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2020-11-16 05:51刘双艳郑桦
山东青年 2020年9期
关键词:理想国教育思想师者

刘双艳 郑桦

摘 要: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本文以柏拉图教育名著《理想国》作品中的囚徒灵魂转向、学习即回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为研究视角,结合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现状的不足之处,从三方面即师者、学者、教者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师者

有人曾说,每一部经典名著都同时是一部教育学著作,这话很有道理,这可能也是经典名著其价值的另一种说法。《理想国》也是这样,除了是一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著作外,同时是一部教育学著作。所不同的是,《理想国》是直接谈到了城邦的教育问题的,尽管教育问题并不是最核心的主题。因此,《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可能不是系统的,但却是深刻的,其中有些教育思想的价值也可以从远古洞察现实,为我们当代的教育问题提供启示。

一、《理想国》的教育思想探究

《理想国》从苏格拉底和一帮青年人讨论“什么是正义”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卷。在第二卷末,讨论到“如果正义之路非常凶险,青年人还要不要选择正义之路”的时候,苏格拉底没有直接给出解答,而是说,既然个人的正义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不如把它放到城邦当中,把它放大,我们就能够明白正义之路该如何选择了。从第三卷开始,苏格拉底和青年们展开关于城邦问题的讨论,一直到第九卷。第十卷又回到个人正义问题。对于《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以下探究三方面内容:

(一)囚徒的灵魂转向

柏拉图生于战争连年,政权更迭的时代。他认为,这一时代的大多数人都处于蒙蔽之中,充满了不幸,根源在于其未受过良好教育,不懂哲学和理性。基于此,他在《理想国》中采用“洞穴喻”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困难之处进行了充分论证。

柏拉图在《理想国》“洞穴喻”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有一群人从出生起就被囚禁在洞穴中,他们背对入口且不能转头向后看,对身后和洞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但偶尔会有人或动物经过洞口,在囚徒面对的石墙上投出影子,囚徒们将影子当成真实的事物看待,并对此深信不疑。突然,一个囚徒获得了自由,来到了外面的世界,历经不适与困惑后,最终发现了天上的太阳——最高理念“善理念”。经历了这一过程的他明白洞中石墙上影子不真实,决定重返洞穴告知其他囚徒这一发现,当他强忍不适重回洞穴告知其他囚徒自我的所感所知后,换来的却是囚徒们的攻击。

在这一过程中,柏拉图将走出洞穴的囚徒视为实现灵魂转向之人,是真正的哲学家,哲学家所扮演的也正是教育者一角。

为何需要灵魂转向?柏拉图将世界分为两个不同领域,一个是由理智统治着的充满着理念的可知世界,另一个是由眼球所掌管着充斥着意见的可见世界。可见世界是可知世界的影像,正如洞穴内石壁上之物是洞穴外真实之物的影像那般。只有实现“灵魂的转向”,囚徒们的灵魂才能不再受可见世界中即洞穴中各囚徒所形成的意见的蛊惑,不再将洞穴内的虚幻影子当成真实的事物看待,爬出洞穴,由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进而去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

灵魂转向何以可能?柏拉图将走出洞穴的囚徒视为真正的哲学家,是实现了灵魂转向之人,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极少数,其使命是重回洞穴,引导其他囚徒走出洞穴,最终助囚徒们实现灵魂转向。那么,这一过程如何实现?柏拉图在这一过程中给予了教育以重要地位,将其视之为引导的艺术,引导分为外在引导和内在引导,哲学家的外在引导是洞穴囚徒实现内在自我引导的充要条件。实现灵魂转向的哲学家会告知囚徒们洞内影子的不真实与产生影子的来源——洞穴外的“善理念”世界,尽管会违背囚徒们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现有观念,遭受排挤,甚至驱逐,但这是哲学家的使命所在。哲学家只有以真诚的目光,坚定的信念,循循善誘,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敞开自己的内心才能唤醒囚徒们向外看的信念。当哲学家通过教育的外在引导触及了囚徒们的灵魂,自我引导才能得以实现,走出洞穴才有可能。

