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攻坚新长征

2020-11-15 22:43塔吉克斯坦拉希德阿利莫夫
社会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减贫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文/[塔吉克斯坦]拉希德·阿利莫夫

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即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中国减贫工作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前,中国95%以上的民众饱受贫弱之困。中国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扶贫运动,立志让老百姓甩掉终生贫困的帽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中国的扶贫减贫面向全民,卓有成效,其减贫实践具有世界意义,为全球减贫和提升人类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扶贫工程的五个阶段

中国减贫成绩单的确令人叹为观止:40年改革开放让7.4亿中国人摆脱贫困,贫困率降低了94%。截至2019年底,中国极端贫困人口降至550万人(占14亿人口的0.4%)。让我们作一个横向比较:1979年美国的贫困发生率为0.5%,2016年上升至1.2%。

中国如何用两代人的时间完成了这一举世瞩目的壮举呢?回顾来路,不难发现,中国的扶贫战略深思熟虑、立足长远、综合全面、覆盖全国。我们习惯上将中国迄今为止的扶贫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至1985年。政府主要扶贫举措是发展农业,降低贫困率。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村贫困面很大。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1978年,农村开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改变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同时,政府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放开农村市场,扶持乡镇企业。

据统计,1978—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各地出现了很多半私营性质的小企业。

第二个阶段是1986至1993年。政府第一次比较明确地制定了全国性农村扶贫开发计划。

1986年,中国开始实施区域开发带动扶贫的开发式扶贫行动。扶贫工作以贫困问题突出的农村地区为重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省市县乡镇都设立有扶贫开发办公室,确定了332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一阶段的主要扶贫措施包括:扶贫贴息贷款、以工代赈和财政发展资金等。

这一阶段的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1.25亿减至1993年的80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40万人,年均递减6.2%;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降至8.7%。

第三个阶段是1994至2000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目标是用7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剩余的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制定并公布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计划力争用7年的时间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中国第一部明确规定具体目标、任务、措施和动态框架的减贫行动计划,许多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开创性。例如,从1994年起,财政每年拨出10亿元扶贫贷款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设施,帮助贫困人口就业。重点工作包括扩大投资规模,加快贫困地区公路、铁路建设,发展内河交通,加快实施送电入村,解决居民和牲畜饮用水问题,全面扫盲,提高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组织开展成年人再就业培训等。贫困县村镇通电话、通邮政的比例显著提升,为贫困地区居民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能力提升创造了更好的技术条件。

每年10亿元扶贫贷款充分发挥了作用。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的政策大大活跃了落后地区的经济。放权调用地方储备粮也是对贫困户的切实帮助。中央规定,各省市财政必须筹措资金支援贫困地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经济大省出资设立了中西部财政专项扶贫基金。国家商业银行每年为贫困地区提供一定金额的项目贷款。

中国的扶贫减贫具有真正的普惠性。1996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中央财政用于治理贫困的年度资金规模上调了50%。农村贫困人口由1993年的8000万减至2000年的3200万人。

第四个阶段是2001至2010年。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对今后十年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基本方针、对象与重点、内容途径以及政策措施作了明确规定。全国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共确定了15万个贫困村。深度贫困地区在农村税费改革中享受优惠政策,优先使用扶贫基建资金和社会发展资金。人力资本聚集和社会发展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鼓励贫困村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扶贫减贫。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立了扶贫工作的三大方针: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提高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推进自愿移民搬迁;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化经营,通过区域发展扶贫减贫。这些措施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农村群众的自主选择。为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贫困地区青年在城镇就业。地方政府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和引导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健康有序流动。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充分激发了地方的发展潜力,基础设施投资惠及大量农户。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0万减至2007年的1500万人。

第五个阶段是2011至2020年。2011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前30年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新《纲要》的目标是,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扭转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首倡“精准扶贫”。2016年,中国启动了精准扶贫五年专项计划,坚持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脱贫攻坚阶段,落实“五个一批”方略要求地方政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为取得切实成效,加强基层管理,国家从中央、省、地区层面调集有经验的干部深入12.8万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各种社会组织、学术机构和志愿者也积极参与扶贫调研。

中国共产党扶贫减贫的决心和努力取得了预期效果:贫困发生率降低了90%,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万减至2018年的1600万人。

中国扶贫减贫的八大支柱

在我们看来,中国脱贫这座大楼之所以稳固,不仅因为制定了全面稳妥的专项计划,严格监督管理纲要的落实,而且得益于夯实了八大支柱,支撑脱贫工程这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稳定运行。这八大支柱是:

(一)基建扶贫

治理贫困离不开持续更新的基础设施。中国政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下大力气在贫困地区修建先进的基础设施。供水、供电、灌溉、交通、通讯设施工程建设是中国扶贫减贫的重点。据世界银行报告,2014年中国已实现电力供应全覆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显示,中国安全饮用水供给覆盖率从1990年的65.6%上升至2017年的94%,基本卫生设施的覆盖率2016年上升至96%。截至2019年底,中国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86%。

