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O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16 02:17章子雪
艺术大观 2020年23期
关键词:应用

章子雪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线教育(OMO)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高校音乐课程《计算机作曲》教学中,将新媒体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信息化、共享化、实时化,也正在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利用OMO中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师生双边关系、同步时空無限制学习等优点来提升教学成果与学习成果成为期许。

关键词:OMO;高校音乐课程;《计算机作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3-0-03

OMO教学模式(Online-Merge-Offline)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技术,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让受众掌握、理解并且对生产、生活形成影响的媒体技术,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在高校计算机音乐教学中,应用新媒体技术,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教学,将会发挥其即时性与共享性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过程放在教室外;把知识内化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一、OMO教学模式的特征

OMO教学模式(如图1)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如图2),颠覆教与学顺序,由原来的一线式转变为多多相传,多多相学的网状式教与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

(一)凸显师生双边关系

根据“翻转课堂”的创始人Salman Khan所言:“在传统模式下,教师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备课和评级这本不该重视的方面,而现在教师百分之百的时间都是和学生在一起,科技不仅仅能让课堂变得有趣,而且也使课堂更加人性化,效果可提高到原来的5倍或者10倍。”[1]在教学模式加入新媒体技术,实现OMO教学模式,课堂中为以交流反馈为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转换成以师生之间多多相传、多多相学为主,使得老师与学生彼此形成一个有关联、交织的网状,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表层性动机向深层次性动机发展,凸显师生双边关系。老师具有传递与学习知识的双重身份;学生从学知识的单一接受者转变为了用知识的研究者。这种模式下,师生处于对等状态,利于师生之间交流。《计算机作曲》课程教学成果以学生的创作成品为主,课堂中,学生不断聆听自己与他人作品,从中找取差距,通过不断实践,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师生相互交流讨论过程中,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讨论,增加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具体了解,便于老师“对症下药”,及时更改教学进度,也使学生得到老师的个别指导,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且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个性化教育。

(二)同步时空,无限制学习

“OMO”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对学习内容可以进行无限制重复、播放。例如,在《计算机作曲》课程,教师课前针对相关课时情况进行录制视频,通过云端或群的形式发给学生;然后,学生观看视频,与老师处在同步的时空里,这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因为生病或是参加其他活动,老师参加外出培训等原因而耽误上课情况的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暂停、重看,并且是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做这些事情。有效避免了中间学习阶段一旦耽误,遇到难以捕捉的困难的可能性。这种模式下,教师百分之百的时间都是和学生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老师将自己的备课内容储存为电子视频,学习资料能够得到永久性保存,并且可以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多次利用,减轻教学任务,节省备课时间。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之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2]

(三)多边探索结合

OMO教学模式集结了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方法、视频制作等多领域,这与《计算机作曲》课程相辅相成。《计算机作曲》课程的学习主要是改变了传统作曲者创作作品的“半成品”,将之前必须由演奏者与指挥参与才能完成的视觉符号乐谱,融为一人在计算机系统中轻松自如掌控,随时感知音乐,体验音响效果,更改作品,将多方面的体验完美结合得到真正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固化。例如,在音乐创作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将传统理论的和声学、曲式分析、配器、复调等融会贯通,通过学习《计算机作曲》能够真正不断将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不断巩固与提高音乐理论水平。

(四)重构学习流程

OMO教学模式主要是由自主学习、知识内化、知识固化三个阶段构成。在《计算机作曲》课程中,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提前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视频传递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完成任务,在遇到疑惑时,又反馈给老师,这一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来完成,这一阶段中,通过师生、生生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使学习知识内化。在固化知识阶段,主要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来完成,这一阶段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使知识得到固化。[3]

二、《计算机作曲》课程中OMO教学模式的应用设计

《计算机作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课程,OMO是21世纪新型的融合教学模式,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音乐教学理应告别传统模式,努力完善高校音乐课程设计,二者相互结合更能适应新时代发展。教学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知识内化、课后反馈评价三个环节。如图3:

(一)课前自主学习

OMO教学将学习安排在课前,学生通过老师提前录制好的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可见关注课前视频设计尤为重要。网络上关于计算机作曲的各种学习资源视频很多,但是不连贯,又缺乏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积累的问题疑惑困难就会越多,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从而降低教学水平。这就要求老师对于课前的教学设计摄入更多的心思,为自己的学生量身录制视频,以便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老师在录制视频前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情况有明确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资料、备课,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使得学生疑似是在一个没有教学约束的环境中进行随心所欲的学习。当然,可能会有的学生因为没有了老师的监督,就不会去学习,这看似没有老师监督的学习,其实因为有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还有反馈信息的提醒,学生会为了完成作业,必须去观看学习视频做好笔记,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质量。

(二)课中知识内化

OMO教学模式的上课时间以互相交流讨论为主,这样才有利于老师更加全面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获得足够多的自由空间,老师就要有效地利用好这部分空间,增加自己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最短时间里解决学生的各类问题,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音乐课程学习的兴趣。另外,通过互动交流,可以使学生增加对老师的好感,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与掌握学习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保证计算机作曲教学质量的进行。

(三)课后反馈评价

OMO教学模式下,《计算机作曲》将期末考试作为最终成绩的模式转变成注重平时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反馈体系的建立恰巧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得失与学习信息。其中,课前,学生学习视频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要及时收集,做好记录。课堂讨论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反馈信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不熟练,找不到相应的功能;对于计算机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则上手比较快;乐感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制作出比较好听的音乐等等问题,针对这些,老师都要及时做好记录,以备下次上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捕捉信息;在课堂展示作业时也会有很大的信息量,音乐制作练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通过学生作业汇报的情况,来掌握自己在教学过程的优缺点,同时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加强反馈及时性,老师在布置任务上应该要少而精,对知识有一定针对性。在OMO教学模式中,老师建立完善的反馈评价体系,可以使得老师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老师在反馈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策略,学生积极学习,这样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可以说是在高校才开始得到发展,而计算机作曲知识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再加上很少有人在本科之前就去接触,毋庸置疑,在本科高校对计算机作曲人才的培养处于关键阶段。OMO教学模式并不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而是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完美结合,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 根据当下发展,将OMO教学模式在未来计算机作曲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赖月娟.新媒体视阈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19(24):84-85.

[2]勞丹.汤晓宁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优化路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1):49-50.

[3]萨尔曼·汗.用视频教学课程重塑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5):122-124.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