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郁南麒麟白马舞现状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0-11-16 02:17康良生
艺术大观 2020年2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康良生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修复乡土文化。流传于广东省郁南县平台镇的麒麟白马舞,自建国以来,先后十多次参加县、市民间艺术会演或调演,获得良好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均受当地群众好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麒麟白马舞面临失传的困境,需要不断探索其传承发展的方式,帮助麒麟白马舞摆脱困境。[1]

关键词:麒麟白马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3-00-04

南江流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的地区,郁南县有很多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有的都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的传承、发展,有些依旧能够完整地呈现出面貌,但也有一些已经逐渐为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遗忘,单纯靠几位技艺传承者支撑着传承与发展,其中麒麟白马舞就是这其中的一个,这种现状不能不让人为之扼腕,作为一种曾经有着良好民间基础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使其能够获得良性发展,以下本文就麒麟白马舞的基本情况和生存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探究其传承路径。[2]

一、郁南县麒麟白马舞基本情况

(一)关于起源

叶清在其文《封开县麒麟白马舞基本要素的田野考察》中指出“《麒麟白马舞》源出自唐代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事。根据它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流传至今。”确实,作为一种产生于民间、传播传承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白马舞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很难从学术上严格地界定其起源的具体时间以及创始人是谁,仅能依据流传于当地及附近区域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进行大致的推断,叶清之所以会做出麒麟白马舞起源于唐宋之期的论断本身就是基于民间传说的,关于莫宣卿的传说有多个版本,一说是唐代状元莫宣卿中状元之后,上门说媒、许嫁者踏破门槛,但是莫宣卿不为所动、忠贞爱情,不弃糟糠之妻,皇帝为之动容,赐给莫宣卿麒麟白马以佑,但是莫宣卿却以佑乡民,后人为纪念他而将其事迹编成舞蹈并传承了下来。另一说是莫宣卿夫妻恩爱非常,莫进京赶考之后,妻在家乡最高的山上望夫归来,且因思念成疾,但直至去世也没盼得夫归,乡邻念其忠贞,将妻葬于高山,后莫金榜题名回乡,得知妻忘悲痛欲绝终身不娶,去世后乡邻将其葬于与其妻相望的另一座高山,两两相望。由于被莫宣卿夫妇忠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皇帝将埋葬夫妻的两座山一座赐名为麒麟山,另一座为白马山。每年农历八月十七(莫宣卿诞日)附近的农民就会穿戴服饰道具,走村过寨表演麒麟白马舞,一是为纪念状元莫宣卿,二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几百年来代代相传。郁南的麒麟白马舞相传于清朝嘉庆年间传入郁南县平台镇古同、赐步、大地、康顺等村,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3]

(二)关于传播

由于莫宣卿是封开人(至于是封州还是开建,陈泽泓在其文《“广东第一状元”莫宣卿考》有着较为详尽的考证,不管是封州还是开建,今均属封开县),且其故事在封开产生最早且流传最广,故麒麟白马舞诞生地在封开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至于郁南县的麒麟白马舞是何时、何人传入的几不可考,虽有观点认为是由广西梧州地区艺人传入的,据常理推测似乎亦有可能,因为郁南县平台镇古同村与广西梧州接壤,往来亦非不便。地处南江流域的郁南县,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首任郁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叶梓均,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着力打造禾楼舞、连滩山歌舞、麒麟白马舞等传统民间舞蹈,其中由黄志艺、梁月英重新搜集、整理、排练的麒麟白马舞,参加广东省民间传统文化会演暨南江文化艺术节荣获银奖,通过比赛让麒麟白马舞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4]

(三)关于特色

就总全而言,郁南县的麒麟白马舞无疑深受封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舞蹈的基本程式和表演过程等方面,如主要演员均为一男一女,“一男青年骑白马扮成状元,一女青年骑麒麟扮成状元夫人,……横额上写有‘麟吐玉书四字”,主要道具有麒麟、白马各一只,舞步有十字花步,歌曲均为《麒麟曲》等。但是在长期的传播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主要表现在:

1.队伍的组成,演员数量上基本固定为十三人,這个数字用广东话说是“赛升”,有高升的含义;其中三对龙套共六人,寓意“六六大顺”,其中有两位主演,扮演状元和状元夫人,在其前方设两位手提灯花的引路童子,还有两个撑横额的人,横额上写有“麟吐玉书”四字;另有锣鼓四人,寓意“事事顺心”。参演人员和道具详细如下:(1)麒麟白马舞人物、服饰:掌头牌(男1人)穿旗牌服;掌宫灯(女2人)穿宫女服;掌鼓灯(女2人)穿宫女服;挽花篮(女2人)穿宫女服;舞鲤鱼  (男2人)穿手下服;坐麒麟(女1人)戴凤冠、穿女蟒袍;掌御扇(女1人)穿宫女服;骑白马(男1人)戴乌纱、穿元领;掌罗伞(男1人)穿手下服。(2)鼓乐手:大笛手2人,鼓手1人,打钹1人,打锣1人都穿黄绸“唐装衣裤”。

