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的基本范式

2020-11-16 06:55李滨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6期

摘 要:国学经典在当代发光发热,是当代教育的新潮流。无论是国学还是经典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意义重大。然而对“国学经典”之理解千差万别,对国学之重要性解读也是良莠不齐,对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四种范式进行分析:感知教学方式,咏美式教学,吸收式教学,阅读式教学,提出三个策略:“言传身教”为教学提供保障,“取其精华”为教所用,“搭建平台”为国学与语文教学创造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

语文作为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其具备浓郁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提升学生语文工具运用能力之外,也不得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给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小难题。国学经典是近些年逐渐兴盛的教学概念,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将其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以求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相关概念分析

1.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在理解上拆分为“国学”与“经典”两个部分,更加容易化解理解难度,助力研究。首先,“国学”的内涵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国学”一词已经流传,不过那时国学的含义与如今大不相同。在古代“国学”主要指国家一级院校,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体现,但到了现代“国学”逐渐延伸,分化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不同概念。广义“国学”主要指有别于“西学”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之和,狭义“国学”则单单指传承千年的儒学。

其次,“经典”简言之永恒的道理,可见于《文心雕龙》“经也者,恒久之至道”。当前我们所谓的“经”则专指具有权威的宗教著作,“典”则指某种状态,《尔雅》“典,常也”。总而“经典”表示指某种具有典范性经久不衰的著作。综合概述则“国学经典”指具有代表性与本源性的文化著作,一方面在著作中浓缩着传统文化之精华,另一方面通过著作可以起到启蒙青少年之用,所以“国学经典”之于教学功在千秋[1]。

2.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拆分为“国学经典”与“诵读”两个概念进行分析,“国学经典”上述已经阐明,现在不再赘述。“诵读”则主要指熟读与背诵,通过抑扬顿挫和谐韵律,全身心投入到国学经典的海洋之中,不断提升诵读者的人文修养,为人才培养提供可靠支持。综合可知,“国学经典诵读”即通過科学手段让受教者可以诵读国学经典相关内容,传承文化提升人文。

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致,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学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提升自身学习兴致,为自身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国学经典虽然属于语文学习的一小部分,但国学形式更加多样,可以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对国学知识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为学生语文修养水平提升提供必要前提条件。

2.修正学生品行,培育高尚情操

古语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一部国学经典著作中无不体现着当时代各个名儒大家身体力行的心得体会,在良好德行的光辉下学生行为受到指正,为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单单以能力论英雄,还要求人才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新课改中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小学生需要品德高尚知识扎实,为学生日后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故,当前学生的思想德行教育也是小学教学重中之重。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千百载,凝聚着文化独有的生命力,同时正是由于千百载流传也验证着这些国学经典作为文化之精华存在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国学经典之传输,修正学生行为树立正确生活学习态度,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方向。

3.拓展学生见识,提升学生文字储备量

教师通过国学经典的教学活动开展拓展学生见识,提升学生文字储备量,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提供支持。国学经典往往高深莫测,其中大多数内容与现代学习内容相较而言晦涩难懂,即使再短小精悍的国学经典内容其蕴含的生字、生词量也颇多,学生在诵读中反复记忆,久而久之自身文字储备量不断增加,为学生自身国学修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另外,国学经典诵读离不开学生对相关国学内容的捋顺,且在诵读之前需要将其中难点与陌生点一一罗列,之后再层层解决,从不明到深入,其中大部门内容学生已经滚瓜烂熟,其中的文字学生自然也就熟记于心,为学生文字储备量提升打下厚重基础[2]。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的基本范式分析

1.感知教学方式

国学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语言表达形式灵活多样,因此学生在诵读中就不得不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求深入感受国学经典之魅力,提升国学修养。因此,教师在国学讲解的基础范式是感知教学。感知教学顾名思义,教师在教学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入到国学经典著作之中,增强学生体验深度,降低理解难度,为学生国学修养提升提供保障。

2.咏美式教学

国学经典中古诗词占据大量篇幅,俗语云“诗以言志,词以达情”,每一首诗词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为原本的刻板文字符号赋予生命活力,使得国学经典内容更具传承之价值。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激情澎湃的讲解,将古诗词美感与古诗词文字相结合,以更为咏美的方式,降低古诗词难度,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为学生之后诵读提供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古诗词中平平仄仄的变化,在学生记忆中形成独特的文字韵律,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为学生之后独自诵读提供保障。咏美式教学是国学经典诵读的基本范式之一,实际教学中也是教师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学经典讲解形式。

