政策“试错”发展的同时,也特别强调各种体制机制的改革。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其内涵就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也意味着国家扶贫方向开始从“脱贫”转向“脱穷”的进程上来。不过,相对来说,“脱贫”容易,“脱穷”就要艰难得多了。

猜你喜欢
体制现代化机制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经典来信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