2.道具在封开麒麟白马舞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且更为灵活,主要道具有:宫灯2支、鼓灯2支、花篮2只、御扇1把、罗伞1顶、头牌1个、鲤鱼2尾、麒麟1匹、白马1匹。在进行麒麟白马舞演出的时候每个表演者都要手执不同的道具。

3.舞蹈动作方面,麒麟白马舞步法基本沿用“十字”步,也添加了新的“龙”元素的舞蹈调度。开场时先由掌头牌之人领头,次到掌宫灯、掌鼓灯、掌鱼灯、挽花篮,列成两队,以“双龙出水”之阵势分站两旁。骑白马的“状元”(掌罗伞者随后)和骑麒麟的“状元妻”(掌御扇者随后)分别从东西方向以流水碎步走“∞”字形2次,会合走向中央,边行“十”字步,状元骑白马,状元夫人骑麒麟,身体律动较少,骑马者和领路人有互动,按固定队形和表演程序进行表演,动作主要为面对面十字步前后进退为主,舞蹈调度大多与“龙”有关,例如“二龙吐珠”“龙摆尾”“双龙戏水”等,这表达了岭南人对龙图腾的崇拜。舞蹈是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轮番表演,每走到一方就要穿一次“彩门”,寓意好彩头。麒麟和白马不断在彩门间穿梭表演,来回穿插,可无限反复表演,不受限制。从舞蹈情感分析,主要还是呈现状元郎衣锦还乡、乡亲们热烈迎接的热闹场景。整个表演过程配以吹奏乐。

4.音乐方面以锣鼓为主,有很明显的岭南风格,类似舞狮、禾楼舞,都具有特有的鼓点,以2/4节奏呈现“”。在舞蹈变化的过程中,演员们在乐器伴奏下用山歌的腔调来演绎《麒麟曲》。《麒麟曲》是在跳“麒麟白马舞”时的歌曲,旋律清晰简洁,易传唱,要分不同的角色来演唱,而且不同的角色所唱的内容也不相同,唱起来尾音不长,既是说话,娓娓道来,又是歌唱,声情并茂。比较典型的旋律有(如图1):

5.歌词方面:《麒麟歌》属七字句,只重韵不重平仄,具有浓厚的地方语言特色,乐曲基本固定,腔调纯朴、柔和抒情。在民间中运用本曲调配以麒麟、白马、浪伞、掌扇、彩灯等道具和乐器作戏曲演唱,很受群众欢迎。如:

《麒麟歌》

麒麟白马到你家,五谷丰登有揸拿,

左边绣只金狮子,右边绣只玉麒麟。

麒麟白马舞彩霞,天增岁月人增寿,

吉星到家日子好,广进财源幸福来。

也有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规定麒麟和白马去唱,因其要求极高,出口必须成文,如:主人家摆上一大堆东西,其中一只碗中盛着豆角和黄瓜,歌者见景即唱:黄瓜豆角方碗中,大婆亚细共老公,黄瓜豆角同签种,生龙生凤喺个种。

麒麟白马舞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地融入了新年来临广纳吉祥、驱逐邪恶的意思,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古代劳动者淳朴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是当地人民传播各种地理、历史、生产知识,进行艺术陶冶和道德教育良好载体,在当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5]

二、麒麟白马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麒麟白马舞在民间十分盛行,但是经历了20世纪的文化大革命之后,麒麟白马舞在南江流域几乎绝迹,已经没有在民间演出地记录了,有的只是极少次数的小规模的演出,能有幸看到的人数量极少,而且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麒麟白马舞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南江流域的麒麟白马舞面临失传的危险。其濒于失传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南江流域春节庙会、庆祝活动过多,麒麟白马舞生存空间受挤压

广东是对待传统文化比较重视的省份,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力度也比较大,郁南县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重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近年来整理、恢复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和数量繁多,形式丰富多样,如名气比较大的禾楼舞,传承比较完整的郁南飘色,还有一些为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旅游开发设立的艺术文化节等等,有些同麒麟白马舞的形式比较接近。在众多的春节庙会、庆祝活动中,麒麟白马舞就显得不够突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也较弱了,再加上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以及娱乐手段的多样,麒麟白马舞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6]

