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美育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2020-11-16 23:42杨秀叶
艺术大观 2020年23期
关键词:构建高校

杨秀叶

摘 要:美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重要的交汇点,承担着更多的历史使命和功能。美育工作是造就幸福人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针对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突出大美育理念、设立大美育组织、建设大美育师资、构建大美育课程、营造大美育环境等构建大美育体系,实现美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大美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3-00-02

美育是通过一定的审美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塑造美的人格的教育活动。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没有美育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1]。高校美育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倡导和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美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解决美育教育问题,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学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构建高校大美育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也有实际意义。

一、近代美育概念的提出引入和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程回顾

(一)近代美育概念的提出引入

“美育”概念对于我国并不陌生,西周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封建士大夫的“琴、棋、书、画”,我国传统“乐教”都蕴含丰富美育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影响了无数人。

中外教育家充分认识到了“美”对于教育的价值。《论语·泰伯》中记载了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培养“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视为教育的归宿[2]。

(二)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程

现实中,我国高校的美育发展工作,是从建国后开始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进而引起足够重视的过程。我国高校美育发展轨迹可以划分为高校美育萌动时期、高校美育焦虑时期、高校美育复苏时期和高校美育繁荣时期。

高校美育萌动时期(建国初至20世纪 50 年代中期)。建国初,全国各项事业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百废待兴,高等教育领域学习苏联模式,强调专业人才培养,我国高校美育发展效果不甚理想。

二、高校美育的独特功能

(一)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是造就幸福人生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随着社会日趋复杂多元,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求日趋突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教育包括美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个人寻求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國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美育是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综合中介”。高校美育工作要实现铸魂育人的工作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做到以美化人、以美育人,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德育有异曲同工之妙。美育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智育形成合力。美育与体育相结合,以艺术的形式再现运动之美。

(二)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高校美育实际上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情操以及审美兴趣为主要任务的审美教育。美育的本质是人性的教育。教育具有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工具功能),美育同样具备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培养幸福个人属个体功能,社会功能则在于建设和谐社会。

三、高校美育存在的问题

(一)美育理念未受到充分重视

近些年高校普遍评选“三好学生”,喻指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美育、劳动教育。考虑到美育工作的成效难以衡量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再加上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高校对美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美育理念未受到充分重视。

(二)美育教育缺乏统筹组织机构

在高校内部,智育溶解到了各个专业、各个课程,德育有专门机构负责,体育形成了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评成为常规动作,美育教育工作更多主要依托公共艺术教育部门进行,处在可有可无、可加强可削弱的边缘位置。

(三)美育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和相关评估标准,高校艺术教师的总数占在校学生人数的0.15%-0.2%,其中专职艺术教师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以上。在当下德育工作如此受重视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数量和质量尚且难以完全符合标准,相当一部分高校艺术教师数量和质量更加难以达到这个标准。

(四)美育教育课程功利性突出

美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或类型,有自己独有的特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及审美能力培养,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美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达到标准的课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和相关评估标准要求,高校要开设8门艺术限选课程,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现行高校美育教育课程简单等同于艺术教育课程,尽管如此,高校各专业课程设置受学时、学分、培养模式等限制,艺术教育课程在众多课程夹缝中求生存,开齐开足8门艺术限选课程高校数量极为有限。同时,多数高校课程建设未将美育课程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美育实践缺乏统一的课程规划。

(五)美育教育环境受到限制明显

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多种美,是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素材。囿于体制、机制和现实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高校未能与政府单位、社会机构、艺术团体等共建开放的美育平台,资源共享效果不理想。高校美育环境不够开放,“请进来”与“走出去”工作受到限制,高校美育效果受到影响。

四、高校大美育体系构建思考

美育工作需要国家和政府推动,需要社会提供大力支持,但高校可以在美育工作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构建大美育体系的策略加强美育工作。

(一)理念:突出大美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2019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问题。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然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必然要求、传承文化艺术经典的必然要求。加强美育,构建大美育体系,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更新观念,树立大美育理念,克服和消除不合理、不科学的美育观念。

(二)组织:设立大美育组织

高校工作涉及美育的部门包括公共艺术教学部门、校团委等,力量比较分散。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和相关评估标准要求,高校成立了艺术教育文员会,但发挥作用十分有限。没有专门组织或组织发挥作用不力,直接影响美育工作的实施。

在构建大美育体系方面,要仿照大思政模式,设立大美育组织。在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美育工作委员会,根据美育要实现铸魂育人的工作目标,建议美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由高校党委书记担任,统筹吸收和规划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和公共艺术教育部门的资源和力量。美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可以考虑将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或党委学工部,吸收公共艺术教育部门人员参加,专门负责美育工作。

(三)师资:建设大美育师资

高质量师资是構建大美育体系、实施美育的关键。在增强高校美育师资方面,以专业艺术教师为主,同时辅以兼任教师、地方艺术院团和艺术协会优秀人员,校内或校外优秀艺术特长生可以作为补充,确保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艺双馨的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校美育教学科研团队。

(四)课程:构建大美育课程

在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方面,要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动美育协同创新,构建“必修 + 选修”“理论 + 鉴赏 + 实践”的立体化美育课程体系。首先要按照要求足量保质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避免因师资不足产生课程难以开设的窘境。第二,坚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效融合。打造“第一课堂”“金课”,增加学生课堂到课率、参与率、抬头率、互动率、点头率,确保课堂主渠道作用和关键环节。提炼“第二课堂”精华,打造“第二课堂”品牌,提供“第二课堂”美育盛宴,积极营造积极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广大学生积极自觉开展艺术鉴赏、美育体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树立高雅的人生追求。

(五)环境:营造大美育环境

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构建动态开放合作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加强与政府单位社会机构、艺术团体、艺术院校、歌舞剧院等单位开展合作共建,营造大美育环境。注重“育文化”与“塑心灵”相结合,提高大美育的导向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韩俐彦.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特色美育体系的现代化构建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9(Z1):131-133.

[2]王敏,曾繁仁.高校大美育体系的现代化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7(07):7-10.

猜你喜欢
构建高校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