(二)学习即回忆

上节我们在灵魂转向何以能中探讨了教育的引导作用,那么如何引导?柏拉图为此提出了回忆说。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知识本质上都是回忆。例如,如果一个人辩认出了某人某事,那么一定是他之前已经知道这个人和经历过与这类事相类似的事物,可以引起回忆。好比如我们在朋友圈中看到某个朋友的自拍照,就会联想到朋友本人,这种联想源于部分相同的判断,既然我们有部分相同的概念,也就会存有绝对相同的概念。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东西,所以这个绝对相同的概念不可能从个人感觉经验中获取,因此,他必然在自身出生之前就已经具有。同理,人们关于其它绝对的抽象理念的知识也是在出生之前具有的,而储存这些绝对概念的就是人类的灵魂。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不变的,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知识,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灵魂进入肉体后被肉体所束缚,个人会在出生时忘记灵魂中原有的理念知识,但遗忘是短暂的,通过学习可使理念知识被重新感知与获取。

那么,如何回忆?即如何学习?柏拉图举出了恩师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之例。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是启发式教法的优例,教法严谨,分为四步:第一步,以对话的形式对一问题展开追问,使对方置于问题情境中;第二步,通过对所讨论问题的分层,追问逐步深入,激发对方进行自我思考,使其明白自身问题所在并接受“我”所给予的思想观点;第三步,帮助对方对自身错误之处进行归纳,展示所讨论问题的本质所在;第四步,使对方可用严谨的语言说出概念的定义与事物的本质。“精神助产术”其实质为让人反思,使人自己认识自己,这一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回忆理念、忆起理念、获得真理的过程。

(三)和谐发展观

什么是最适合城邦整体发展的教育呢?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为一通过分工而实现的和谐之国。他用高贵的谎言说明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等级,从事不同工作,每个人对分工安排的遵从就是正义。他还认为这种正义应通过教育来传承。因而,为了实现正义和谐之国,个人的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由此提出用和谐的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何为和谐教育?柏拉图主指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的教育,提出用体育来锻炼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推动人的和谐发展何以可能?

柏拉图所说的“音乐教育”与现代的“音乐教育”有所不同,他的音乐教育包括现代诗歌、绘画、音乐等学科教育,相当于现代美育。柏拉图音乐教育的内核为故事教育,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品性,对故事教育做了诸多规定。首先,故事选取的原则以美丑而不是真假为重。他认为有大量的真实事是不适合讲授的,应拿有教育用意的可发挥教育公用的故事来进行讲述。在此基础上,故事的内容需经过严格的审查,让受教育者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在故事的编制方面,通过讲述神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人的故事来培养受教育者虔敬、勇敢、节制与正义品德。最后,在故事的讲述方面,柏拉图提出了三种讲述方法,分别是:叙述、模仿和叙述与模仿相结合。其中,给予了模仿以强烈抨击,认为其易扰乱城邦中“一人一事”的专业化原则,不利于城邦的和谐发展。当然,他也做了退步,认为模仿只可模仿比自己厉害之人,以此来使自我得到进一步完善。

柏拉图的体育教育本质为军事教育,旨在练兵打仗。他倡导不要太操心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向上生活方式的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旨在培养一个人的刚勇之气,这是一个城邦对抗外敌所需的。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应是平衡的,没有音乐教育使人粗野,没有合适的体育教育令人怯弱。但在二者之间,占主导的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虽最终操心的都是灵魂,但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灵魂的部分是高于体育教育培养出来的灵魂部分的,刚勇不可缺,但是刚勇要被理智所管住。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涉及了人灵魂各部分,由此推动人的和谐发展。

二、《理想国》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仅以上述三方面内容来审视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我们发现,改来改去,我们是不是在教育的最根本问题上迷失了方向?虽然《理想国》的教育思想有它历史的局限性,但在教育的最根本问题上还是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并指引我们回到教育的初心。

(一)师者应何为

国无教则无以立,教无谋则无以兴。如今,作为知识传承者的老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成为了一个基本性的东西,成为了时代的标配,学生可借助电子产品,查询到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课堂带给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减少,加之一些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照本宣科、内容陈旧、方法呆板、简单重复,应付差事、空洞说教等现象,对“到课率”、“抬头率”“入脑率”、“走心率”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让我们不禁发问,当代师者应何为?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使人们的灵魂发生转向,所以,老师应如《理想国》中使洞穴之人走出洞穴的哲学家那般,做一名光明使者,充分发挥自我的指引作用,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帮助学生的心灵走向光明,始终以启迪学生思想灵魂为责任,使每位学生成为“洞喻理论”里的解放者。

那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光明使者呢?