(二)麒麟白马舞在民间出现过断层期

郁南县的麒麟白马舞自出现以来,在民国中期是最为活跃的时期,当时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比较少,春节是每年最为重大的节日,因此万人空巷齐聚庆祝,对麒麟白马舞也比较推崇。但是经历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麒麟白马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活跃于民国中期的传承人及表演人员的多已相继离世,民间的表演活动几近绝迹,在世的传承人及演员还能够上台表演的极少。麒麟白马舞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断层,虽然经过当地文化部门及民间艺术家的努力,整理和恢复了这种民间艺术,但在21世纪的文化生态下,再想恢复和延续麒麟白马舞的盛况难度非常大。[7]

(三)服装道具残旧,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一种文化遗产要想真正获得新的生命并能够很好地传承与发展,是一定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改革不断进步,满足不同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精神需要,现代的年轻人与过去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思想进步、时尚,对文化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麒麟白马舞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其他内容都不契合年轻人审美特点,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审美要求。首先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麒麟白马舞的服装、道具都已经残旧了,红衣白马看似鲜艳实则质地和制作工艺都显得非常粗糙,不受年轻人的欢迎;其次是妆容太旧,年轻人对自身形象的要求非常高,麒麟白马舞的妆容依旧沿用過去的形式。

(四)麒麟白马舞自身原因

麒麟白马舞的内容、表演形式过于陈旧,音乐、舞蹈都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没有跟上时代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祈福的形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古老的祈福方式也逐渐在淘汰,加上现存舞者年龄结构偏大,还有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原因,许多复杂的舞蹈动作已经失传,出现了传承人才断档的危机,这些都是阻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原因。

三、郁南麒麟白马舞传承路径探讨

文化遗产要想真正获得新的生命并能够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一定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改革不断进步,满足不同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精神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当前“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一些路径帮助麒麟白马舞走出现在的困境,获得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在新时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推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结合政府和社会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可以促进麒麟白马舞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发展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复兴的灵魂。

(二)加大麒麟白马舞的规模,与网络、电视联合宣传造势

现代有很多网红舞蹈、网红餐厅,其实宣传造势都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人们形成好奇心,麒麟白马舞也可以在春节期间加大表演的规模,塑造万人空巷之感,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优势让全国各地包括广东罗定、郁南当地的人,让他们不得不前来观看、一探究竟。也可以采用电视或者网络直播的方式,将麒麟白马舞变成一场盛宴。肇庆封开的麒麟白马舞就通过央视平台进行传播宣传,并开设讲坛对中小学生进行宣讲,这不仅是宣传,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这是值得参考学习的。

(三)在民间或学校成立麒麟白马舞传承协会

组织优秀的麒麟白马舞艺人成立麒麟白马舞协会,在廣东郁南当地专门负责麒麟白马舞的传承与发展活动,研究麒麟白马舞濒临失传的原因,组织更多人参与麒麟白马舞演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南江文化研究中心所在地,承担着南江文化研究的责任,麒麟白马舞等特色民间舞蹈可在学前教育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南江文化知识,将来他们再以教师身份传承给他们的学生。同时麒麟白马舞传承协会还可以开办培训班,帮助喜欢这项民间舞蹈的人学习、深造,不断开拓、发展,让麒麟白马舞可以重新复兴。

(四)在传承之中有所创新

传统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但是同样也需要发展和创新。南江流域的连滩山歌舞、禾楼舞、麒麟白马舞都是传统的舞蹈,其中连滩山歌舞和禾楼舞的传承都做得比较好,获得了省内外人士的一致肯定,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对连滩山歌舞和禾楼舞连连赞叹,但是麒麟白马舞的传承与发展却落了下风,其实这与缺乏创新也有一定的关系,毕竟麒麟白马舞存在的文化语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能只停留于旧的道具、舞蹈、音乐形式了,需要不断地创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可以由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根据传统元素进行加工提炼结合现代审美要求,设计出既贴合传统历史文化又能适应新时代审美要求的服装、道具、舞蹈动作及音乐等,增加麒麟白马舞的娱乐性和可观赏性,为其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2020年5月,国家领导人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是需要官方和民间持续的关注和投入才能真正做好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麒麟白马舞一定能够得好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祯民.关于“麒麟白马舞”几个问题的思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7):203-204.

[2]叶清.封开县麒麟白马舞基本要素的田野考察[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04):156-158.

[3]陈泽泓.“广东第一状元”莫宣卿考[J].岭南文史,1996(04):76-80.

[4]赵梦.论传统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以唢呐演奏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2017,34(08):68-70.

[5]刘柯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管理行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6]于靓.产业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价值[J].大众文艺,2016(12):3-4.

[7]郭刚刚.非物质文化视域下的陕北秧歌的保护和传承发展[J].大众文艺,2016(11):1.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