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水平进阶的问题式教学探究
——以“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复习备考为例

2020-11-15 08:58四川谌建民任正霖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青藏特征区域

四川 谌建民 任正霖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两个显著的特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包含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有较强的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格局观察的能力,能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和区际联系等方法认识区域,同时能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与发展。学生运用区域—空间思维方法,认识地球表层具有层次性和嵌套结构的空间尺度,从而形成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需经历空间—区域意识、空间格局的观察、建构认知区域方法、较全面分析与评价某区域和提出发展建议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素养水平要求逐级提升,教学情境则由简单到复杂,问题的复杂程度加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由低阶到高阶。

一、区域案例的选择

青藏地区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区域。青藏高原总面积25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3%,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按区域尺度划分属于中尺度区域。在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110周年庆典的主题发言中,陈发虎院士总结了中国地理学29项重大研究进展,其中与青藏地区直接关联的有13项,包含青藏高原隆升及中国自然环境格局演化、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现代冰川变化与冰芯记录、亚洲气候变化空间差异及“西风模态”等。“地球的第三极”这一独特的地理单元,未来仍然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作为中学生有必要了解这一科研热点和重点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分异规律,同时知悉这一特殊地区对全球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并能够简要评价其历史、现状和未来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影响。

以青藏地区为背景的高考试题,一般涉及高原铁路建设、冻土、冰期变化、灾害治理等知识点,考查频次高。问题的设置上,多采用“主题+问题链”形式,体现小切口、深挖掘的特点,重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以青藏地区作为教学案例,能很好落实2017版课标选择性必修2中“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一课标要求,也可以构建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和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利于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问题式教学在于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教学中重点关注“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用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建构与“问题”相关的认知结构。

在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区域视角、空间格局的观察、认知区域的方法和评价区域现状与发展四级素养的实际状态与课程标准要求之间存在差异。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完善,尚不能直接捕捉到有价值的问题。采用问题式教学,设置问题链,是帮助学生捕捉和解决问题的有效介质。

本教学案例,笔者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链的设计、问题与情景的结合、知识结构框架的构建,以期能促进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水平的进阶。

三、教学案例

本文以“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例,探讨如何在区域地理备考复习中逐级提升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水平。教学设计以青藏地区为基础,围绕地理位置与分布、地理特征与差异、地理因果关系、地理过程、空间的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六大区域地理核心概念展开。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包含从区域—空间视角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青藏地区地理事物的填充培养学生空间格局的观察,结合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际关联的方法描述和阐释青藏地区的环境特征和分异规律,并以空间效益视角从辩证法的角度评价青藏地区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教学案例从区域—空间视角到空间格局的观察,再从认识空间的方法到评价空间效益四个维度,逐步提升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水平。

水平一:区域—空间视角意识的形成

问题情境载体:图1青藏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图2青藏地区地形分布简图。

图1 青藏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

图2 青藏地区地形分布简图

问题链设计:将简单、熟悉的地理事物置于特定的区域中加以认识,并归纳区域特征。基于图1和图2可设计如下问题:

1.说出青藏地区在中国的位置。

2.归纳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特点。

设计意图:认识区域位置是认识区域特征的基础,区域位置和范围主要决定着区域特征。将地理位置和范围置于青藏地区这一特定的区域中加以认识,并归纳其位置特征,目的是让学生基于真实的空间地理环境,从空间尺度大小和空间位置关系视角去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形成区域划分认知和区域位置认知素养。

水平二:区域空间格局观察力培养

问题情境载体:图2青藏地区地形分布简图。

问题链设计:能够以区域的视角认识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收集整理区域重要信息,简要说明地理要素间的关系。针对图2可设计以下问题链:

1.说明图2中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柴达木盆地、青海湖、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在青藏地区的位置。

2.描述横断山脉与昆仑山脉、长江与澜沧江的相对位置关系。

3.归纳青藏地区山河分布的空间特点。

设计意图: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存在于某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区域中。空间格局包含地理事物的排列形态、等级规模和嵌套关系。通过“说明”“描述”和“归纳”,辨识相邻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将横断山脉、黄河等重要的地理事物置于青藏地区认知,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认识地理事物在空间中所表现的基本关系,以及此种关系随距离的变化状况,从而培养学生在多要素、复杂情境中的区域分布认知和区域关系认知素养。

水平三:区域认知方法的形成和提升

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和区域联系是认识区域的工具和方法。

问题情境载体:图3青藏地区地形剖面图,图4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和北非三地景观图。

图3 青藏地区地形剖面图

图4 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和北非三地景观图

问题链设计:站在区域的角度,从综合视角分析和比较不同尺度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阐释区域间自然环境特征的关联。针对上述问题情境,可设计如下问题链:

1.读图2和图3,概括青藏高原突出的自然特征,并分析成因。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视角,分析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河湖的特征及其关联性。

3.描述藏北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形特征的差异,分析其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4.概述雅鲁藏布江谷地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5.描述图4中三地自然景观的差异。

设计意图:第1,2小问主要从区域综合和要素综合视角分析,让学生认识中尺度地理空间的特征和认识地理事物在空间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特点;第3,4小问主要从时空的视角综合分析区域差异和微观变化特征;第5小问让学生获取图片信息,认识地理事物(青藏高原)的空间效应,认识地理空间(青藏高原)对于物质、能量的再分配。整个问题链意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区域划分认知、区域特征认知和区域关系认知的水平。

水平四:区域现状与发展评价素养培养

问题情境载体:青藏地区地形及青藏地区人口特点。

问题链设计: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现状和发展问题进行简要评价。

1.描述青藏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

2.有人提议大规模增加青藏高原耕地面积,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的特点是自然和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特征”具有固化性,但区位现象又是动态的、发展的。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地理空间的优化是基于自然的制约和人类的发展,并通过对现状和发展的评价,论证青藏地区区域发展的方向,形成区域发展认知。

四、总结和反思

本复习课以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区域现状和发展”为主线,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以空间的视角和空间分析方法设置问题,问题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高考选拔对学生素养的要求。问题情境载体的选择着重图像信息的挖掘,利用图像信息综合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差异性。学生通过对有层次性的问题链进行分析并解决,使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水平逐级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青藏特征区域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分割区域
打开艺术的宝盒——“青藏三部曲”的多样化文体与叙事探索
青藏星夜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生命青藏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