改革40多年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农村道路建设。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的公路里程已达48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4.3万公里。边疆地区道路建设,互联互通也有很大发展。例如,1998年西藏的公路里程2.25万公里,2017年增至8.94万公里。2013年,墨脱公路正式通车,中国实现县县通公路。

精准扶贫建设专项计划也包括铁路精准扶贫。截至2018年底,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13.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铁总里程3万公里,超过日本和欧洲里程之和。2020年,中国政府计划新建铁路4000多公里,其中高铁2000公里。

(二)易地扶贫

易地扶贫是中国扶贫减贫的一项复杂工程,指将生活在特别边远地区和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易地扶贫搬迁采取集中领导,充分征求拟搬迁人口的意见,不破坏自然村建制,不破坏乡村传统的社会关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州叶城县下辖的几个村自然条件特别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土地不适合农业耕种。为了改善这些地方的生活条件,县政府决定对昆仑山和塔克拉玛干山之间狭窄地块上的三个相邻县14000多人进行集体搬迁。当地政府投资8.4亿元修建了阿克塔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类似的搬迁安置点遍布全中国。截至2017年底,中国政府已完成589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搬迁。

(三)教育扶贫

中国在教育扶贫方面力度大,成效好。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人的识字率从1982年的65.5%提升至2018年的86.3%。

高等教育在中国日益普及。2018年,全国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830万人,硕士生230万人,博士生38.9万人。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稳步增长:从1990年的0.3%提升至2018年的2.6%。普通高校的数量从1978年的598所增长至2018年的2663所。

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扩大,尤其在偏远地区。甘肃省有近1000所学校在校生不足5人。为了给这些孩子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甘肃省政府2017年启动线上教育试点。目前,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已覆盖1亿名农村中小学生。全国6.4万所中小学校配置了数字教育资源,支持400多万名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学生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教育。

(四)卫生扶贫

卫生扶贫是中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覆盖13.5亿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数量逐年增长,分别从1978年的7500家、447家、643家增长至2018年的1.97万家、3900家和7900家。同期,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978年的1.17人增加至2.59人,乡村执业(助理)医师的人数从0.76人增加至1.82人。

2015年以来,政府完成了3438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4万个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贫困地区新配备了1.4万名医生。截至2018年底,农村门诊医院覆盖率达到94%,1985年只有87.4%。远程医疗的蓬勃发展使边远地区的患者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大城市专家的高端医疗服务。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报销。

(五)金融扶贫

扶贫小额信贷优惠政策是金融扶贫的生动实践。2014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第一次制定了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提出扶贫小额信贷是“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信用贷款”,利率参照贷款基础利率。

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落实《意见》的具体办法。例如,贵州省纳雍县千秋村设立社区发展基金,调低申请小额信贷的门槛。社区扶贫示范项目实施后,贵州省纳雍县千秋村收入效应贫困率从73.3%降至11.8%。此类成功案例遍及中国各地区。

(六)产业扶贫

中国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学术界有很多相关研究。政府不断改善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中小企业从改革伊始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减贫作出巨大贡献。《证券日报》报道,截至2017年末,中国小微企业法人约有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这些数据最有说服力。

(七)旅游扶贫

旅游在经济发展,扶贫减贫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推广“乡村旅游”,帮助贫困地区开辟收入来源,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旅游扶贫也获得了国际组织的支持。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合1.4万亿美元)。旅游业创造了8000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0.29%。

(八)互联网扶贫

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度日益扩大,已覆盖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2019年,中国网民规模8.54亿,占人口的61%,其中2.25亿是农村网民。

互联网让边疆和外部建立了直接联系,边疆人民联通了外部资源,开始与外部互动,也打开了外界认识边疆的窗口。“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之势正在形成。借助互联网,边疆农产品上架全国网店。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与各级政府深度合作,积极参与扶贫。例如,阿里巴巴推出了农村淘宝项目,支持外出打工的优秀人才回归农村创业。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平台上实现网络销售1100亿元(合154.9亿元)。

目前,电子商务在中国城市普及度高于农村,但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零售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速度。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4年的0.18万亿元增至2017年的1.24万亿,年均增长91%,同期全国网络零售的平均增速为35%。

殊途同归: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世界各国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不同的扶贫减贫方案。14亿人口的中国选择了符合本国实际的脱贫战略,攻坚克难,稳步前行。中国成功的秘诀在于,在过去一个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表现出坚定的政治意志和决心,毫不动摇地实施脱贫计划,没有偏离正确的方向,没有放松改革的力度。全球还有6000万人口亟需脱贫,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和做法,中国也愿意与有关国家分享经验。

贫困是区域发展失衡的必然产物。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目前,中国的精准脱贫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即便面临突如其来的大范围新冠病毒疫情也不会有任何松懈。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都是重大的政治任务,要同等重视。

中国的减贫成就令世界赞叹,中国不会止步不前,仍要谨慎杜绝返贫、致贫。“一带一路”倡议也会为减贫助力。2020年,中国立志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猜你喜欢
减贫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比亚迪集团扶贫
报告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支农贷款减贫效应的实证研究
扶贫,我们在行动
中国的减贫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