首先,老师应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洞穴中哲学家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他心中存有其他囚徒所不具备的知识,这一知识指引着其突破束缚,找寻真理,最终给予其他囚徒以指引。同样,作为教师,其所具备的知识应多于优于学生。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应有一桶水。作为教师,要想教好学生,自己本身的知识要丰富。丰富的知识从何而来?终身学习是关键,作为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指导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老师需始终關注“光”。我想,这里的“光”不仅仅是“洞穴喻”中所代表的真理,对于教育者而言,它更是对教育动向的把握,教育反思的实践,只为更好指引学生。

最后,老师定要怀有着像哲学家重回洞穴的坚定信念,坚守信仰,心无旁骛,凝心聚神,专注于学生,专注于教育,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成长,助学生实现灵魂转向。

对作为教育微观主体之一的老师进行探讨后,我们进而看看作为另一教育微观主体之一的学生。

(二)生者应何为

学生作为教育当代的学生是无所不知又一无所知之人。在信息化时代,他们可不受时空之限了解到各类信息,从而无所不知。但对于知识浅尝辄止,始终看不到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理念,不可将所知转化为行为,转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沉迷于事物表象,始终被囚于知识表面。他们不缺知识,缺乏的是把握了“理念”的智慧。面对这一状况,我想,对于学生而言学会学习是关键。

如何学会学习?

首先,学会求知。学生作为求知的主体之一,明确求知的目标――掌握智慧而非知识,这是极其重要的。大多数学生自以为自己书读的越来越多,获取的知识便越来越多,精神的饥饿感也随之下降。殊不知,很多时候自我读书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看则摄入了许多精神食粮,每天忙于看书,实则自我的思想仍在原地踏步,精神仍然贫瘠。因为花费自我大量时间摄取的知识并不等同与智慧。如果说知识是知其然,那么智慧就是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读书时应该做到求质不求量,求精不求泛,做到深入思考,而不是浮于表面,使自身真正学有所得,在本质上得到提升。在学习中,保持真正的精神饥饿感,因为饥饿,我们才会善待食物,因为精神饥饿,我们才会真正善待书籍,细细品味食物才觉得美味,细细品味书籍,才觉得深刻。

其次,学会致思。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无时无刻不受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位于充斥着意见的可见世界,他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易人云亦云,对于诸如着装与行为方面易盲目跟风,追求着美,但最终追求到的却是对“美”理念的“分有”和“摹仿”之物,未能把握到美本身。我们每天所浏览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多重修饰与选择之物,若不想被信息所支配,独立思考是尤为重要的。独立思考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通过其可明白自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在学习进程中,精确的取所需,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学会力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当今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哲学实践证明: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是为了用于更好的指导实践。作为学生,一方面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应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过程中将知识进一步理解,促使知识转变为智慧,最终致使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者应何为

我国中小学学校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其中包括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学习内容相对固定,较少涉及兴趣类和实际应用类课程内容的学习;教学场所主要集中在教室的课堂环境中,布置单一,学生的交流协作、实践操作能力与学习兴趣都不易得到提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个人认为教者应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那么,教者如何教?

柏拉图采用“回忆”的启发方式来唤醒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从其所描绘的苏格拉底“灵魂助产术”中教者可以得到许多启示。作为教者,应像苏格拉底与他人进行对话问答那般,给受教育者思考空间,创设多种情境,激活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让受教育者自己可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思维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对能够提出有一定深度问题的受教育者给以表扬,对不能提出问题的受教育者要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刺激思维,帮助他们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此方法发掘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助力。

三、结语

师者应何为、学者应何为、教者应何为,这应该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的初心——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应该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去教学生。教育是一个民族头等重要的大事,前有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启示,后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期望和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奋发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提高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对教育境界的追求,促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邱镔.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诠释[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7):58-59.

[2]罗华.“理念论”统帅美育和体育——论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04):187-190.

[3]张学强,郭文博.《理想国》中三大“隐喻”的教育涵义[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05):82-86.

[4]胡倞茜.对国内中小学学校教育的思考——基于美国创客教育的视角[J].中小学电教,2020(05):77-80.

[5]何敏,叶澜.关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状态”的调查研究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1-14.

[6]2019年中小学教育改革“两难问题”浅析精品教育[J].教育学报,2019,15(04):128.

[7]王彩蓉.柏拉图理想国的理念论解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6):27-30.

[8]李翌,蒋开君.论人的“灵魂转向”及对本真教育的追求[J].现代教育科学,2019(07):28-32.

[9]王珍. 人的灵魂是不朽的、轮回的,学习就是对前世的回忆[N]. 中国民族报,2012-09-11(006).

[10]扈中平.柏拉图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读《理想国》札记[J].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2):98-100+25.

(作者單位: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猜你喜欢
理想国教育思想师者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直销理想国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江枫:诗人气质 师者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