3.吸收式教学

除了上述用美式教学之外,吸收式教学也是重要的国学经典诵读的基本范式之一。吸收式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所以,这种方式往往应用于小学高年级的国学教学。吸收式的教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吸收式与学生自身学习状态有莫大关系,学生此时往往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已经具备一定国学内容的理解能力,教师的讲解在此时大多起着辅助作用,学生成为国学教学活动的主要个体。在吸收式教学中,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的探索兴趣愈加浓烈,且表达的欲望也逐渐升高,学生不仅渴望求知,也渴望表达,教师需要积极地帮助学生,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平台,为学生国学修养水平提升提供保障[3]。

4.阅读式教学

与上述三种教学方式相比,阅读式教学是最为基础的国学经典诵读的范式,也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诵读方式。学生诵读的基础是学生能够阅读,之后才是在全文通读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再之后加深理解,科学提升学生国学修养水平。当前教师在阅读式国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手段多种多样,大多是辅助性作用,增强学生感受,为学生国学修养提升提供保障。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路径分析

1.“言传身教”为教学提供保障

教师在国学经典传授之中要注重“言传身教”,贴合小学生独有特性,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所以,各小学要注重打造专业语文教师队伍,想要教好学生先教好教师,为学生语文修养能力提升提供支持。首先,从“根”入手提升质量。学校在教师选择上可以适当引进高素质国学修养的语文教师,为高素质语文教师队伍构建创造条件。相关院校在语文教师引进方面可以优化多种国学知识考查手段,确保教师质量,为学生语文修养提升提供支持。其次,以“导”为准。学校要从引导入手,加强语文教师国学经典相关内容培养,为国学经典教师队伍打造助力。学校在国学经典教师培训方面可以从国学的多个角度入手,全面提升教师国学教学能力,为之后国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提供保障。再次,从“累”入手。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增加自身积累,广泛涉猎众多国学经典著作,提升自身国学境界,为自身之后国学与语文融合教学提供保障。

2.“取其精华”为教所用

教师在进行语文与相关国学教学中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国学经典内容,为学生国学与语文素养提升提供保障。首先,课“前”准备。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慎重选择国学内容,避免将糟粕内容与语文内容融合,引导学生朝着不正的方向学习下去,对学生身心塑造造成不利影响。教师在课前教案准备之时需要不断推敲相关国学内容,选择更为贴合教材内容质量高的国学经典内容,为接下来的国学经典传授活动提供保障。其次,课“中”讲解。教师在课中讲解国学与语文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形式,更具趣味性与生活性的将高深的国学内容与语文内容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次,课“后”布置。教师在国学与语文融合教学中要关注课后作业布置,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课上时间有限,因此课下时间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充分利用课下布置作业之机会,为学生能力提升提供保障。教师在可也布置上因材施教,以便提升学生整体国学素养。

3.“搭建平台”为国学与语文教学创造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搭建相应的交流平台,为学生国学与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平台,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首先,以“践”为基。教师在搭建国学与语文交流平台时可以以实践为基础,打破纸上谈兵之弊端,增强学生国学体验,有效提升语文与国学教学效果。在实践平台搭建上学校可以积极与当地相关文化博物馆或者文化展览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地参观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的体验,为学生能力提升提供支持。其次,以“书”为基。教师在搭建国学与语文教学平台上要尊重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贴合教学大纲,确保教学方向不出偏差。教师在进行国学与语文融合教学上要注重语文教材内容与国学内容的融合,科学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语文与国学素养提升提供保障。再次,以“网”为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及时查遗补漏提升学生语文与国学修养,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相关网络平台打造与完善上可以适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小学生当前对国学理解能力有限,深度有效,所以教师在内容交流上要適当选择国学内容,避免选择内容过于高深影响学生学习兴致,降低国学与语文教学效果。但同时教师要掌握好教学内容选择的度,避免内容过于浅显,阻碍学生国学与语文素养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的基本方式包括感知教学方式、咏美式教学、吸收式教学、阅读式教学等几种教学范式,不同的教学范式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在选择时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选择提升教学效果。在国学与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言传身教”、“取其精华”为教所用、“搭建平台”为国学与语文教学创造机会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国学与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冯雪冬,黄晓宁.“国学”传播的路径与误区[J].青年记者,2017(27):39-40.

[2]蔡勤.浅谈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完美体现[J].学周刊,2017(2):179-180.

[3]冯敏.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9(22):17-18.

注:本文是湛江市赤坎区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研究》(编号:2019ZJCKZD0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滨(1980.1—)女,汉族,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人,本科,语文小学一级,语文科组长和年级组长,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